改善成績,「預習」比「複習」重要 - 學習
By Connor
at 2011-11-12T11:55
at 2011-11-12T11:5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freelance (流年)》之銘言:
: 雖然從國小就知道「預習」跟「復習」很重要
: 但是很弔詭的是從幼稚園一直念到博士快畢業
: 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包括教授教過我一個"科學又有具體"的方法
: 大部分的說法都是籠統的說把課堂要上的東西事先念過再來上課
: 對我來說如果我是先就念完了課程的內容 那何必來上課
: 學一樣的東西花的時間反而更長了 (預習+上課)
: 然後複習的時候再念一次 內容卻都是一樣的東西
: 變成 學習+學習+學習 事倍功半
對啊!我以前就是如此。
: 一直到了看了一些關於記憶(記憶術與心智圖)跟讀書(速讀跟影像閱讀)的書
: 我才開始對於 預習 學習 複習 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 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也希望跟大家交流一些想法
: 學習 = 記憶 + 理解
: 記憶就是把資訊存進大腦
: 理解就是將這些資訊compile(編譯),讓資訊可以在腦中進行邏輯的運作
: 可以關聯出其他的資訊進行推理 演繹 或是歸納等等
: 有記憶才能理解 理解可以幫助記憶
: 預習:人的大腦很難記憶很片斷的內容 通過預習把片段的內容結構化
: 用"很短的時間"把要學習的資訊先做大概的了解
正確的說是一般人,天才就可以做到記憶片斷的內容。
: 如果用書本比喻的話就是目錄跟標題
: 最重要的是知課程要講什麼東西
: 所以一般預習只要走馬看花帶過就足夠應付大部分的需求
這邊個人的經驗想略為修正,個人以為預習不能走馬看花,要很認真地去讀它,
就像是複習那樣地認真,才能真正的理解內容在寫什麼。尤其是大專教科書更
是如此。此時就要做到將邏輯內容連貫形塑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程度。也就是
自修,個人以為自修最重要。除非遇到一本很爛的教科書才會真得讓你覺得不
知道在寫啥,如賣弄文法、語意不詳等等,就跳過別鑽牛角尖。
否則,這個階段,應該能光憑自修就理解書本的全部內容。
: 知道要上什麼內容這樣在聽課的時候資訊的吸收就會很具體 很連貫
: 方便形成長期的記憶 讓思路不會像瞎子摸象一樣
: 如果全部都看懂那就不叫預習了
: 可以參考我板上另一篇文章會對於該預習什麼有更具體的了解
: 11/02 freelance R: [問題] 讀了後面 忘了前面
: 上課:就如同看一本書的內文 大部分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時候吸收
: 如果有做過預習對上課的內容應該胸有成竹
: 上課時該做的事就是把預習的內容用邏輯連貫起來變成一個整體的系統
: 通常而言"稍微"預習就足夠課堂吸收新知
: 預習過上課還聽不懂的話是內容太難或是太複雜
: 並不是因為預習做得不夠詳盡
: 連上課都聽不懂的東西其實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
: 如果花太多時間去念通再來上課時間的運用上並不經濟
所以我的想法剛好和你相反,我上課的目的是想瞭解一個初學者自修後的理解程度,
和一位有豐富學術經驗,以及讀過幾十年和幾個不同版本的同科的教科書後的教授,
到底有什麼不同。如果光憑自修就和老師所說無異,這老師所說的整體邏輯體系剛
好幫我作複習;相反地,如果他在某個小處有出乎我意料的理解,這時我就會筆記
他所說的重點。
: 複習:複習的重點是留住會忘記的東西 而不是再次學習
: 關鍵字就是遺忘曲線
: 留住記憶的訣竅:重複次數比單次的質量更有效果
: 上課沒聽懂的東西也是在複習的時候"學習" 然後之後再複習
同意。複習就是把課文每一小段都背熟,然後用心智圖把每1段的關鍵字串起來,
形成完整地記憶體系。隔3天背1次,隔7天背1次,隔2星期背1次,隔1個月背1次…
當然,隔幾天是因人而異,也許每隔1天就要背1次才適合自已。要把自已的頻率
找出來。基本上,我這樣做,上課後就不可能有沒聽懂的東西。然後猛作考古題,
透過題目來測試自已究竟懂了多少。
--
所謂的學習,就是把一道動態的過程,拆解成無數個靜態畫面。再藉由大腦對於每一部靜
態畫面的熟鍊,再度串回原先動態過程的程序。當旁人以感官檢視你的動態過程和所學習
的動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差異時,這時,我們就可以說你已經學會了。
--
: 雖然從國小就知道「預習」跟「復習」很重要
: 但是很弔詭的是從幼稚園一直念到博士快畢業
: 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包括教授教過我一個"科學又有具體"的方法
: 大部分的說法都是籠統的說把課堂要上的東西事先念過再來上課
: 對我來說如果我是先就念完了課程的內容 那何必來上課
: 學一樣的東西花的時間反而更長了 (預習+上課)
: 然後複習的時候再念一次 內容卻都是一樣的東西
: 變成 學習+學習+學習 事倍功半
對啊!我以前就是如此。
: 一直到了看了一些關於記憶(記憶術與心智圖)跟讀書(速讀跟影像閱讀)的書
: 我才開始對於 預習 學習 複習 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 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也希望跟大家交流一些想法
: 學習 = 記憶 + 理解
: 記憶就是把資訊存進大腦
: 理解就是將這些資訊compile(編譯),讓資訊可以在腦中進行邏輯的運作
: 可以關聯出其他的資訊進行推理 演繹 或是歸納等等
: 有記憶才能理解 理解可以幫助記憶
: 預習:人的大腦很難記憶很片斷的內容 通過預習把片段的內容結構化
: 用"很短的時間"把要學習的資訊先做大概的了解
正確的說是一般人,天才就可以做到記憶片斷的內容。
: 如果用書本比喻的話就是目錄跟標題
: 最重要的是知課程要講什麼東西
: 所以一般預習只要走馬看花帶過就足夠應付大部分的需求
這邊個人的經驗想略為修正,個人以為預習不能走馬看花,要很認真地去讀它,
就像是複習那樣地認真,才能真正的理解內容在寫什麼。尤其是大專教科書更
是如此。此時就要做到將邏輯內容連貫形塑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程度。也就是
自修,個人以為自修最重要。除非遇到一本很爛的教科書才會真得讓你覺得不
知道在寫啥,如賣弄文法、語意不詳等等,就跳過別鑽牛角尖。
否則,這個階段,應該能光憑自修就理解書本的全部內容。
: 知道要上什麼內容這樣在聽課的時候資訊的吸收就會很具體 很連貫
: 方便形成長期的記憶 讓思路不會像瞎子摸象一樣
: 如果全部都看懂那就不叫預習了
: 可以參考我板上另一篇文章會對於該預習什麼有更具體的了解
: 11/02 freelance R: [問題] 讀了後面 忘了前面
: 上課:就如同看一本書的內文 大部分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時候吸收
: 如果有做過預習對上課的內容應該胸有成竹
: 上課時該做的事就是把預習的內容用邏輯連貫起來變成一個整體的系統
: 通常而言"稍微"預習就足夠課堂吸收新知
: 預習過上課還聽不懂的話是內容太難或是太複雜
: 並不是因為預習做得不夠詳盡
: 連上課都聽不懂的東西其實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
: 如果花太多時間去念通再來上課時間的運用上並不經濟
所以我的想法剛好和你相反,我上課的目的是想瞭解一個初學者自修後的理解程度,
和一位有豐富學術經驗,以及讀過幾十年和幾個不同版本的同科的教科書後的教授,
到底有什麼不同。如果光憑自修就和老師所說無異,這老師所說的整體邏輯體系剛
好幫我作複習;相反地,如果他在某個小處有出乎我意料的理解,這時我就會筆記
他所說的重點。
: 複習:複習的重點是留住會忘記的東西 而不是再次學習
: 關鍵字就是遺忘曲線
: 留住記憶的訣竅:重複次數比單次的質量更有效果
: 上課沒聽懂的東西也是在複習的時候"學習" 然後之後再複習
同意。複習就是把課文每一小段都背熟,然後用心智圖把每1段的關鍵字串起來,
形成完整地記憶體系。隔3天背1次,隔7天背1次,隔2星期背1次,隔1個月背1次…
當然,隔幾天是因人而異,也許每隔1天就要背1次才適合自已。要把自已的頻率
找出來。基本上,我這樣做,上課後就不可能有沒聽懂的東西。然後猛作考古題,
透過題目來測試自已究竟懂了多少。
--
所謂的學習,就是把一道動態的過程,拆解成無數個靜態畫面。再藉由大腦對於每一部靜
態畫面的熟鍊,再度串回原先動態過程的程序。當旁人以感官檢視你的動態過程和所學習
的動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差異時,這時,我們就可以說你已經學會了。
--
Tags:
學習
All Comments
By Kumar
at 2011-11-14T09:11
at 2011-11-14T09:11
By Daph Bay
at 2011-11-16T04:51
at 2011-11-16T04:51
By Audriana
at 2011-11-16T14:45
at 2011-11-16T14:45
By Puput
at 2011-11-21T00:46
at 2011-11-21T00:46
By Todd Johnson
at 2011-11-25T12:20
at 2011-11-25T12:20
By Anthony
at 2011-11-29T00:59
at 2011-11-29T00:59
By Joseph
at 2011-12-01T01:10
at 2011-12-01T01:10
By Odelette
at 2011-12-06T00:07
at 2011-12-06T00:07
Related Posts
改善成績,「預習」比「複習」重要
By Tracy
at 2011-11-10T22:16
at 2011-11-10T22:16
改善成績,「預習」比「複習」重要
By Margaret
at 2011-11-10T17:08
at 2011-11-10T17:08
情緒低落如何專心?
By Yedda
at 2011-11-10T12:21
at 2011-11-10T12:21
高中教甄讀書會(桃園)
By Queena
at 2011-11-09T22:40
at 2011-11-09T22:40
情緒低落如何專心?
By Blanche
at 2011-11-08T18:30
at 2011-11-08T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