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用眼鏡處方應該降多少度才適當? - 眼鏡

By Wallis
at 2009-07-18T07:53
at 2009-07-18T07:5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kramnik (肉鬆)》之銘言:
: ============================================================
: 相信注重眼睛的版友們..常常會有兩副眼鏡..
: 一副看遠時佩戴..一副看近時佩戴..
: 那麼在工作距離固定為50cm時..
: 看近用眼鏡降多少度可以使調節疲勞程度減到最低..且不會產生模糊感??
: 傳統直覺式的作法是用工作距離的倒數..即 1/0.5 = 2(D) = 200度
: 然而實際操作的結果..若真的降到200度足度..我們必定會感受到模糊!!
: 因為傳統計算方式忽略了幅輳的影響..
: 實際上將幅輳考慮進去..我將計算出降度極限後..列表如下
: 對照上表..(30歲,50cm)所對應的度數為102度..
: 可知至多降100度..觀看筆電不會出現模糊..
: 上表只是參考..設定上使以開散量2Δ(morgan預期值)作為計算..
: 實際上搭配插片感受..會更符合每位個體的需求..
: ============================================================================
: 推導:
: 設降低的度數絕對值為Fadd
: F為始發調節力..C為始發幅輳力..A為AC/A..B為CA/C..
: Ftotal:F/(1-A*B) + C*B/(1-AB) = 1/工作距離 - Fadd
: Ctotal:F*A/(1-A*B) + C/(1-A*B) = 100*PD/工作距離+原始外散量
: 若上述聯立方程式無法同時滿足,則Ctotal優先滿足;
: 若使用凍結融像機制,則僅須滿足Ftotal。
: 若使用凍結調節機制,則僅須滿足Ctotal。
: 解上述聯立方程式可得
: F= [(1/工作距離)-Fadd] – B*[100*PD/工作距離+原始開散量] ..............(1)
: 根據Adrian S. Bruce, David A. Atchison, and Harsha Bhoola
: 所發表的研究報告Accommodation and Convergence relationships and age
: 設年齡為Z
: CA/C = B = [0.1 - 0.003*(Z-20)] D/Δ ..............................(2)
: PD以0.06m..原始開散量以2Δ代入(morgan預期值)..........................(3)
: 將(2)(3)式代入(1)式可得
: F= [(1/工作距離)-Fadd] – [0.1 - 0.003*(Z-20)]*[6/工作距離+2]
: 由於 0 ≦ F ≦ Fmax..可知在不產生模糊的狀況下
: [(1/工作距離)-Fadd] – [0.1 - 0.003*(Z-20)]*[6/工作距離+2] ≧ 0
: 我們將所有設定條件代入..即可推算出Fadd的極限值..
-------------------------------------------------------------------
上述的做法事實上是將調節的負擔減少至接近於零
but...
既然要將convergence聚合(輻輳) 考慮進去
為何不將C也一併計算出來呢?
代勞一下
---------------------------------------------------------------------
同前式的條件 假設個體30歲 PD60mm WD=50cm DLP=2Δexo NLP=ortho
(斜位的部分其實與morgan預期值不太一樣,近方應該是有外斜的)
1.降度數前(原度數) Add=0
如同前式 A=1.02
AC/A = X =[ 3.5 + 0.125*(Z-20)] Δ/D = 4.75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4.75*2 = 4.5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4.5Δ
2.降度數後 Add=+1.00D
A=0.02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4.75*1 = 9.25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9.25Δ
3.點散瞳劑後 A=0,AC/A,CA/C失效,A與C分離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0 = 14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14Δ
由2.降一百度後聚合方面的負擔增加了4.75Δ為 9.25Δ
由3.點散瞳劑後聚合的負擔來到了14Δ
-------------------------------------------------------------------------
臨床時其實不用這麼麻煩
只要做一下AC/A比
假設如同預期值為4.75
那計算時度數只要降一百度聚合方面的負擔就增加4.75Δ
當負擔達到聚合極限時,聚合優先滿足,犧牲調節因此開始模糊
調節與聚合為兩個互相影響的機制
減輕其中一方的負擔必定會增加另一方的負擔
當然,若能確定為調節不足(AI)或聚合過度(CE)而引起的疲勞
給予Add確實能有所幫助
但
調節方面至少要做調節幅度(AA) 調節反應(FCC,雙眼融像性交叉圓柱鏡)
及負相對調節/正相對調節(NRA/PRA)的檢查才能比較確定是調節方面的問題
臨床上年輕人有調節障礙的比例不高
一般來說需要Add的比例是很少的
也就是不需特別降度數或換兩副眼鏡使用
而上了年紀的 調節幅度不足(老花)之後
自然是需要Add的
調節與聚合兩個機制必須同時考量不能只偏重一方
做全面性的檢測(很多檢查是必須用到綜合驗光儀Phoropter,插片可能有點困難)
同時考量兩者的大小(負擔能力)與負擔程度
才能給出最好的處方
--
: ============================================================
: 相信注重眼睛的版友們..常常會有兩副眼鏡..
: 一副看遠時佩戴..一副看近時佩戴..
: 那麼在工作距離固定為50cm時..
: 看近用眼鏡降多少度可以使調節疲勞程度減到最低..且不會產生模糊感??
: 傳統直覺式的作法是用工作距離的倒數..即 1/0.5 = 2(D) = 200度
: 然而實際操作的結果..若真的降到200度足度..我們必定會感受到模糊!!
: 因為傳統計算方式忽略了幅輳的影響..
: 實際上將幅輳考慮進去..我將計算出降度極限後..列表如下
: 對照上表..(30歲,50cm)所對應的度數為102度..
: 可知至多降100度..觀看筆電不會出現模糊..
: 上表只是參考..設定上使以開散量2Δ(morgan預期值)作為計算..
: 實際上搭配插片感受..會更符合每位個體的需求..
: ============================================================================
: 推導:
: 設降低的度數絕對值為Fadd
: F為始發調節力..C為始發幅輳力..A為AC/A..B為CA/C..
: Ftotal:F/(1-A*B) + C*B/(1-AB) = 1/工作距離 - Fadd
: Ctotal:F*A/(1-A*B) + C/(1-A*B) = 100*PD/工作距離+原始外散量
: 若上述聯立方程式無法同時滿足,則Ctotal優先滿足;
: 若使用凍結融像機制,則僅須滿足Ftotal。
: 若使用凍結調節機制,則僅須滿足Ctotal。
: 解上述聯立方程式可得
: F= [(1/工作距離)-Fadd] – B*[100*PD/工作距離+原始開散量] ..............(1)
: 根據Adrian S. Bruce, David A. Atchison, and Harsha Bhoola
: 所發表的研究報告Accommodation and Convergence relationships and age
: 設年齡為Z
: CA/C = B = [0.1 - 0.003*(Z-20)] D/Δ ..............................(2)
: PD以0.06m..原始開散量以2Δ代入(morgan預期值)..........................(3)
: 將(2)(3)式代入(1)式可得
: F= [(1/工作距離)-Fadd] – [0.1 - 0.003*(Z-20)]*[6/工作距離+2]
: 由於 0 ≦ F ≦ Fmax..可知在不產生模糊的狀況下
: [(1/工作距離)-Fadd] – [0.1 - 0.003*(Z-20)]*[6/工作距離+2] ≧ 0
: 我們將所有設定條件代入..即可推算出Fadd的極限值..
-------------------------------------------------------------------
上述的做法事實上是將調節的負擔減少至接近於零
but...
既然要將convergence聚合(輻輳) 考慮進去
為何不將C也一併計算出來呢?
代勞一下
---------------------------------------------------------------------
同前式的條件 假設個體30歲 PD60mm WD=50cm DLP=2Δexo NLP=ortho
(斜位的部分其實與morgan預期值不太一樣,近方應該是有外斜的)
1.降度數前(原度數) Add=0
如同前式 A=1.02
AC/A = X =[ 3.5 + 0.125*(Z-20)] Δ/D = 4.75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4.75*2 = 4.5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4.5Δ
2.降度數後 Add=+1.00D
A=0.02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4.75*1 = 9.25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9.25Δ
3.點散瞳劑後 A=0,AC/A,CA/C失效,A與C分離
C = [PD/工作距離+原始外斜量] – X*(1/工作距離 - Add)
= 14-0 = 14Δ
始發幅輳力必須為14Δ
由2.降一百度後聚合方面的負擔增加了4.75Δ為 9.25Δ
由3.點散瞳劑後聚合的負擔來到了14Δ
-------------------------------------------------------------------------
臨床時其實不用這麼麻煩
只要做一下AC/A比
假設如同預期值為4.75
那計算時度數只要降一百度聚合方面的負擔就增加4.75Δ
當負擔達到聚合極限時,聚合優先滿足,犧牲調節因此開始模糊
調節與聚合為兩個互相影響的機制
減輕其中一方的負擔必定會增加另一方的負擔
當然,若能確定為調節不足(AI)或聚合過度(CE)而引起的疲勞
給予Add確實能有所幫助
但
調節方面至少要做調節幅度(AA) 調節反應(FCC,雙眼融像性交叉圓柱鏡)
及負相對調節/正相對調節(NRA/PRA)的檢查才能比較確定是調節方面的問題
臨床上年輕人有調節障礙的比例不高
一般來說需要Add的比例是很少的
也就是不需特別降度數或換兩副眼鏡使用
而上了年紀的 調節幅度不足(老花)之後
自然是需要Add的
調節與聚合兩個機制必須同時考量不能只偏重一方
做全面性的檢測(很多檢查是必須用到綜合驗光儀Phoropter,插片可能有點困難)
同時考量兩者的大小(負擔能力)與負擔程度
才能給出最好的處方
--
Tags:
眼鏡
All Comments

By Steve
at 2009-07-21T23:42
at 2009-07-21T23:42

By Edward Lewis
at 2009-07-22T01:51
at 2009-07-22T01:51
Related Posts
近用眼鏡處方應該降多少度才適當?

By Megan
at 2009-07-17T23:52
at 2009-07-17T23:52
想買墨鏡沒有度數的

By Zora
at 2009-07-17T22:54
at 2009-07-17T22:54
麻煩推薦寶麗萊偏光太陽眼鏡的店家(台北)

By Mia
at 2009-07-17T22:38
at 2009-07-17T22:38
高散光的鏡片價格?

By Damian
at 2009-07-17T22:03
at 2009-07-17T22:03
想買墨鏡沒有度數的

By Caroline
at 2009-07-17T21:45
at 2009-07-17T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