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二崙、崙背–雲林詔安客家文化 - 雲林
By Hedwig
at 2010-05-07T20:40
at 2010-05-07T20:40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影音版: http://blog.yunlin.me/2010/05/06/1-20/ )
台灣客家族群中,較少數的詔安鄉親,主要居住在雲林縣濁水溪中下游,西螺、二崙、崙
背等地區,這些祖先來自福建省詔安縣的客家人
詔安客家遷臺史話導讀:
詔安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現有客屬人口逾15萬。歷史上,這裡有39個姓氏近3000
客民東渡台灣開基創業,繁衍族裔約60萬人。儘管海峽阻隔,歲月移易,兩岸客家卻一代
接一代演繹著感人的親情故事。
臺灣客家人口分布:
篳路藍縷 墾辟蠻荒
據詔安客家族譜,諸姓皆由中原經汀州客地輾轉入詔。呂氏來得較早,在南宋年間,陳、
遊、黃、林姓是在元代,其他族姓則在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客家人之所以復遷赴臺,主
要由於經濟原因。當客家人到詔安時,縣內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腳的,唯有溪流上
游山高水冷的貧瘠之處,其艱苦可想而知,而島上卻有大片待開墾的沃野,加之詔安與台
灣僅一水之隔,人們為求生存圖發展,便引親呼朋冒險渡臺。
客民到臺可推及元代,而人數較多的是在明末至清中期。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
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招募饑民,“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至台灣,令
在西岸南端芟舍開荒。當時鄉人應募者包括客姓遊、呂、邱氏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鄭成功揮師收復台灣,官陂張、廖等姓氏將士並眷屬、鄉親數百人隨之屯墾台南。其
後,鄭經部將秀篆人遊廷院率領遊氏子弟兵轉戰興化一帶,兵敗身亡,所部退踞島上。其
子遊一涵及部屬在宜蘭番割田、北角莊、桃園南聖角、台北三貂嶺等地解甲歸田。從康熙
二十二年(1683年)清領台灣後的“集流亡,墾荒地”,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
允許移民從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間允許沿海居民赴臺,詔安人皆有加入。如秀
篆的遊氏、王遊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張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黃氏,數代皆有人跟進
。
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眾偷渡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於沿海起航
點甚多,官府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
兄弟與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一行5人,冒著禁令,攜帶乾糧、種子和工具,乘孤舟登臨
台灣二崙。如今雲林縣二崙、崙背鄉有80% 以上的客家人,是全台灣詔安客家人最多的地
方。
昔時渡臺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若遇狂風暴雨,則船翻人亡;姦頑客頭恐汛口覺察獲罪,將
人趕入倉中封釘倉蓋,船駛至距岸尚遠的沙汕,便趕渡者離船,行人若陷入淖中,漲潮則
溺水而亡。天災人禍,使得遷臺之旅險象環生。涂氏族譜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最後
只有一人登陸的記載。即使平安登岸,還可能因初辟時草深林密瘴氣熏蒸不幸罹病,或為
野獸毒蛇所傷,無處求醫殞命;墾殖中也可
繼往開來 功業風流
在開發台灣的活動中,為應付險惡環境,便於大規模拓墾,移民往往同鄉、同姓居於一處
。有的同鄉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詔安厝”、雲林的 “詔安裏”、台南
的“新營鄉”、金門的“丹詔村”。官陂新坎村有個圓形土樓“井頭樓”,村民在台灣新
居地也建起一個規模相似並以“井頭”名之的土樓。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劉厝、
許厝、沈厝寨等,據台灣有關的資料,詔安人聚落如此命名的有80多處。
比同鄉、同姓聚落較晚的是同宗血緣聚落,這一般須經人口數代繁衍才能形成。桃園縣大
溪鎮月眉裏“李金興”家族,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個案。該家族開基祖李善明,康熙末生於
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及5個兒子渡臺。起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
積攢了一點錢,便遷到今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其子先抓30歲到月眉闖天地,不幸41歲
早逝,其妻廖氏帶著3個幼兒努力撐持。待兒子長成,適逢大溪作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商埠
進入繁盛的時期,長子李炳生以所產米谷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于台北、大溪之間
載貨行商,後再購地興建了今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該地已成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
小區域。
經過數百年,在臺客姓有的已成泱泱大族,張廖氏人數約35萬,在台中市、台中縣和雲林
、台北、南投縣;王遊氏人數約11萬,在宜蘭、桃園、彰化、台南縣和台北、基隆、桃園
、台中、高雄市;黃氏3.5萬人,在桃園、台北、彰化縣;李氏3萬多人,在桃園、宜蘭縣
和基隆、台北市;還有林氏約2.6萬人;邱氏2.3萬;呂氏1.5萬;程氏1.3萬。資料表明,
台灣遊氏人口以詔安佔大宗,呂姓則秀篆居第二位。
客家鄉親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滿目蠻荒之地開闢成片片田園,為島上
經濟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秀篆鄉遊氏的一部,早年開基彰化縣大埔厝,光緒五年(1879年
),遊永明等5人自大埔厝遷埔裏社四角城“開發墾農”,八年後,遊龍發、遊坤士等又
從四角城遷出,到一個叫“水蛙堀”的山間小盆地,“奮力拓耕山火田”,將這處很難開
發的荒地變成良田。移民帶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種苗,在台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
生根開花結果。西螺張廖族人所產的大米、蔬菜飲譽台島。米、糖是清代台灣大宗的商品
,詔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興”經營米業的成功範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則帶去了家鄉的
技術。客家移民的後裔,廣泛分佈于台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界皆有
--
台灣客家族群中,較少數的詔安鄉親,主要居住在雲林縣濁水溪中下游,西螺、二崙、崙
背等地區,這些祖先來自福建省詔安縣的客家人
詔安客家遷臺史話導讀:
詔安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現有客屬人口逾15萬。歷史上,這裡有39個姓氏近3000
客民東渡台灣開基創業,繁衍族裔約60萬人。儘管海峽阻隔,歲月移易,兩岸客家卻一代
接一代演繹著感人的親情故事。
臺灣客家人口分布:
篳路藍縷 墾辟蠻荒
據詔安客家族譜,諸姓皆由中原經汀州客地輾轉入詔。呂氏來得較早,在南宋年間,陳、
遊、黃、林姓是在元代,其他族姓則在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客家人之所以復遷赴臺,主
要由於經濟原因。當客家人到詔安時,縣內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腳的,唯有溪流上
游山高水冷的貧瘠之處,其艱苦可想而知,而島上卻有大片待開墾的沃野,加之詔安與台
灣僅一水之隔,人們為求生存圖發展,便引親呼朋冒險渡臺。
客民到臺可推及元代,而人數較多的是在明末至清中期。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
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招募饑民,“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至台灣,令
在西岸南端芟舍開荒。當時鄉人應募者包括客姓遊、呂、邱氏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鄭成功揮師收復台灣,官陂張、廖等姓氏將士並眷屬、鄉親數百人隨之屯墾台南。其
後,鄭經部將秀篆人遊廷院率領遊氏子弟兵轉戰興化一帶,兵敗身亡,所部退踞島上。其
子遊一涵及部屬在宜蘭番割田、北角莊、桃園南聖角、台北三貂嶺等地解甲歸田。從康熙
二十二年(1683年)清領台灣後的“集流亡,墾荒地”,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
允許移民從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間允許沿海居民赴臺,詔安人皆有加入。如秀
篆的遊氏、王遊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張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黃氏,數代皆有人跟進
。
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眾偷渡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於沿海起航
點甚多,官府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
兄弟與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一行5人,冒著禁令,攜帶乾糧、種子和工具,乘孤舟登臨
台灣二崙。如今雲林縣二崙、崙背鄉有80% 以上的客家人,是全台灣詔安客家人最多的地
方。
昔時渡臺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若遇狂風暴雨,則船翻人亡;姦頑客頭恐汛口覺察獲罪,將
人趕入倉中封釘倉蓋,船駛至距岸尚遠的沙汕,便趕渡者離船,行人若陷入淖中,漲潮則
溺水而亡。天災人禍,使得遷臺之旅險象環生。涂氏族譜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最後
只有一人登陸的記載。即使平安登岸,還可能因初辟時草深林密瘴氣熏蒸不幸罹病,或為
野獸毒蛇所傷,無處求醫殞命;墾殖中也可
繼往開來 功業風流
在開發台灣的活動中,為應付險惡環境,便於大規模拓墾,移民往往同鄉、同姓居於一處
。有的同鄉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詔安厝”、雲林的 “詔安裏”、台南
的“新營鄉”、金門的“丹詔村”。官陂新坎村有個圓形土樓“井頭樓”,村民在台灣新
居地也建起一個規模相似並以“井頭”名之的土樓。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劉厝、
許厝、沈厝寨等,據台灣有關的資料,詔安人聚落如此命名的有80多處。
比同鄉、同姓聚落較晚的是同宗血緣聚落,這一般須經人口數代繁衍才能形成。桃園縣大
溪鎮月眉裏“李金興”家族,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個案。該家族開基祖李善明,康熙末生於
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及5個兒子渡臺。起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
積攢了一點錢,便遷到今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其子先抓30歲到月眉闖天地,不幸41歲
早逝,其妻廖氏帶著3個幼兒努力撐持。待兒子長成,適逢大溪作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商埠
進入繁盛的時期,長子李炳生以所產米谷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于台北、大溪之間
載貨行商,後再購地興建了今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該地已成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
小區域。
經過數百年,在臺客姓有的已成泱泱大族,張廖氏人數約35萬,在台中市、台中縣和雲林
、台北、南投縣;王遊氏人數約11萬,在宜蘭、桃園、彰化、台南縣和台北、基隆、桃園
、台中、高雄市;黃氏3.5萬人,在桃園、台北、彰化縣;李氏3萬多人,在桃園、宜蘭縣
和基隆、台北市;還有林氏約2.6萬人;邱氏2.3萬;呂氏1.5萬;程氏1.3萬。資料表明,
台灣遊氏人口以詔安佔大宗,呂姓則秀篆居第二位。
客家鄉親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滿目蠻荒之地開闢成片片田園,為島上
經濟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秀篆鄉遊氏的一部,早年開基彰化縣大埔厝,光緒五年(1879年
),遊永明等5人自大埔厝遷埔裏社四角城“開發墾農”,八年後,遊龍發、遊坤士等又
從四角城遷出,到一個叫“水蛙堀”的山間小盆地,“奮力拓耕山火田”,將這處很難開
發的荒地變成良田。移民帶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種苗,在台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
生根開花結果。西螺張廖族人所產的大米、蔬菜飲譽台島。米、糖是清代台灣大宗的商品
,詔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興”經營米業的成功範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則帶去了家鄉的
技術。客家移民的後裔,廣泛分佈于台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界皆有
--
Tags:
雲林
All Comments
By Harry
at 2010-05-10T05:45
at 2010-05-10T05:45
By Kristin
at 2010-05-12T14:51
at 2010-05-12T14:51
Related Posts
庚寅年北港迓媽祖,完整版共307張照片
By Agnes
at 2010-05-07T14:44
at 2010-05-07T14:44
雲嘉 - 外傘頂洲童年渡假鹿港小鎮二日遊 1
By Enid
at 2010-05-07T13:09
at 2010-05-07T13:09
斗六-川丸子麻辣燙
By Edith
at 2010-05-01T16:58
at 2010-05-01T16:58
鄧麗君-永遠的天籟歌后來自褒忠
By Freda
at 2010-04-28T22:59
at 2010-04-28T22:59
斗六虎尾-法國廚師手工火烤Han's披薩
By Blanche
at 2010-04-28T01:47
at 2010-04-28T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