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這些夢是好還是不好... - 生活

Kumar avatar
By Kumar
at 2005-06-19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我這幾年來斷斷續續的夢到神明(不只一位).廟宇..甚至於夢到一堆乩童.還有跟厲鬼打鬥的惡夢.真是@@@@@@@
請問一下..常做這些夢是好還是不好.或是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Tags: 生活

All Comments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05-06-20T11:28
我想你應該算是敏感性體質,(以宗教的角度來說),或者是你本來有帶一些先天的使命,不過我想給你的建議是不要太在意夢中的景象,順其自然,放寬心胸,多積德行善,等到有一天你遇到你夢中的神明或是你遇到夢中的廟出現在你現實的生活中時,再好好請教祂有什麼事要指示你吧,不過在這之前,要好好堅守自己的崗位,等待緣份的到來吧,順便一提,你應該是宗教的忠實信徒,所以才會常做這些夢,做這些夢並不是不好,只是要記得,信仰與現實生活要記得分清楚喔..........祝福你囉!!
2005-06-23 22:34:04 補充:
樓上的那位大大說得有道理,因為看了第一位大大的回答,讓我還以為我來到了醫學知識了呢.......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05-06-19T19:57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
這是我的問題,裡面的回答給你做參考!
第一位回答的仁兄,會不會太誇張了?到處去抓資料,自己有沒有詳閱過呀?你確定你留那一~大串資料,真的有對症下藥嗎?
傻眼...= ="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05-06-21T07:06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有時是壓力造成的.有時是身體太疲倦也會.
想一想自己是否有以上的情形.若是沒有!就是要去廟裡拜拜!
因為夢到神明.廟宇可能是有什麼事要指示你.
你應該是很有正義感的人.常愛打抱不平!不要去改運收驚.
有空可以唸一唸般若波羅密心經.讓自己安心定性!!!
Joseph avatar
By Joseph
at 2005-06-21T05:50
其實人睡著之後一定會作夢,但是通常我們只會對快要醒的那幾個夢有印象,醒來以後如果不去想剛剛做了什麼夢,幾分鐘之後,除非很有印象,否則是不會記得那麼多,希望下面的資料可解答你的問題!
----------------------------------------------------
http://www.sop.org.tw/txt/2%E6%B7%BA%E8%AB%87%E5%A...
淺談失眠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任 蘇東平醫師
失眠是門診病人最常見抱怨毛病之一,談到失眠很多人一定會問:究竟它的定義是什麼呢?基本上,失眠指的是夜間得不到適當睡眠,白天感到疲倦,致使工作及生活機能降低。
而失眠的類型可分為:
●「入眠困難型」,說穿了就是上床後卻睡不著,通常
超過30分鐘以上都無法入睡,即可稱為失眠。此類型
以年輕人居多。
●「時睡時醒型」,這類失眠的人雖然沒有飽受入睡困難
的煎熬,但卻睡睡醒醒、夢很多,也就是說一直處於
淺睡狀態。
●「清晨清醒型」,病人常常是一大早就醒過來,凌晨
兩、三點就起床了,卻沒有辦法繼續安睡。老年人較
易有清晨清醒型的問題。
根據美國1997年所進行的失眠盛行率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一年中抱怨有失眠情形者約佔全美的35%,亦即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失眠現象,其中有一半較為嚴重,且女性失眠情況較男性厲害。在國內,以南投縣魚池鄉為例,台北榮總曾在兩年前進行一項失眠調查,結果發現一生中抱怨失眠的人有8%,女性是男性的1.5倍。從這兩項資料中除了瞭解到失眠人口的比例並不低外,也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亦即無論是國內外報告都指出,女性都比男性容易失眠。
至於易導致失眠的危險因子包括:40歲以上者、老年人、有身心疾病的人、單身、嗜喝咖啡者……等等,都經常有失眠的現象。而從上千個個案調查數據也發現,超過40歲以上的失眠者中,女性是男性的1.5~2倍,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與女性生理變化有關,也就是受到更年期的影響。
而人類的睡眠狀態是由第一期、第二期的淺睡期,逐漸進入第三期、第四期的深睡期,然後再到達作夢期,一夜下來如似的循環約為四至五個,這也就是人們正常情況時的睡眠。作夢期的睡眠,我們的眼球是動來動去的,又稱為速眼動期;從淺睡至深睡時,眼球是不動的,因此又叫做非速眼動期。
由於作夢期與第一期淺睡期時間接近,所以也是一種淺睡狀態,這也是為何有人在作夢時彷彿聽得到他人說話,有如處於半夢半醒之間。有病人抱怨經常睡不好、睡得淺,多半是因為淺睡期長,尤其以老年人居多,最主要是因老年人的睡眠至第二期就不見了,第三、第四期深睡期不存在,於是產生常常醒來、睡得不深、睡得很短情形,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並非疾病。但如果是一般人發生睡眠循環紊亂,就得考慮有睡眠障礙的可能性。
失眠的成因有很多,如果失眠情況小於一個月者,稱為短暫性失眠,經常是因壓力如工作、考試或時差等等所造成;若大於一個月以上且症狀一直未改善者,稱為長期慢性失眠。導致長期慢性失眠的因素包括原發性失眠與續發性失眠。而續發性失眠又包含了呼吸中止症、精神疾病(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喝酒、藥物、生理時鐘混亂(日夜巔倒)、下肢抖動不斷、神經科疾病(老年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扣除了上述種種因素後的失眠,多數是屬於原發性失眠。
原發性失眠類型有生理性失眠(某種原因導致20、30年長期失眠)、自幼失眠(遺傳基因問題)、主觀性失眠(睡眠儀檢查正常,病患卻不斷抱怨失眠)。從台北榮民總醫院113個失眠個案中研究發現,原發性失眠者佔三分之一左右,續發性失眠者約佔三分之一,而有原發性失眠混合續發性失眠者也是三分之一的比率。由此得知,失眠並非是單純睡不好的問題,而是有發展性的。
治療失眠前通常醫師會讓病人進行睡眠日記的記錄,才能確實掌握病人失眠的情況。治療失眠傾向以了解病因,針對續發性的身體和精神疾病治療,並根據臨床病程找出原發性失眠的可能性。至於失眠本身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身心放鬆訓練治療(可透過生理迴饋儀達到訓練目的)及光線治療(有研究指出憂鬱、失眠等與光線有關),但仍以藥物為第一線,目前較常用的安眠藥有Stilnox、Imovane及Rivotril等。至於如何選擇宜遵從醫師指示使用,不宜自行服藥或自行停藥。除藥物治療外,預防失眠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睡眠保健要訣及減少生活壓力。
最後提供一些睡眠健康要訣,供大眾參考。睡眠最重要的原則是:有睡意才到床上睡。一旦睡不著時最好起身,看個報紙、喝杯牛奶、吃塊小蛋糕,培養出睡意後再上床。至於睡眠保健要訣是每天要有規律運動(走路、爬山);養成正常作息;少應酬;晚餐後少喝水、避免咖啡、茶和抽煙;睡前小點心可幫助睡眠;中午睡覺不要超過半小時;睡前宜身心放鬆(太熱時泡泡溫水澡);睡不著宜起床做溫和活動,想睡再上床;維持舒適的環境(避免躁音)。
------------------------------------------------------------------------------
【大腦造影技術改變教育的觀念】
http://www.eshare.org.tw/3_Book/Text.asp?Txt_ID=70...
另一個因腦造影技術而改變我們教育觀念是睡眠的研究,過去我們都是憑著受試者自己的報告來了解夢境,而人睡著了不能說話,所以過去對夢都是從占卜預測未來的角度來解釋。現在因為可以看到作夢時大腦的活化區塊與情形了,它使我們了解夢與學習有關,孔子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正確的,我們會在作夢時,把白天發生的事情拿出來整理,夢境所見到的景色和物件其實是白天有看到但未能通過注意力的瓶頸進入我們意識界的訊息。一個非洲人如果從來沒有看過汽車,他怎麼夢都不會夢到汽車,然而他可能因為最近看到一件東西而夢到很久以前他所看到跟這件東西有關的東西,這是因為夢是神經迴路的活化,而神經迴路的活化是個像骨牌(Domino)反應那樣的反應,牽一髮而動全身,人類大腦的長期記憶有將相似東西歸類,放在一起的本能──這個實驗上可以清楚看到:給學生看三種不同種類物品的名稱,如傢俱類、花卉類、食物類,隨機摻雜在一起,看完請學生自由回憶時,回憶出來的字常是群聚(clusters),同一種類的名詞聚集在一起,雖然在學習時是各類打散摻雜在一起的,回憶時,大腦已把它組織分類過,所以才會同類字聚集在一起被回憶出來。所以白天所看的某樣東西在夜裡就會和與它相關的東西一起出現了,這個機制其實就是聯想力的機制,而聯想力的強弱與創造力有關,從這小小的例子我們馬上看到為什麼現代對於智慧的定義已經變成神經連接的密度了,因為現在從腦造影圖片中發現睡眠時不是大腦在休息,它是身體在休息,大腦在工作,而睡眠作夢都與學習有關,睡不夠會情緒不穩、脾氣爆燥、讀的書記不住,所以美國有十八州,三百一十個學區把上學的時間從七點四十五分延到八點四十五分。因為假如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習,那麼我們應該在最佳的生理狀態教導學生才會事半功倍。美國從實驗上得知一個十四歲的孩子需要九個小時的睡眠才足以補充他一天學習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所以他們把上學時間延後,使學生睡飽了,精神充足,心情愉快的來上學,以收到教育的預期成效,這是大腦研究應用在教學上的一個例子。
------------------------------------------------------------------------------
睡眠與作夢
http://140.123.185.50/sleep/manage/smint/dream/tsl...
何時作夢?
作夢的機制(=睡眠機制?)
夢的功能(=睡眠功能?)
-----------------------
何時作夢?
夢境報告比例:
速眼動睡眠 85-90%
休息但清醒(alpha) 25-40%
階段一&二 70-75%
階段三&四 50%
-----------------------------
作夢的機制
Hobson and McCarley的
「活化─整合」理論 (Activation- Synthesis Theory)
速眼動睡眠時腦**活化啟動前腦,而速眼動睡眠夢境即來自負責認知運作之前腦活動結果
---------------------------------------
作夢的功能
=速眼動睡眠功能?
行為固化?
護衛睡眠 ? (Freud)
只是睡眠時大腦運作的產物,無特定功能?
-----------------------------------------------------
夢境與人生
「夢境」意義的歷史背景
啟示性:病兆、治療、解決、
預言性
Freud’s夢境闡釋
夢境代表著慾望的實現(經過偽裝才呈現)
---------------------------------------------------------
一般夢境的特徵
感覺
視覺、聽覺
觸覺、味覺、嗅覺、痛覺
動作
協調、速度、連續、 、
-----------------------------
一般夢境的特徵
認知
定位、邏輯判斷、自我角色、內視感、記憶、 、
情緒
正面、負面
情緒表達與事物的相稱性
--------------------
特殊夢境
Lucid Dream
作夢者在夢境中覺知自己正在作夢
Hypermnesic Dream
作夢者醒來後認為其未曾經驗過夢境中的事物,但日後卻記起其實自己曾經驗過。
----------------
夢境意義
Dreams are foam?
Dreams mean anything?
夢境內容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夢境內容與生活經驗的關係
夢境內容與解決問題
-----------------------------------------
新生兒的睡眠版圖  
莊凱全 醫師
 孩子的睡眠依成長情形而有變化,父母若用成人的眼光去評估嬰幼兒的睡眠,常會緊張不已,而正常的睡眠發展究竟如何?新生兒剛出生時,一整天好像都在睡覺,偶而會眼睛張開一動,很快又睡著了,此時睡眠沒有典型的快速動眼期(ERM)和非快速動眼期(NREM)的睡眠週期變化,僅有睡著—醒著的週期。新生兒有五十%的睡眠是快速動眼期,其他大部分是不易分辨的睡眠腦波。到一歲時其REM和NREM各佔睡眠的一半。
 一歲時其腦波(睡眠時)已有如成人的睡眠腦波(睡眠時)已有如成人的睡眠腦波(有NREM『又分第一期到第四期』、REN)。第一、二期是入睡淺睡期,第三期深睡期,第四期熟睡期。REM有快速眼球運動、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張力下降、呼吸速率變動。一般睡眠的過程是從NREM到REM再到NREM,一般整晚約有四到五次NREM到REM的週期,成人的睡眠中有二十%到二十五%是REM,其餘是NREM。REM是作夢期。新生兒期睡眠腦波可以由醒著直接到REM,但三個月大就會先經NREM再到REM。每個人的睡眠有不同的時數,不過其第三期、第四期和REM的總數卻是每個人差不多,這些睡眠時期才是真的有效睡眠。
 小寶寶六到八個月大,開始對周圍環境有感覺,媽媽若有焦慮、情緒變化都可能改變孩子的睡眠狀況,此時寶寶開始有睡眠儀式,有的要抱住毯子、聽故事、喝牛奶、父母陪著睡、刷牙……各式樣都有,睡眠儀式對幫助入睡困難的幼兒入眠有極大的助益。
 至於作夢情形,一般在十八個月大開始有作夢徵兆。三到四歲開始可以說一些夢中的內容,主要是靜態、沒有劇情的,也缺乏情感的,主角是動物、父母,也會有餓、渴的生活經驗。四歲到五歲的作夢內容主要是父母、同學,有時也會有新奇的故事。五到七歲,作夢的內容是電影、電視的人事物,也有鬼和超現實的出現,也會有憂慮、困難遭遇的夢,但一般還是以快樂的夢居多,所以都會想再多睡一會,好完成好夢。八到十一歲的作夢,內容仍然是電視、電影內容,快樂的多,也有三分之一有作惡夢,動物的夢減少了,有時學校活動如運動會也會入夢。十一到十三歲的夢不再以家人為主,而是同儕互動,大部分是心理現象的,也有情感性的,好夢居多,但也有惡夢,主要以日常活動為主要內容,孩童認為這些夢有趣、奇怪、不可思議,但十二歲的惡夢很少。十三歲到十五歲的作夢仍是以同儕為主,內容不是日常活動而是不可思議和錯亂的,也會對其夢內容的意義作探討,但惡夢不常見。
 新生兒出生六週大,最長睡眠時期就會在晚間(黑暗)出現,三個月大時醒著最長的時期不一定在白天出現,但到四、五個月大就會在白天出現最長的醒著時期。六週大最長睡眠可達五、六小時,到十二至十六週大會睡八至九小時且集中在晚上。十二週後白天開始有小睡出現(似睡午覺),新生兒可能每四小時睡一至二小時,到十六週大會醒著三至四小時。二至三歲時晚上可以睡十小時,也會在白天睡好幾次,第一次在早上十點左右,第二次在午餐之後,接著早上的小睡就不需要了,在三至五歲時有不少幼兒只睡晚上,不再有午睡了。五至十歲睡眠形式很像成人,只是睡眠時間比成人多約二點五小時,很少要睡午覺,如果常常要睡午覺要注意有沒有問題,睡眠的入睡期約十五分鐘多一點。青春期睡眠非但沒有減少還可能增加,但青春期的少年由於生活、社會的影響,睡眠可能不夠,甚至影響白天的清醒和活動。
 依統計資料,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十六點五小時,二歲時是十三小時,五歲時是十一小時,十歲時是九點七五小時,十六歲是八點五小時。
(嘉義市莊凱全小兒科診所院長)
http://www.dryahoo.org.tw/%E6%AC%A1%E7%B6%B2%E9%A0...
-------------------------------------------------------------------
睡眠的迷人世界
為什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為什麼會「半夜鬼壓床」?
撰文/黃榮棋,長庚大學生理科副教授
書名:睡眠的迷人世界
作者:拉維(Peretz Lavie)
譯者:潘震澤
出版時間:2002年11月
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
地球24小時自轉一周造成的日夜交替,經由眼睛視網膜裡特殊的感光細胞(節細胞),告知下視丘裡的生物時鐘,之後再透過清醒中樞與睡眠中樞,來掌控人一天的清醒與睡眠狀態。因此,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時間花在睡眠,而睡眠中又有四分之一時間花在作夢。
若以腦波的變化來操作式定義意識(清醒與睡眠)狀態,則清醒狀態的腦波可以分成α波與β波兩種。β波(>14赫茲)在睜眼或閉目專注下測得,代表的是警覺狀態;而α波(約8~13赫茲)則是在閉目、放鬆但清醒的狀態下測得。睡眠狀態則可分成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睡眠;慢波睡眠又可分成第一期到第四期,隨著睡眠的進行,腦波由高頻低幅變成低頻高幅;而快速動眼睡眠的腦波則是類似清醒態的。睡眠之旅由闔眼放鬆的清醒態開始,之後進入為時約90分鐘的睡眠週期:過渡期(第一期)→淺睡期(第二期)→深睡期(第三、四期)→淺睡期→眼球快速運動的作夢期。年輕人每天睡眠中約有4~5次這種睡眠週期。隨著睡眠週期的進行,深睡期漸短,淺睡期與作夢期漸長,而醒覺往往發生於作夢期,所以醒轉之際猶能記得夢境。
1998年以來人們對「猝睡症」的了解,以及最近一兩年的發展,終於可以讓人們透過研究「猝睡症」,逐漸解開「迷人的睡眠世界」之謎。《睡眠的迷人世界》這本書,是自己讀過的少數能兩口氣就讀完的中譯書(表示譯文流暢)。中場必須喘一口氣休息,是因為上床時刻將至,且順便消化一下書中內容,隔日生理課「腦波與睡眠」部份好派上用場。但你不必是個教書人,也能從這本故事性與知識性兼具的書,略窺睡眠研究的堂奧;更重要的是,或能因此一解讓你困惑、讓你著迷一輩子的睡夢乾坤。
本書前三章介紹睡眠理論與研究方法的演變,所以從肌肉放鬆時手中網球的掉落,到醒睡姿勢變化時床舖的震動,再到腦部活動改變時腦波的變化,故事性十足,頗有看頭。第四章(連同前一兩章)則詳細描述了睡眠過程中,腦波、眼球運動及肌肉張力的變化,可算是為讀者打下其餘章節的基礎。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雖在書中不同地方解釋了眼球運動與肌肉張力變化的原因,卻未曾對腦波為何從高頻低幅變成低頻高幅的原因做任何交代,若能稍做解釋的話(簡言之,乃腦部活性的不同步到同步化的結果),應更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特殊的人生經驗,所以書中包含其他睡眠研究不易觸及的東西,像是入伍新兵、在飛彈威脅下,以及「創傷後之夢」的睡眠研究。
然而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卻是它所涵蓋的範圍與收集的大量資料,幾乎包括了所有與睡夢有關、可以想像得到的內容;或許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導致許多相關東西散佈在各個不同章節。但睡眠之不可或缺,讓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任何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刻,想必曾經對自己這三分之一的生命,產生過某種疑問。相信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某種答案,或某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你不必擔心自己每天沒有「睡足八小時」,因為,睡眠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呈常態分佈,因此確實有人可以「每天只睡一小時」。你也不用擔心自己會真實演出夢中情節,因為只有少數腦部可能退化的人才會發生這種情形。所以對正常人而言,除了呼吸肌與動眼肌外,腦**橋腦會在作夢時送出訊號,抑制所有控制其他骨骼肌的神經活性,造成肌肉麻痺,以防止夢境真實上演。是故,利用精確手術切割實驗動物的腦幹兩側後,就可以阻止作夢期的肌肉麻痺,讓實驗動物演出夢中情節。但這種狀況又不同於夢遊,因為夢遊比較容易發生在小孩子身上,且總出現在深睡期,不易叫醒也記不得。無怪乎夢遊之人總是矢口否認自己夢遊。
醒睡交替最容易出現異象。如果睡者剛從作夢期醒轉,但腦幹抑制訊號尚未完全退去,四肢可能依舊麻痺不聽使喚,那就得忍受伴隨這種「睡中麻痺」而來的「鬼壓床」恐怖經驗。然而睡前情境如果融入初眠(過渡期或第一期睡眠),就有可能出現「初眠幻覺」(本書譯為「入眠前幻覺」)的現象,這種幻覺與作夢有些相似,也可能受真實感官知覺的影響。有些人甚至還能作「清醒之夢」,此時作夢者雖處在眼球快速運動的作夢期,卻知道自己在作夢,還能主動干擾夢境。
但夢境內容怎麼來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固然無誤,但大多狀況,夢的材料並非當日熱騰騰的見聞,而常是一星期前的冷飯。不知這與民間「頭七」亡魂回府可有關係?但對納粹大屠殺倖存的受創者而言,選擇遺忘夢境或許有利調適。但不會作夢的動物則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像昆蟲與魚,雖有類似哺乳動物的睡眠現象,卻無作夢徵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莊周可以夢蝶,蝶兒可夢不了莊周。
以上林林總總,旨在說明本書內容之包羅萬象,的確可以滿足每一位讀者的不同需求。
但作者最後在「跋」中說到「……看起來具有石破天驚般發現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的話,就未免太過武斷,因為本書出版時人們或許對睡眠的「觀察」已足夠透徹,但對其「神經機轉」卻壓根兒還搞不清楚。何況,科學研究吸引人的地方,正是這種「你永遠不會知道明天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或想出什麼樣的新點子」的不確定性。所以當作者在「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可能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刻。最近幾年來有關「睡眠」與「生物時鐘」的新發現,只能用「目不暇接」來形容,就是個最好的註腳。【本文轉載自2003年1月號】
http://www.sciam.com.tw/book/bookshow.asp?FDocNo=1...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夢是一篇待譯文章,目前翻譯程度已達40%
如果您對此條目有興趣,歡迎您繼續翻譯與修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
原文請參考Dream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研究夢的科學學科稱作夢學(oneirology)。作夢與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有關,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腦橋(pons)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時期中,不過比較少見。在進入深度睡眠時發生的入睡狀態(Hypnogigia)被認為和作夢有關。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事實上,夢常常對藝術等方面激發出靈感。夢的形式包括了令人不悅的惡夢以及可能伴隨著夢遺的春夢。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作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作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作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動眼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動眼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真正的作夢只有在人類身上被直接證實發生過,不過很多人相信作夢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動物已經確定會有快速動眼睡眠,然而他們的主體經驗卻難以確定。平均擁有最長快速動眼睡眠時期的動物是穿山甲。哺乳類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頻繁的作夢者,因為和他們的睡眠模式有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2 夢 - 維基百科
------------------------------
睡眠佔掉我們三分之一的生命,不可謂不多,但是我們對於睡眠的了解卻非常的少。
人會花這麼多的時間睡覺,睡眠一定有其重要性,所以科學家就從睡眠對生命的影響去著手研究,結果發現三十二天不能睡覺的老鼠會死亡,抽血檢查的結果顯示老鼠死於敗血病,也就是說長期不得睡覺時,免疫系統會關閉,皮膚會潰爛,使動物死於細菌的感染。
另外又發現,人在睡眠時,大腦會分泌多種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這兩種單胺類的神經導物質和記憶有關,所以睡飽了,早晨起來背英文生字背得好、記得牢。如果晚上書讀不完,一定要開夜車,那麼不如先去睡,把鬧鐘撥早一點,早上起來背,事半功倍,經過一夜的補充神經傳導物質,我們現在知道早晨的記憶效果要比半夜來得強。
同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得高,晚上一定要讓他睡得夠,因為生長激素也是在晚上分泌的,看來,台語古諺說「一眠大一寸」是有點道理的。當然,大家對睡眠最感興趣的地方是夢,從西方到東方,從遠古到現在,都有夢是預卜未來的說法,許多古籍都記載著國王作了夢,第二天大臣就被宣上朝去作解析,看看是凶還是吉。1900年,佛洛伊德寫了一本《夢的解析》,過了一百年,到現在仍然暢銷不衰,人們對自己作的夢有無限的好奇心。
在早期,因為人睡著了,不能說話,所以無法對作夢作進一步的了解,自從1953年,克萊曼(Nathaniel Klentman)發現速眼運動跟作夢的關係以後,睡眠研究,尤其是夢的解析就更上一層樓。最近的研究報告支持了中國人所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說法。研究者在老鼠的大腦放了二根探針,記錄兩個神經元的活動。這兩個神經元各有不同的接收區,研究者發現白天活化很多的神經元,夜晚作夢時,活化的程度比白天更多,而白天沒有什麼活化的神經元,晚上也沒有什麼活動,表示白天有活動的神經元,夜晚作夢時需將其記錄拿出來重新整理, 去蕪存菁,故活動得比白天還多。
其實,科學家從鳥類的研究就已經發現夜間睡眠及作夢對學習很有關係,假如晚上將鳥類專司學習唱歌的神經元施以麻醉劑,使其不能活化,那麼,這隻鳥白天所學到的歌不能在夜晚睡覺時拿出來練習,牠的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唱出來的歌就不完整,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睡眠對學習是非常的重要,如果希望有好的學習效果,晚上的睡眠一定要夠。
李白喜歡秉燭夜遊,也有人晚上精神百倍是夜貓子可以挑燈夜戰,其實每個人的生理週期不一樣,不必強求使每個人的作息時間表都一致,研究上也沒有說一定要睡多少小時才是最好,拿破崙、愛迪生都只睡四、五個小時,他們一樣很有成就。人是大自然的動物,一切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累了就去睡,醒了就起來,不賴床,好好把握上天給我們的二十四小時就是最正確的生活態度了。
http://www.best100club.com/bestfocus/incredible/pa...
----------------------------------------
【睡眠功能】>>>
生物學家透過觀察和研究,說明睡眠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了維持生命。 從爬蟲類、鳥類到哺乳類,都保有睡眠行為。以演化的觀點來看,凡是動物歷經長時間能夠生存下來,要有強韌的維持生命功能才能存留下來,而睡眠與維持生命功能,息息相關。生物學家發現,動物若長期的睡眠剝奪(沒有睡眠),最後會導致死亡。目前,在人身上所做的實驗結果也發現,即使有人可以睡得很少,但是也不能完全沒有睡眠行為。 生物學的觀點,睡眠其他的功能有修復、發展、保存能量、躲避天敵。 修復:動物的睡眠是在進行修復身體系統的耗損。 發展:經由觀察嬰兒,發現嬰兒需要睡眠來幫助自身的發展。 保存能量:睡眠的行為是在保存現有的能量。 躲避天敵:某些動物受到侵略時的本能維生行為。
 
【睡眠訊號】>>>
透過生物學的觀點,人們對睡眠的功能有較多的瞭解。但科學家們依然對睡眠感到好奇,他們發現人睡眠的生理狀態會有改變,因此藉由科學儀器的輔助,科學家更深入地探測睡眠。
以下幾種訊號,可用來偵測睡眠時的生理狀態:
«腦波(EEG):在頭皮上貼電極,訊號經由放大器傳出,再由電腦的數位訊號處理、儲存、分析,再將其描繪出來。
«眼動波(EOG):角膜跟視網膜的相對電位,在眼球轉動時會改變,可得知眼球轉動情形,以及眼球水平及垂直位移的情形。
«肌肉波(EMG):記錄不同的肌肉部位,偵測受測者的睡眠階段,瞭解其肢體在睡覺時的活動情形、睡覺時呼吸肌的運作……等。
«其他生理訊號:臨床上常配搭額外生理或行為訊號記錄器,以偵測出和睡眠相關的生理訊號,例如:心電圖(ECG)、呼吸速率量測、血壓、血氧成分分析、胃腸酸鹼度量測、身體移動量測、鼾聲記錄……等。
 
【睡眠階段】>>>
科學家對睡眠時生理狀態的訊號有更多偵測,因此對睡眠的階段有進一步的了解。睡眠的階段,可分為快速動眼期、非快速動眼期。
«快速動眼期(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 此階段重要特徵就是眼球會快速轉動,而肌肉張力會很低,幾乎全然鬆弛,大部分的人在清醒時無法達到此種肌肉鬆弛的狀態。
«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 NREM sleep) 又分為四個次階段,是由腦波、眼動波及肌肉波來區別。由於第三、四階段較不易喚醒,而科學家認為,第三、四階段為較深沉的睡眠階段。若在第四階突然被喚醒的話,易有醒覺混淆(arousal confusion)的情況,即無法區分自己是否清醒。 睡眠的階段和作夢有關係,研究顯示,人從快速動眼期中醒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正在作夢。人從非快速動眼期的階段三、四中醒來,百分之五十的人在作夢。人從非快速動眼期的階段一、二中醒來,百分之四十的人正在作夢。
 
【睡眠激素】>>>
科學家也透過內分泌的研究,發現我們的身體內部於睡眠時並非靜止,人體內和睡眠時有關的激素:褪黑激素、腎上腺皮質醇、生長激素。
«褪黑激素(melatonin):影響著身體的內在節奏,調節著人們的日夜節奏。它的分泌量在夜晚增多,所以又稱文黑暗因子。當它被釋放出來後,影響身體的生理時鐘和週期。
«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夜間分泌少,早上分泌多。像是一個鬧鐘的角色,當它分泌多時,人比較容易醒來。
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它的分泌和睡眠行為有關,故在進行睡眠剝奪(沒有睡眠)時不會分泌。生長激素在前半夜分泌較多,特別是要在進入深沉的睡眠之前。成年人也會在夜晚分泌生長激素,但是不若青少年時期增加的多。
【睡眠管理】>>>
睡眠時,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仍進行著,因此我們需要有個優質的睡眠管理。所謂睡眠的管理,就是保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以下提供幾則管理小偏方:
◎除了睡覺之外,盡量減少臥床的時間,白天盡量不要小睡,提高睡眠的效率。
◎只在真正想睡時,才上床睡覺,讓生理時鐘自然地帶我們進入夢鄉。
◎若臥床10至15分鐘後,仍無法入睡,可以起床,直到睡意濃重時再回到床上。
◎不管晚上的睡眠狀況如何,都必須於固定的時間起床,不干擾正常的生理時鐘。
◎臥室只用於睡眠,讓自己的心理習慣一看到臥室,所想到的只有睡眠而已。
◎避免睡前劇烈運動,以及晚餐過度豐盛。
http://www.lutheranmedia.org.tw/Bimonthly/BI93078-...
---------------------------------------------------------------------------------
  Dec. 20, 2004 -- 蓋洛普的民意調查員在這個月初以電話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有美夢,特別是晚上睡得好的人。
  約有1,000名美國成人參與研究,大多數(65%)的人表示他們通常都會有個好夢,這個數字比表示有得到充足睡眠的人還多,在滿意睡眠的人之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一般都是做好夢,只有10%的人表示會做惡夢。
  那些輾轉難眠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這些覺得睡不飽的人比較少做美夢,比較常做惡夢;有超過一半(57%)的人會做美夢,有約20%的人會做惡夢。
  蓋洛普民調顯示,有極少數的美國成人(九分之一)表示自己每天都會作夢 ,如果你不是這種人的話也不用羨慕,因為每天都作夢的人之中,有28%的人會受惡夢影響,相較於每星期只作夢幾次的人中有9%會受影響;很少作夢的人中有18%會受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蓋洛普民調的結果無法解釋,因為它並沒有把焦點集中在作夢的原因為何,而這是一個不管人的年紀多大都一樣迷人且無法理解的工作,幾世紀來,已經發表過許多理論,從食物、心理問題、到預言的傳說,但是追蹤其作夢的科學背景實在是一件無法掌握的工作。
  不過,在民調中也顯示出一些有關睡眠的驚人發現,那就是顛覆了一般的想法,美國人自從1990年之後並沒有減少多少睡眠時間,大多數的成人晚上都睡6至8小時,睡7小時(28%)的人最多。
  這與1990年的結果類似,但是自1990年以來,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睡眠,至今,有44%的人表示如果他們能再多睡一點的話會更好。

請老師們詳細幫我解惑~~急20點~

Ula avatar
By Ula
at 2005-06-18T00:00
我想請問一些紫微斗數的問題
想麻煩老師幫我解惑
我 女   陰曆 壬戌年11月27日申時
男友 陰曆 甲寅年11月8日丑時
*我想問我跟我男友有�� ...

人類曾經滅亡過嗎?

Tracy avatar
By Tracy
at 2005-06-18T00:00
有很多的證據顯示目前的人類並不是第一代的人類
也就是說
在目前這一代的人類以前還有好幾代的人類存在
只是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
所以前� ...

請問冷知識轟趴???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05-06-18T00:00
請勿冷知識轟趴的撥出時間??? 現在還有再繼續錄新的嗎??

哀-請救救我.....<20點>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05-06-18T00:00
最近要做一份報告....
標題是『家庭經濟管理規劃』
其中要找的1.家庭管理的重要性
     2.家庭經濟來源分配
     3.家� ...

垃圾分類總共要分幾類?

Ida avatar
By Ida
at 2005-06-18T00:00
如題,我要做分類,可是垃圾分類總共要分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