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最大地主全是神明!←在哪啊? - 北投
By Daniel
at 2009-12-15T15:54
at 2009-12-15T15:54
Table of Contents
鑒於P大 詢問吳氏宗祠的資料
小弟再發一篇文章 作為簡介
其實根據資料顯示 吳家主要不在北投
而最大的是 台南 全臺吳姓大宗祠
整個吳家在台灣是大家
------------------------------------------------------------------------
創建年代:西元1953年
祠堂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復興3路348號
吳氏宗祠讓德堂,主祀吳姓開始祖至德三讓公泰伯,
並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繼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吳真人、
成仁義士元輝吳鳳,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
吳氏姓源,出自姬姓。擾“姓篡”記載,
周太王子之子泰伯、仲雍封于吳,後為越所來,
子孫遂以國為氏;季札之後,北遷到齊、魯之間。
吳姓子孫自始祖泰伯開源迄今,已歷三千年,
其間枝繁葉茂,脈絡遍及全世界。
吳氏渡海來到台灣,始始於清康熙末期,至乾隆年間最盛,
渡臺後散居南北各地。目前台灣地區吳氏人口約為六、七十萬之譜。
其中台北市就超過七萬人,數目可觀。
台北吳姓宗親,于1953年組成宗親會,借此聯誼,
並在今天南京東路三段二一五號“泰伯大樓”與新中華大樓位置。
這座祠堂于四十五年落成,外觀極像台南市赤崁樓,
當時“讓德堂”設在宗祠裏,橫匾“讓德堂”是由基隆市吳姓宗親會獻贈。
宗祠四週環以圓柱,給人一種堅實厚重的踏實感,柱上並刻有宗親們咏聯,
皆以“讓”、“德”、二字冠首或鑲句。
例如:讓乃避炎荊蠻,無得而犯法,天下為公弘祖澤;
德見重於洙是泗,難能曰至,我生毋忝守宗風。
又如:講讓溯家風,祖武繼繩,泰伯延陵昭至德;
聯宗敦族誼,椒聊蕃衍。濮陽渤海匯洪源。
及至1970年,吳姓宗長鑑于南京東路一帶發展甚快,
因而有將宗祠遷建他處之議。1971年,先在原地改建泰伯大樓,
1973年另十年另成立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負責將大樓出租,
再以賃金收入支應興建新祠堂的經費,同時,
原宗祠祖先牌位暫移奉天母臨時宗祠,得使煙火薪傳,奉祠有處。
不久,執事族人在頂北投舊地名小粗坑附近半山腰上,
看中一處零秀良地,背坐面天山,面向新舊北投及關渡平原,
淡水河淌流橫過,坐南朝北,山明水秀,地理風水及視野俱佳。
這塊坡地五千八百多坪, 于1978年11月13日破土興工,
85年11月建祠工程提前完竣,86年3月27日舉行落成開祠大典。
頂北投新建的吳氏宗祠,氣象恢宏,環境優雅,
是台灣地區難得一見的宏偉壯麗祠堂。進口大門牌樓,裝飾精美,
上懸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吳三連先生棣書“吳氏宗祠”匾額,蒼勁樸質。
門內景色幽雅恬適,曲徑步道,配以庭園、花池、拱橋、涼亭等,
傳統中國庭院落式造型,又參和平共處現代建築之特色,
新穎兼不失古風,使得“讓德堂”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式宗祠。
“讓德堂”外觀看似忠烈祠、關渡宮,
又像行天宮或圓山大飯店,是建築上的巨構。
中國傳統建築有宋式和清式之分,宋式屬於北方建築,
為宮殿式,比例較為粗壯;清式屬於南方建築,為合院式,比例則較為纖細。
為了結合此處背山面水的“龍抬頭”氣勢,也由於地形陡峭,腹地伸展不開,
沒有辦法營造合院,只能就地設計,故在形式上較易見宋式建築風格。
本堂沒有匾額,也沒有楹聯,只見大會堂上有幅對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參考資料
http://tinyurl.com/ybvjehl (開台宗祠網)
http://www.wus.org.tw/ (祭祀公業吳泰伯公 全臺吳姓大宗祠)
--
小弟再發一篇文章 作為簡介
其實根據資料顯示 吳家主要不在北投
而最大的是 台南 全臺吳姓大宗祠
整個吳家在台灣是大家
------------------------------------------------------------------------
創建年代:西元1953年
祠堂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復興3路348號
吳氏宗祠讓德堂,主祀吳姓開始祖至德三讓公泰伯,
並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繼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吳真人、
成仁義士元輝吳鳳,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
吳氏姓源,出自姬姓。擾“姓篡”記載,
周太王子之子泰伯、仲雍封于吳,後為越所來,
子孫遂以國為氏;季札之後,北遷到齊、魯之間。
吳姓子孫自始祖泰伯開源迄今,已歷三千年,
其間枝繁葉茂,脈絡遍及全世界。
吳氏渡海來到台灣,始始於清康熙末期,至乾隆年間最盛,
渡臺後散居南北各地。目前台灣地區吳氏人口約為六、七十萬之譜。
其中台北市就超過七萬人,數目可觀。
台北吳姓宗親,于1953年組成宗親會,借此聯誼,
並在今天南京東路三段二一五號“泰伯大樓”與新中華大樓位置。
這座祠堂于四十五年落成,外觀極像台南市赤崁樓,
當時“讓德堂”設在宗祠裏,橫匾“讓德堂”是由基隆市吳姓宗親會獻贈。
宗祠四週環以圓柱,給人一種堅實厚重的踏實感,柱上並刻有宗親們咏聯,
皆以“讓”、“德”、二字冠首或鑲句。
例如:讓乃避炎荊蠻,無得而犯法,天下為公弘祖澤;
德見重於洙是泗,難能曰至,我生毋忝守宗風。
又如:講讓溯家風,祖武繼繩,泰伯延陵昭至德;
聯宗敦族誼,椒聊蕃衍。濮陽渤海匯洪源。
及至1970年,吳姓宗長鑑于南京東路一帶發展甚快,
因而有將宗祠遷建他處之議。1971年,先在原地改建泰伯大樓,
1973年另十年另成立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負責將大樓出租,
再以賃金收入支應興建新祠堂的經費,同時,
原宗祠祖先牌位暫移奉天母臨時宗祠,得使煙火薪傳,奉祠有處。
不久,執事族人在頂北投舊地名小粗坑附近半山腰上,
看中一處零秀良地,背坐面天山,面向新舊北投及關渡平原,
淡水河淌流橫過,坐南朝北,山明水秀,地理風水及視野俱佳。
這塊坡地五千八百多坪, 于1978年11月13日破土興工,
85年11月建祠工程提前完竣,86年3月27日舉行落成開祠大典。
頂北投新建的吳氏宗祠,氣象恢宏,環境優雅,
是台灣地區難得一見的宏偉壯麗祠堂。進口大門牌樓,裝飾精美,
上懸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吳三連先生棣書“吳氏宗祠”匾額,蒼勁樸質。
門內景色幽雅恬適,曲徑步道,配以庭園、花池、拱橋、涼亭等,
傳統中國庭院落式造型,又參和平共處現代建築之特色,
新穎兼不失古風,使得“讓德堂”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式宗祠。
“讓德堂”外觀看似忠烈祠、關渡宮,
又像行天宮或圓山大飯店,是建築上的巨構。
中國傳統建築有宋式和清式之分,宋式屬於北方建築,
為宮殿式,比例較為粗壯;清式屬於南方建築,為合院式,比例則較為纖細。
為了結合此處背山面水的“龍抬頭”氣勢,也由於地形陡峭,腹地伸展不開,
沒有辦法營造合院,只能就地設計,故在形式上較易見宋式建築風格。
本堂沒有匾額,也沒有楹聯,只見大會堂上有幅對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參考資料
http://tinyurl.com/ybvjehl (開台宗祠網)
http://www.wus.org.tw/ (祭祀公業吳泰伯公 全臺吳姓大宗祠)
--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09-12-19T08:23
at 2009-12-19T08:23
By Agnes
at 2009-12-23T00:51
at 2009-12-23T00:51
By Zanna
at 2009-12-26T17:20
at 2009-12-26T17:20
By Tom
at 2009-12-30T09:48
at 2009-12-30T09:48
Related Posts
賽門田不辣 倒了嗎??
By Hamiltion
at 2009-12-15T13:44
at 2009-12-15T13:44
北市最大地主全是神明!←在哪啊?
By Daniel
at 2009-12-15T11:16
at 2009-12-15T11:16
八里、龜山島軍事坑道 轉型觀光
By Ula
at 2009-12-15T10:25
at 2009-12-15T10:25
北投附近的百元火鍋
By Heather
at 2009-12-15T09:01
at 2009-12-15T09:01
[台北 ]富士山娜 玫瑰芳香精油護理組
By Erin
at 2009-12-14T22:28
at 2009-12-14T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