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鹿港-古蹟篇 - 彰化
By Bennie
at 2008-10-22T15:11
at 2008-10-22T15:11
Table of Contents
鹿港八郊商行
「行」是指商行,「郊」是由商行所組織的同業公會。昔日,鹿港有八郊,分別為泉郊金
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油郊金洪福、布郊金振萬、染郊金合順、糖郊金永興、
敢郊金長興等八郊。
鹿港最早成立的郊商是泉郊與廈郊,乾隆40年(1775)倡議鹿港「敬義園」時,泉、廈郊
商即響應捐資,說明泉、廈兩郊是鹿港最早成立的郊商。遲至嘉慶20年(1815),鹿港即
有八郊的組織,鹿港大眾爺廟有一塊嘉慶20年「威靈顯赫」匾額,上書「鹿港八郊仝立」
。此外,嘉慶21年鹿港天后宮「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則明確記載八郊的商號組織。
道光10年(1830)「重修大天后宮」碑文內記載「鹿港頂郊捐銀元」,說明當時鹿港商號
曾以「鹿港頂郊」之名,參與台南大天后宮的重修。此外,清末鹿港出現「芙蓉郊」,芙
蓉郊即指鴉片煙商所組織的郊行,但芙蓉郊並不在八郊之列。
在泉州閩台緣博物館內,有一只道光17年(1837)的鑄鐘,是由40餘個商行集資的鑄鐘,
上方書有「鹿港郊公置」,為泉州地區與鹿港通商的商號,統稱為「鹿港郊」。
文開書院
歷史沿革
道光4年齡(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
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
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台文化之父」。
在清代,鹿港文開書院曾孕育多位舉人、進士,開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日治時期,北白
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駐紮書院,昭和18年(1943)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的碑記,分別為台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
視察之所」碑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年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
,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
貌。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完成修復。
建築藝術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仍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石
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
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年(1847)「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
為文開書院籌設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
正殿前方為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
賢,分別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
位對台灣文化有頁獻的先賢,後堂則是昔日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
鹿港公會堂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昭和3年(1928年)
地址:鹿港鎮埔頭街72號
歷史沿革
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由於與大陸的貿易頻繁,郊行紛紛成立,廈郊商行遂興建
廈郊會館,並於會館前興建萬春宮,供奉蘇府王爺。
大正9年(1920)鹿港是彰化郡的第二大街,人口逾3萬6千餘人。當時,鹿港街長陳懷澄認
為群眾聚會頻繁,郤無集會場所,故將其祖父陳克勸偕同廈郊商人所興建的萬春宮(俗稱
王宮)及廈郊會館拆除,興建鹿港公會堂。萬春宮遭拆除後,神像遷移至鳳山寺供奉。
昭和3年(1928)興建的鹿港公會堂,佔地119坪,興建費用共計一萬五千六百五十元,其中
由鹿港街役場支出一萬一千元,不足四千六百五十元由鹿港地方士紳捐資。當時參與者有
大和行辜顯榮,鹿港信用組合,新高製糖會社、明治製糖會社溪湖工場及地方士紳商賈等
捐資。
日治時期,公會堂為民眾聚會之場所,光復後,將公會堂改稱「中山堂」,隸屬鎮公所財
產,並曾出借予中國國民黨,做為鹿港區黨部的辦公室。民國69年鄉賢耆宿熱心捐獻,籌
募款項,重修公會堂,民國70年1月20日正式使用,成為鹿港耆老品茗或管絃奏唱之場所
,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建築藝術
鹿港公會堂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建築主要樑柱系統採鋼筋混凝土建材,屋頂
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椼架,上舖水泥瓦,山牆的部份則為編竹夾泥牆之作法。
公會堂左邊牆面有一木碑「鹿港公會堂記」,由當時「櫟社」社長傅錫祺撰稿,鹿港士紳
莊太岳所敬書,內文敘述公會堂的興建始末及當時地方士紳的捐款碑文,是公會堂重要的
文獻。
意樓
歷史沿革
意樓「慶昌號」是廈郊中最大的商行,嘉慶年間,由陳克勸創立,專營與廈門對渡貿易,
至道光、咸豐年間,慶昌號已成為鹿港的鉅富。陳克勤次子陳宗潢並於道光26年(1846)中
試舉人,道光末年,泉郊日茂行式微後,由廈郊慶昌號取代,成為鹿港商界的牛耳。
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大正7年(1918)由陳懷澄將
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此房舍取名為「天遺室」。意樓歷經8個月的
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由陳懷澄親撰「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
,為慶昌商號重要的史料。
意樓天井處,有一個精緻的磚雕花窗,造型優美而富有古意。花窗上有葫盧的造型,取「
福祿」之意,另有古代錢幣的造型,象徵「富貴與財富」,圓形的花窗亦有「圓滿」之意
。
「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
余自幼不識所怙,依庶慈吳氏以居,而伯氏、仲氏頗失禮讓之風,給老屋一間00殊甚,余
年稍長,頗以為言,而母氏安之,則亦姑少安之而已。逮授室以後,尋而置妾,尋而抱子
,而地拓地不逾一弓也。乙卯冬,余年三十有九矣,橫被0羹之詬,不得己始出賃廡以安
母氏,雖信美而非吾土,母氏之心滋不擇也。戊午秋得此屋,蓋亦百年前吾宗長培公所建
,後裔中落,議○○○讓諸施姓鵲巢鳩占四十餘年,訖今楚弓楚得,若有天焉。顏日天遺
,亦母氏之意也。己未正月始興○○○前後廳柱礎本,棟樑無損,僅少加修繕,又於廳中
防火窖得…架之用綽然有餘,計樓上廳一間,房一間,窗戶工巧,門扇堅固,樓下○間亦
稍加○○其新築者,惟有左廊三間,後進二軒耳。夫以斯屋之地居○瑞氣象高…
基迴被苦心經營之初,念豈非欲以…。傳其子孫垂之久遠哉○或不從…轉移使經始者○其
抱 …有一草一木與人者非我子孫或人○其不遠…願後人聚族於斯,毋望創業之艱難,而
競競於善守也。天遺室…料表之於後,爾曹識之○○○之○價金○○八百九十圓…登記稅
金五十圓,印紙六十四錢○○書貲四圓○十錢,○中人○○十九圓,木材○○九十六圓四
十錢,磚瓦石…十錢,蠣殼友○○○十八石,髹漆一百五十七圓,○人大工四百五十五工
,工貲0百六十四圓,小工四百三十工,工貲二百十九圓,銅鐵鉛釘竹木玻璃紅毛土諸雜
物,彙計二百二十九圓,瑣○雜工工貲五十二圓廿錢…總計金五千三百零三圓八十四錢
大正己末年八月初吉
沁園陳懷澄自撰立立書
十宜樓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149號後方(金盛巷內)
歷史沿革
嘉慶年間陳克勤自大陸來台經商,於鹿港創辦「慶昌」,成為廈郊最大的商行。慶昌號全
盛時期自慶昌意樓(中山路121號)至慶昌十宜樓(中山路149號)皆為昔日陳家的產業。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十宜樓前方是昔日
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號),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
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曲巷中風
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
十宜樓旁有一座槍樓,是早年巷道的防禦工事,槍櫃的牆面設有三個槍孔及二個瞭望口,
可以居高府視街道的動靜,有助於防禦海盜土匪。十宜樓的後門並設有兩道門扇,木門上
包覆鐵皮,層層的防護,以確保居家安全。
槍櫃的下方,可見一排陶甕,為早年釀酒或醃漬醬菜的盛皿,其空甕即可砌成甕牆,兼具
美觀及通風的功能。
敬義園紀念碑
歷史沿革
乾隆40年(1775)鹿仔港巡檢王坦與幕僚浙江紹興魏子鳴倡議,鹿港士紳林振嵩及泉、廈
郊戶捐資,創立鹿港第一個慈善組織「敬義園」,舉凡施棺木、拾字紙、收遺骸、置義塚
、修橋樑、平道路等,從事地方公益。
乾隆42年(1777)設置「鹿港敬義園碑」,以茲紀念,可惜原碑己失迭。《彰化縣志》<規
制志>「養濟」記載「敬義園,在鹿港街,乾隆四十二年,浙江魏子鳴同巡檢王坦首捐倡
率,紳士林振嵩及郊商等捐貲,建置旱園,充為義塚」。
鹿港地藏王廟內有一塊嘉慶23年(1818)「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碑文有清代慶港各郊商
所捐款的記錄,如泉郊、廈郊、布郊等,總共捐金二千餘員。敬義園所設置的義塚,即原
鹿港鎮第二公墓(今勞工運動公園),舊稱「崙仔頂塚」,鹿港人稱之「舊塚」。
此義塚內原有三座金字塔造型的建築物,用以放置無主的骨骸,由於造型特殊,鹿港人將
它稱為「煙墩」。煙墩墓碑書有「乾隆45年冬萬善同歸」,龍邊的煙墩則書「乾隆46年男
善同歸」,虎邊的煙墩則書「乾隆46年女善同歸」。
金字塔造型的義塚墓前,亦有一排日治時期的義塚建築物,其墓碑上書有「萬善同歸」為
大正及昭和年間所收埋的無主骨骸。民國84年鹿港鎮公所進行清塚遷葬,發現一塊「義塚
界址碑」說明崙仔頂塚為敬義園所設立的義塚無誤。
日治時期,將敬義園與博濟會、方面委員事業助成會合併,改名為「義濟會」。昭和11年
(1936)由許逸漁撰文,義濟會勒碑,設置「鹿港敬義園紀念碑」,紀念先賢的事蹟。
「鹿港敬義園紀念碑」座落於鹿港鎮立圖書館前公園內,立碑之處,早年是鹿港港內的一
座浮嶼,為捕捉烏魚的船隻停泊之所,稱為「烏魚寮」。烏魚寮隔著舊鹿港溪,與鹿港市
街相望,昔日有一座拱橋相通,此橋稱「黑貓橋」。隨著時空的變遷,舊鹿港溪己改道,
黑貓橋亦於戰後拆除。
日茂行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嘉慶年間
地址:鹿港鎮泉州二街65號
歷史沿革
鹿港日茂行又稱「日廟」,為泉郊中最大的商行,自乾隆至道光年間為鹿港的首富。清乾
隆30年(1765)日茂行主人林振嵩由泉州寧渡海來台經商,並定居鹿港,林振嵩經營船頭
行,於鹿港創立「日茂行」商行。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式的港口,與泉州坩江對
渡通商。
日茂行林家為泉郊之首,樂善好施,清乾隆42年(1777)捐資成立鹿港慈善組織「敬義園
」,以拾字紙、置義塚、收遺骸、修橋樑等工作,造福鄉里,是當時最具規模的慈善組織
。另外,日茂行曾參與乾隆51年(1786)鹿港龍山寺遷建、乾隆52年(1787)敕建天后宮
(今新祖宮)新建等地方事務。
乾隆53年(1788)林振嵩因母喪回泉州奔喪後,定居泉州,頤養天年,日茂行的經營由林
振嵩三子林文濬接手。
林文濬又名品、元品,字金伯,號淵巖,為人熱心公益,曾捐資修建鹿港天后宮、鹽水武
廟、彰化縣城等。嘉慶21年(1816)春夏之交,穀價驟昂,飢民奪食,林文濬五子林廷璋
,侄子林世賢同榜中舉,同時日茂行並進行重修,由林文濬書「日茂行」門額。
道光3年(1823)林文濬去世後,日茂行由林廷璋接掌,林廷璋仍承襲先祖對地方事務的
關心,並參與彰化孔廟(1830)、鹿港龍山寺(1831)、鹿港新組宮(1834)、鹿港城隍
廟(1839)等重修工程。
自乾隆年間至道光中葉,日茂行執鹿港商業牛耳,但隨著鹿港河道淤塞影響船運,日茂行
商務亦逐漸沒落,家族於地方事務的參與歸於平淡。今日,日茂行建築仍可一窺昔日宏偉
壯麗的面貌,然而,日茂行對鹿港的貢獻與事蹟,至今仍在鹿港流傳。
建築藝術
日茂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目前僅存門廳與正廳。日茂行前埕地面鋪滿泉州石板,廣
場前有數顆磉石,係作為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桿座及酬神演戲的戲台石。門廳正門原有門額
「日茂行」石刻,民國87年5月16日鹿港鎮公所因都市計劃拓寬泉州街,將日茂行臨街房
舍拆毀,門額「日茂行」石刻亦毀損成兩段,現由日茂行後代保管。
正廳門楣有一塊「鰲波東往」匾,「鰲」指鰲城,及泉州永寧,說明林家祖先由永寧城來
台灣經商貿易,故曰「鰲波東往」。
正殿神龕上方有一塊「大觀」匾,一詞取自<易經>觀卦:「大觀在,順而巽,中正以觀
天下」,意喻觀察事物的立足點高,眼界要廣,態度溫順而謙遜,以持中守正的觀念去觀
察萬物,始稱得上是「大觀」。
民國56年日茂行重修,重匠師施金義承做正廳彩繪,並由和美匠師陳穎派施作繪,書法家
陽錦華現場揮亳,留下珍貴的墨跡。民國89年日茂行經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進行古
蹟修復,至民國94年12月完成。
鹿港古蹟保存區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代
地址:鹿港鎮瑤林街17號
鹿港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範例,其範圍包括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
、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等數百棟精緻民宅。民國75年由內部整體規劃,進行
古蹟保存區的第一期維護工程,將大有街4戶、瑤林街13戶及埔頭街53戶,共計70戶居,
恢復傳統建築之歷史性風貌。
早期鹿港街道的發展即沿著舊鹿港溪之右岸發展,埔頭街、瑤林街是鹿港發展最早的市街
之一,其商業經營型態以船頭行兼大盤商為主,商家本身擁有船隻與大陸通商。乾隆49年
(1784)鹿港開港為正口後,埔頭街與瑤林街迅速發展,故有不少的船頭行,如合和、合德
堂、合利行等。
此街區利用臨街道設立店舖,後臨河道可讓船隻靠岸來卸貨,形成「前為街、後為溪」,
此種建築型式稱為「手巾寮」,是鹿港船頭行及中、大盤商的街區特色。而街道內有多條
小巷通往西側的港邊,並成丁字路口,具有防盜匪的功能。
百年古厝 意和行
意和行是一棟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進深較長,前方是店,後方為神明廳與臥室,
內部設有樓井,具有採光與通風的功能,也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第二進為廳堂與臥
堂的起居空間,廳堂並奉祀祖先牌位,意和行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
百年樓井友鹿軒
友鹿軒是一棟長條型的街屋建築,內部設有二座樓井,店面上方的樓井,旁邊設有木梯,
可通往二樓,此空間是昔日店家的倉儲空間。神明廳上方另設有一座樓井,有利於房屋內
部的採光。
半邊井
歷史沿革
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
井,此戶主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
傳統美德。
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
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能官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
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槐堂」為其堂號。
昔日,鹿港巷道設有許多的「公井」供民眾取用,民國50年代政府推動自來水管的舖設,
禁止民眾使用「公井」的井水,遂紛紛將「公井」封閉。目前,位於城隍廟前飫鬼埕及宮
後臨水夫人廟前,仍保留公井的遺址,唯井水已枯竭。
鹿港隘門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10年(1830年)
地址:鹿港鎮後車巷47號
歷史沿革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
路。昔日,後車巷地面舖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
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
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
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
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隘門的功用除了防禦盜匪外,亦是鹿港各個角頭勢力範圍的界線,或因籍貫、血親關係、
商業利益等因素來區分。鹿港的隘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境界隘門、巷道隘門及不見天街
的隘門。
境界隘門:設立於街庄的外圍,隘門上方設有槍樓,兼具瞭望的功能。
巷道隘門:位於鹿港街區的巷道內,是各角頭的防禦設施。
不見天街隘門:位於鹿港五福大街,是清代鹿港主要的商業街道,設有數座隘門。
昔日,鹿港設有許多隘門,日治時期市區改正,陸續將隘門折除。目前,僅存後車巷的隘
門。此座隘門建於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上書「門迎後車」。隘門
的上門楣留有門臼的位置,此門原有大小兩個門板,大門是雙門扇,小門為單門扇,白天
門戶開放通行,晚間隘門紛紛關閉做為防禦的功用。
元昌行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188號
歷史沿革
元昌行位於昔日鹿港五福大街的和興街上,是鹿港最主要的商業街區。元昌行是鹿港五福
大街典型的長條街屋,建築空間仍保存道光年間的佈局,昭和8年(1933)鹿港實施市區改
正,至昭和9年(1934)將臨街的店屋拆除後,呈現今日的立面。
元昌行是鹿港染郊的商行之一,早年從事染布與布匹買賣行業,建築物外觀以泥塑鑲嵌「
元昌行」店號及「棉布、染物」字樣,是當時店面招牌的表現方式。
元昌行是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為典型長條型街屋的空間佈局。第一進是商店的空間,由
於進深較長,所以屋內設有一座樓,元昌行的樓井,是鹿港地區僅存雙層樓井的建築,樓
井護欄有精緻的木雕作品。
天井處有一口古井,是早年主要的飲水來源,虎邊過水廊道則做為廚房的空間。第二進廳
堂供奉神衹與祖先牌位,此處亦設有一座樓井,以利採光,第三進為昔時元昌染房的工作
場所。
元昌行二樓門屏有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的畫作與清代秀才鄭鴻猷的書法墨跡,係昭和9年
(1934)市區改正時,聘請郭新林施做並臨摹鄭鴻猷的墨跡,可惜己有部份作品因年代久遠
,已呈剝落現象。
丁進士第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中山路130、132、134號
歷史沿革
道光5年(1825)鹿港丁協源十八世先祖丁樸實,攜四子克家,自泉州陳埭鄉江頭村渡海來
台,初期經營雜貨業,後來發展為船頭行,與大陸通商,從事貨物買賣,並於鹿港創立「
協源號」商行。
同治、光緒年間,丁克家事業有成後,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光緒6年(1880)其六子丁壽
泉進士及第。由於丁家家族人口眾多,遂於五福街買下店屋三座,做為三房、五房和六房
的房舍,稱為「新協源」,即今進士第,而舊宅則稱為「舊協源」。
丁壽泉高中進士後,曾掌教彰化白沙書院,擔任院長。目前,位於丁家古厝護龍內有「掌
教白沙書院」等執事牌。光緒12年(1886)丁壽泉與吳德功等士紳採擷節孝祠節婦約160名
,在蔡德芳進士的倡議下,於光緒14年(1888)完成彰化節孝祠的興建。
日治時期,鹿港五福大街因市區改正,於昭和8年(1933)拓寬道路,丁家古厝臨街的店屋
遭拆除,改建為洗石子仿洋式二樓建築。民國89年九二一地震,丁家古厝房屋受損,民國
89年10月25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92年3月17日由政府進行修復,民國94年8月3日完成修
復並舉行鹿港名家書法展。
建築藝術
丁家古厝為「三坎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是鹿港街屋中保存格局完整的建築。由於位在
五福大街(今中山路),是鹿港的主要商業街道,故臨街房舍設置三個店面,做為經商之用
。
丁家古厝第一進縱深約10餘公尺,內部設有樓井,做為房舍內部採光與通風之用,室內原
開設拱門,可與兩旁店面相通,中埕前有一口井,為昔日丁家飲用水的來源。
第二進為合院建築,是丁家的起居空間。門廳兩旁的木屏彩繪為鹿港彩繪匠師郭友梅的作
品,彌足珍貴。門廳正門兩旁有泥塑作品,分別是「孔明夜進出師表」、「狄仁傑望雲思
親」、「和靖詠梅」及「羲之喜鵝」泥塑,目前的作品為民國92年所修復。
正廳為丁家的祭祀空間,神明廳擺設三層供桌,分別為頂桌、下桌及八仙桌,正廳兩旁木
屏牆面,符合傳統民居「左字右畫」的作法,此書法是鹿港士紳蔡穀仁臨摹清代書法家陸
潤庠的【滕王閣序】及徐有韜的書法墨跡。
丁家古厝進深長達70餘公尺,昔時鹿港街鎮的防禦設有隘門,而民宅的後院亦設有二道門
扇,做為自宅的防禦設施。
鹿港街長宿舍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昭和10年(1935年)
地址:鹿港鎮民權路160巷2號
歷史沿革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行政改制,鹿港成為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街區改制後,興建鹿
港街役場(今鎮公所),為鹿港最高行政機閞,自昭和10年(1935)4月1日興工,歷時6
月餘,於同年10月20日完成。
昭和10年於鹿港街役場旁興建街長宿舍,故為街長的公館,鹿港街設街長1人,第一任街
長由廈郊慶昌行陳懷澄擔任,第二任街長為日人吉田秀治郎,宿舍完成後,吉田秀治郎是
首位進宿舍的街長。
鹿港街長宿舍為日式木構造建築,基座抬高,基腳多為磚柱或木柱,有助於通風,並可防
止地皮的潮濕與蛀蟲的侵害。街長宿舍外觀為雨淋板,室內以編竹夾泥牆做為隔間,呈現
日治時期木構的樸質風格。光復後,街長宿舍曾閒置,日後曾做為鹿港鎮公所的倉庫。
民國91年11月2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2年9月17日開工,民國93年7月完成修復,民國
94年1月30日街長宿舍舉行修復工程落成典禮,並將宿合移交予鹿港鎮公所經營管理。
玉珍齋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光緒3年(1877年)
地址:鹿港鎮民族路168號
歷史沿革
清代,鹿港玉珍齋黃家原經營布莊,其商號為「黃泰興號」,是鹿港布郊的商行之一。光
緒3年(1877)由黃錦聘請泉州師傅前來鹿港製作糕餅茶點,並在鹿港開設「玉珍齋」。
玉珍齋位於昔日鹿港五福大街(不見天街),昭和8年(1933)實施市區改正,將五福大
街拆除,拓寬道路,玉珍齋黃家因而重建宅第,歷經一年餘,昭和9年完成。
玉珍齋是一棟裝飾主義風格的建築,一樓立面書有「玉珍齋」及「登錄」、「商號」,是
鹿港書法家陳浚源的墨跡。三樓女兒牆有「KOTAHODO」與「KO」,以及簡單的勳章紋飾,
「KOTAHODO」是黃家經營布莊時「黃泰興號」的商號,「KO」即「黃」姓的日本發音。玉
珍齋的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己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金門館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嘉慶10年(1805年)
地址:鹿港鎮金門街54號
歷史沿革
台灣有三座金門館,分別位於艋舺(萬華)、台南安平及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
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
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台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嘉慶10年
(1805)鹿港士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改建成金門館,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金門館
原名「浯江館」,許樂三並敬獻「浯江館」匾,今懸掛於正殿。
道光11年(1831)金門館因年久失修,由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修,同年鹿港左營遊擊劉
光彩抵達鹿港任職,再倡議重修,並得到士紳的捐資,此次重修共募得1800餘圓。自道光
12年(1832)2月動工,至道光14(1834)年4月完成重修。
道光14年(1834)的重修,並聘請金門籍「開台進士」鄭用錫擔任總理,參與金門館的重
修,工程完成之際,鐫刻「重修浯江館碑記」,而倡議重修的左營遊擊劉光彩,則敬獻「
過化存神」匾,目前懸掛於正殿。
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金門館受損,咸豐5年(1855)進行重修。此次的重修,水師
軍隊參與捐資,重修完成後, 鐫刻石碑於拜殿牆面,是廟方的重要文獻。
日治時期,金門館曾於明治41年(1908)局部重修。光復後,於民國64年由管理人卓神保
發起重修正殿與三川殿。民國83年6月由政府進行古蹟修復,除保留三川殿龍虎堵等舊有
彩繪,其餘彩繪則由台南匠師陳壽彝、潘岳雄及和美匠師陳穎派施做。民國88年金門館舉
行安座慶典,民國89年10月25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建築藝術
金門館為二進一院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及正殿。金門館同時兼具有「同鄉會館」與「
水師會館」的功能,兩旁廂廊為昔日提供給弁丁人士住宿的空間。
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正面為木屏門板,為咸豐年間重修時的風格,兩旁木牆分別為「青
龍、白虎」及「祈求吉慶」的水墨畫作,部份畫作以修護的方式保存原貌。正殿前方有一
座拜殿,龍邊牆面為道光14年(1834)重修浯江館碑記及咸豐5年(1855)捐題緣金碑,
是金門館的重要文獻資料。
民國88年重修金門館時,三川殿門神是台南彩繪匠師潘岳雄的作品,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
尉遲恭,兩旁為文官,手持「官帽,鹿、牡丹花與爵器」,象徵「加冠進祿、富貴進爵」
。
正殿兩旁木屏以「四聘」為彩繪題材,分別為舜耕歷山(堯聘舜)、為國為民(商湯聘伊
尹)、渭水聘賢(周文武聘姜太公)、三顧草蘆(劉備聘孔明),此彩繪係薪傳藝師陳壽
彝的作品。
鹿港神社遺址
創建年代:昭和十四年(1939年)
地址:福興鄉橋頭村復興路778號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人在台灣建有許多的神社。日本神社分為官社與諸社,官社「官幣神社」與
「國幣神社」兩種,以供奉歷史上有名的功臣。「官幣神社」在舉行祭典時是由皇室奉獻
帛料,「國幣神社」則是由國庫支付帛料。諸社則分為府、縣、鄉、村社及無格社,分別
由各府、縣、市、村提祭典時的帛料。
鹿港神社創建於昭和14年(1939)10月10日,佔地5252坪,原本殿及拜殿為流造建築,另
設有祝詞舍、神饌所、祭器庫等,當時興建鹿港神社計花費95000圓。
鹿港神社為無格社,神社祭祀明治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治時期,興建一條通往神
社的參拜道,即今三民路。戰後,鹿港神社遭拆除,改建今鹿港國中。目前,鹿港神社僅
存鹿港國中校門口前一對石獅,仍保存原有的風貌。
謝家甕牆
歷史沿革
鹿港開港後,泉州來台的船隻以載運布匹與大宗藥材為主,常需泉州石、福州杉與陶甕等
壓船艙,泉州石與福州杉抵台後,可用來興建房舍與廟宇,陶甕則早年釀酒及醃菜的盛皿
。
昔時舊俗,大戶人家中有弄璋弄瓦之喜,均會釀酒窖藏,若為男孩,待其弱冠之年,開罈
宴饗慶賀,此酒稱之「狀元紅」;若為女孩,待其出閣,做為陪嫁之物,此酒稱之「女兒
紅」,而使用後的空甕即可砌成甕牆,不僅是勤儉的美德,更是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是年鹿港有許多處甕牆,隨著都市的更新,甕牆逐漸消失,目前鹿港保存最大的甕牆,可
由和興派出所旁巷內窺得。甕牆每排15個甕,層層堆疊成四排,二面甕牆共計120個甕所
組砌,甚為壯觀。
鹿港民俗文物館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辜顯榮於台北創立「大和行」,從事鹽田的開闢,食鹽及樟腦買賣等事業,當
時與高雄陳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名列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大正8年(
1919)辜顯榮於鹿港家鄉興建官邸,昭和9年(1934)辜顯榮當選台灣首位總督府貴族院
議員。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是辜顯榮的官邸,為「混合風格」的建築,洋樓外觀有歐洲文藝復興時
期的柱式,馬薩爾屋頂造型與兩旁的鐘樓,外牆牆面貼以昂貴的磁磚,西洋柱式則以洗石
子的方式,呈現立體感,是日治時期鹿港最精緻的豪宅建築,地方人士均稱此洋樓為「大
和」。
民國62年11月10日,辜振甫、辜偉甫昆仲(辜顯榮之子)為弘揚民俗文化,成立「財團法
人私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民俗文物館成立之初,由辜家捐出相關文物,並得到地方民眾
熱烈地迴響,或捐贈,或借展,目前民俗館共計收藏6000餘件文物。文物館佔地1400餘坪
,洋樓內共有九個展覽廳,分別展示文獻相片、服裝佩飾、戲曲樂器、宗教禮俗、餐飲器
皿及書法字畫等文物。
洋樓後方有一棟200餘年的古厝,稱為「古風樓」,為二進一院一後埕的空間,室內並設
有樓井,其通風採光的功能。古風樓內展示古代婚嫁禮俗,如婚嫁禮堂的陳設、洞房起居
室及廚房等居家生活的文物陳列。古風樓為長型的街屋建築,前臨鹿港不見天街(今中山
路),內部空間呈現傳統鹿港街屋的建築風格。
海埔厝派出所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昭和8年(1933年)
地址:鹿港鎮鹿草路二段909號
歷史沿革
日治初期警察官員全由日本內地徵募,為日人在台灣創設地方警察之始,明治28年(1895
)11月於鹿港設置鹿港警察署,以維持官廳所在地的治安。大正9年(1920)地方行政改
制,鹿港街此時屬鹿港警察分室所管轄。昭和7年(1932)鹿港街設有和興、鹿港、頂番
婆、草港尾及海埔等五個派出所。
昭和7年(1932)海埔派出所正式設立,主要管轄海埔及顏厝一帶。海埔派出所原名海埔
厝警察官吏派出所,昭和8年(1933)興建辦公廳舍,廳舍旁有一座瞭望台,為日治時期
鹿港的海防崗哨。
光復後成立鹿港分局,管轄鹿港鎮、福興鄉及秀水鄉。目前,海埔派出所隸屬鹿港分局,
管轄海埔、紹安、洋厝等里。民國73年由於辦公室不敷使用,遂於原派出所前興建辦公大
樓,民國74年完工後,舊辦公室成為倉庫與員警宿舍。
建築藝術
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造,屋頂為西洋式木屋架,目前做為宿舍及儲藏室使用,派出所旁邊
設有瞭望台,屬稀少性建築,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的到;由瞭望台的設立,可以見證鹿港
彰濱地區海岸線之變化,瞭望台的外牆採用洗石子工法砌成,是日據時代日本人由西洋引
進的建築技術,能抗風吹、日曬,而庭園之防空洞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保存到現代,同樣的
具有高度歷史意義。
--
有一群小孩在麥田裡遊戲,我就站在懸崖邊守望。
要是有人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不讓他摔下去。
麥田捕手/沙林傑
--
「行」是指商行,「郊」是由商行所組織的同業公會。昔日,鹿港有八郊,分別為泉郊金
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油郊金洪福、布郊金振萬、染郊金合順、糖郊金永興、
敢郊金長興等八郊。
鹿港最早成立的郊商是泉郊與廈郊,乾隆40年(1775)倡議鹿港「敬義園」時,泉、廈郊
商即響應捐資,說明泉、廈兩郊是鹿港最早成立的郊商。遲至嘉慶20年(1815),鹿港即
有八郊的組織,鹿港大眾爺廟有一塊嘉慶20年「威靈顯赫」匾額,上書「鹿港八郊仝立」
。此外,嘉慶21年鹿港天后宮「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則明確記載八郊的商號組織。
道光10年(1830)「重修大天后宮」碑文內記載「鹿港頂郊捐銀元」,說明當時鹿港商號
曾以「鹿港頂郊」之名,參與台南大天后宮的重修。此外,清末鹿港出現「芙蓉郊」,芙
蓉郊即指鴉片煙商所組織的郊行,但芙蓉郊並不在八郊之列。
在泉州閩台緣博物館內,有一只道光17年(1837)的鑄鐘,是由40餘個商行集資的鑄鐘,
上方書有「鹿港郊公置」,為泉州地區與鹿港通商的商號,統稱為「鹿港郊」。
文開書院
歷史沿革
道光4年齡(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
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
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台文化之父」。
在清代,鹿港文開書院曾孕育多位舉人、進士,開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日治時期,北白
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駐紮書院,昭和18年(1943)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的碑記,分別為台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
視察之所」碑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年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
,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
貌。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完成修復。
建築藝術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仍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石
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
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年(1847)「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
為文開書院籌設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
正殿前方為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
賢,分別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
位對台灣文化有頁獻的先賢,後堂則是昔日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
鹿港公會堂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昭和3年(1928年)
地址:鹿港鎮埔頭街72號
歷史沿革
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由於與大陸的貿易頻繁,郊行紛紛成立,廈郊商行遂興建
廈郊會館,並於會館前興建萬春宮,供奉蘇府王爺。
大正9年(1920)鹿港是彰化郡的第二大街,人口逾3萬6千餘人。當時,鹿港街長陳懷澄認
為群眾聚會頻繁,郤無集會場所,故將其祖父陳克勸偕同廈郊商人所興建的萬春宮(俗稱
王宮)及廈郊會館拆除,興建鹿港公會堂。萬春宮遭拆除後,神像遷移至鳳山寺供奉。
昭和3年(1928)興建的鹿港公會堂,佔地119坪,興建費用共計一萬五千六百五十元,其中
由鹿港街役場支出一萬一千元,不足四千六百五十元由鹿港地方士紳捐資。當時參與者有
大和行辜顯榮,鹿港信用組合,新高製糖會社、明治製糖會社溪湖工場及地方士紳商賈等
捐資。
日治時期,公會堂為民眾聚會之場所,光復後,將公會堂改稱「中山堂」,隸屬鎮公所財
產,並曾出借予中國國民黨,做為鹿港區黨部的辦公室。民國69年鄉賢耆宿熱心捐獻,籌
募款項,重修公會堂,民國70年1月20日正式使用,成為鹿港耆老品茗或管絃奏唱之場所
,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建築藝術
鹿港公會堂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建築主要樑柱系統採鋼筋混凝土建材,屋頂
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椼架,上舖水泥瓦,山牆的部份則為編竹夾泥牆之作法。
公會堂左邊牆面有一木碑「鹿港公會堂記」,由當時「櫟社」社長傅錫祺撰稿,鹿港士紳
莊太岳所敬書,內文敘述公會堂的興建始末及當時地方士紳的捐款碑文,是公會堂重要的
文獻。
意樓
歷史沿革
意樓「慶昌號」是廈郊中最大的商行,嘉慶年間,由陳克勸創立,專營與廈門對渡貿易,
至道光、咸豐年間,慶昌號已成為鹿港的鉅富。陳克勤次子陳宗潢並於道光26年(1846)中
試舉人,道光末年,泉郊日茂行式微後,由廈郊慶昌號取代,成為鹿港商界的牛耳。
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大正7年(1918)由陳懷澄將
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此房舍取名為「天遺室」。意樓歷經8個月的
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由陳懷澄親撰「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
,為慶昌商號重要的史料。
意樓天井處,有一個精緻的磚雕花窗,造型優美而富有古意。花窗上有葫盧的造型,取「
福祿」之意,另有古代錢幣的造型,象徵「富貴與財富」,圓形的花窗亦有「圓滿」之意
。
「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
余自幼不識所怙,依庶慈吳氏以居,而伯氏、仲氏頗失禮讓之風,給老屋一間00殊甚,余
年稍長,頗以為言,而母氏安之,則亦姑少安之而已。逮授室以後,尋而置妾,尋而抱子
,而地拓地不逾一弓也。乙卯冬,余年三十有九矣,橫被0羹之詬,不得己始出賃廡以安
母氏,雖信美而非吾土,母氏之心滋不擇也。戊午秋得此屋,蓋亦百年前吾宗長培公所建
,後裔中落,議○○○讓諸施姓鵲巢鳩占四十餘年,訖今楚弓楚得,若有天焉。顏日天遺
,亦母氏之意也。己未正月始興○○○前後廳柱礎本,棟樑無損,僅少加修繕,又於廳中
防火窖得…架之用綽然有餘,計樓上廳一間,房一間,窗戶工巧,門扇堅固,樓下○間亦
稍加○○其新築者,惟有左廊三間,後進二軒耳。夫以斯屋之地居○瑞氣象高…
基迴被苦心經營之初,念豈非欲以…。傳其子孫垂之久遠哉○或不從…轉移使經始者○其
抱 …有一草一木與人者非我子孫或人○其不遠…願後人聚族於斯,毋望創業之艱難,而
競競於善守也。天遺室…料表之於後,爾曹識之○○○之○價金○○八百九十圓…登記稅
金五十圓,印紙六十四錢○○書貲四圓○十錢,○中人○○十九圓,木材○○九十六圓四
十錢,磚瓦石…十錢,蠣殼友○○○十八石,髹漆一百五十七圓,○人大工四百五十五工
,工貲0百六十四圓,小工四百三十工,工貲二百十九圓,銅鐵鉛釘竹木玻璃紅毛土諸雜
物,彙計二百二十九圓,瑣○雜工工貲五十二圓廿錢…總計金五千三百零三圓八十四錢
大正己末年八月初吉
沁園陳懷澄自撰立立書
十宜樓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149號後方(金盛巷內)
歷史沿革
嘉慶年間陳克勤自大陸來台經商,於鹿港創辦「慶昌」,成為廈郊最大的商行。慶昌號全
盛時期自慶昌意樓(中山路121號)至慶昌十宜樓(中山路149號)皆為昔日陳家的產業。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十宜樓前方是昔日
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號),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
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曲巷中風
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
十宜樓旁有一座槍樓,是早年巷道的防禦工事,槍櫃的牆面設有三個槍孔及二個瞭望口,
可以居高府視街道的動靜,有助於防禦海盜土匪。十宜樓的後門並設有兩道門扇,木門上
包覆鐵皮,層層的防護,以確保居家安全。
槍櫃的下方,可見一排陶甕,為早年釀酒或醃漬醬菜的盛皿,其空甕即可砌成甕牆,兼具
美觀及通風的功能。
敬義園紀念碑
歷史沿革
乾隆40年(1775)鹿仔港巡檢王坦與幕僚浙江紹興魏子鳴倡議,鹿港士紳林振嵩及泉、廈
郊戶捐資,創立鹿港第一個慈善組織「敬義園」,舉凡施棺木、拾字紙、收遺骸、置義塚
、修橋樑、平道路等,從事地方公益。
乾隆42年(1777)設置「鹿港敬義園碑」,以茲紀念,可惜原碑己失迭。《彰化縣志》<規
制志>「養濟」記載「敬義園,在鹿港街,乾隆四十二年,浙江魏子鳴同巡檢王坦首捐倡
率,紳士林振嵩及郊商等捐貲,建置旱園,充為義塚」。
鹿港地藏王廟內有一塊嘉慶23年(1818)「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碑文有清代慶港各郊商
所捐款的記錄,如泉郊、廈郊、布郊等,總共捐金二千餘員。敬義園所設置的義塚,即原
鹿港鎮第二公墓(今勞工運動公園),舊稱「崙仔頂塚」,鹿港人稱之「舊塚」。
此義塚內原有三座金字塔造型的建築物,用以放置無主的骨骸,由於造型特殊,鹿港人將
它稱為「煙墩」。煙墩墓碑書有「乾隆45年冬萬善同歸」,龍邊的煙墩則書「乾隆46年男
善同歸」,虎邊的煙墩則書「乾隆46年女善同歸」。
金字塔造型的義塚墓前,亦有一排日治時期的義塚建築物,其墓碑上書有「萬善同歸」為
大正及昭和年間所收埋的無主骨骸。民國84年鹿港鎮公所進行清塚遷葬,發現一塊「義塚
界址碑」說明崙仔頂塚為敬義園所設立的義塚無誤。
日治時期,將敬義園與博濟會、方面委員事業助成會合併,改名為「義濟會」。昭和11年
(1936)由許逸漁撰文,義濟會勒碑,設置「鹿港敬義園紀念碑」,紀念先賢的事蹟。
「鹿港敬義園紀念碑」座落於鹿港鎮立圖書館前公園內,立碑之處,早年是鹿港港內的一
座浮嶼,為捕捉烏魚的船隻停泊之所,稱為「烏魚寮」。烏魚寮隔著舊鹿港溪,與鹿港市
街相望,昔日有一座拱橋相通,此橋稱「黑貓橋」。隨著時空的變遷,舊鹿港溪己改道,
黑貓橋亦於戰後拆除。
日茂行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嘉慶年間
地址:鹿港鎮泉州二街65號
歷史沿革
鹿港日茂行又稱「日廟」,為泉郊中最大的商行,自乾隆至道光年間為鹿港的首富。清乾
隆30年(1765)日茂行主人林振嵩由泉州寧渡海來台經商,並定居鹿港,林振嵩經營船頭
行,於鹿港創立「日茂行」商行。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式的港口,與泉州坩江對
渡通商。
日茂行林家為泉郊之首,樂善好施,清乾隆42年(1777)捐資成立鹿港慈善組織「敬義園
」,以拾字紙、置義塚、收遺骸、修橋樑等工作,造福鄉里,是當時最具規模的慈善組織
。另外,日茂行曾參與乾隆51年(1786)鹿港龍山寺遷建、乾隆52年(1787)敕建天后宮
(今新祖宮)新建等地方事務。
乾隆53年(1788)林振嵩因母喪回泉州奔喪後,定居泉州,頤養天年,日茂行的經營由林
振嵩三子林文濬接手。
林文濬又名品、元品,字金伯,號淵巖,為人熱心公益,曾捐資修建鹿港天后宮、鹽水武
廟、彰化縣城等。嘉慶21年(1816)春夏之交,穀價驟昂,飢民奪食,林文濬五子林廷璋
,侄子林世賢同榜中舉,同時日茂行並進行重修,由林文濬書「日茂行」門額。
道光3年(1823)林文濬去世後,日茂行由林廷璋接掌,林廷璋仍承襲先祖對地方事務的
關心,並參與彰化孔廟(1830)、鹿港龍山寺(1831)、鹿港新組宮(1834)、鹿港城隍
廟(1839)等重修工程。
自乾隆年間至道光中葉,日茂行執鹿港商業牛耳,但隨著鹿港河道淤塞影響船運,日茂行
商務亦逐漸沒落,家族於地方事務的參與歸於平淡。今日,日茂行建築仍可一窺昔日宏偉
壯麗的面貌,然而,日茂行對鹿港的貢獻與事蹟,至今仍在鹿港流傳。
建築藝術
日茂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目前僅存門廳與正廳。日茂行前埕地面鋪滿泉州石板,廣
場前有數顆磉石,係作為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桿座及酬神演戲的戲台石。門廳正門原有門額
「日茂行」石刻,民國87年5月16日鹿港鎮公所因都市計劃拓寬泉州街,將日茂行臨街房
舍拆毀,門額「日茂行」石刻亦毀損成兩段,現由日茂行後代保管。
正廳門楣有一塊「鰲波東往」匾,「鰲」指鰲城,及泉州永寧,說明林家祖先由永寧城來
台灣經商貿易,故曰「鰲波東往」。
正殿神龕上方有一塊「大觀」匾,一詞取自<易經>觀卦:「大觀在,順而巽,中正以觀
天下」,意喻觀察事物的立足點高,眼界要廣,態度溫順而謙遜,以持中守正的觀念去觀
察萬物,始稱得上是「大觀」。
民國56年日茂行重修,重匠師施金義承做正廳彩繪,並由和美匠師陳穎派施作繪,書法家
陽錦華現場揮亳,留下珍貴的墨跡。民國89年日茂行經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進行古
蹟修復,至民國94年12月完成。
鹿港古蹟保存區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代
地址:鹿港鎮瑤林街17號
鹿港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範例,其範圍包括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
、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等數百棟精緻民宅。民國75年由內部整體規劃,進行
古蹟保存區的第一期維護工程,將大有街4戶、瑤林街13戶及埔頭街53戶,共計70戶居,
恢復傳統建築之歷史性風貌。
早期鹿港街道的發展即沿著舊鹿港溪之右岸發展,埔頭街、瑤林街是鹿港發展最早的市街
之一,其商業經營型態以船頭行兼大盤商為主,商家本身擁有船隻與大陸通商。乾隆49年
(1784)鹿港開港為正口後,埔頭街與瑤林街迅速發展,故有不少的船頭行,如合和、合德
堂、合利行等。
此街區利用臨街道設立店舖,後臨河道可讓船隻靠岸來卸貨,形成「前為街、後為溪」,
此種建築型式稱為「手巾寮」,是鹿港船頭行及中、大盤商的街區特色。而街道內有多條
小巷通往西側的港邊,並成丁字路口,具有防盜匪的功能。
百年古厝 意和行
意和行是一棟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進深較長,前方是店,後方為神明廳與臥室,
內部設有樓井,具有採光與通風的功能,也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第二進為廳堂與臥
堂的起居空間,廳堂並奉祀祖先牌位,意和行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
百年樓井友鹿軒
友鹿軒是一棟長條型的街屋建築,內部設有二座樓井,店面上方的樓井,旁邊設有木梯,
可通往二樓,此空間是昔日店家的倉儲空間。神明廳上方另設有一座樓井,有利於房屋內
部的採光。
半邊井
歷史沿革
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
井,此戶主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
傳統美德。
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
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能官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
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槐堂」為其堂號。
昔日,鹿港巷道設有許多的「公井」供民眾取用,民國50年代政府推動自來水管的舖設,
禁止民眾使用「公井」的井水,遂紛紛將「公井」封閉。目前,位於城隍廟前飫鬼埕及宮
後臨水夫人廟前,仍保留公井的遺址,唯井水已枯竭。
鹿港隘門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10年(1830年)
地址:鹿港鎮後車巷47號
歷史沿革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
路。昔日,後車巷地面舖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
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
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
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
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隘門的功用除了防禦盜匪外,亦是鹿港各個角頭勢力範圍的界線,或因籍貫、血親關係、
商業利益等因素來區分。鹿港的隘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境界隘門、巷道隘門及不見天街
的隘門。
境界隘門:設立於街庄的外圍,隘門上方設有槍樓,兼具瞭望的功能。
巷道隘門:位於鹿港街區的巷道內,是各角頭的防禦設施。
不見天街隘門:位於鹿港五福大街,是清代鹿港主要的商業街道,設有數座隘門。
昔日,鹿港設有許多隘門,日治時期市區改正,陸續將隘門折除。目前,僅存後車巷的隘
門。此座隘門建於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上書「門迎後車」。隘門
的上門楣留有門臼的位置,此門原有大小兩個門板,大門是雙門扇,小門為單門扇,白天
門戶開放通行,晚間隘門紛紛關閉做為防禦的功用。
元昌行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188號
歷史沿革
元昌行位於昔日鹿港五福大街的和興街上,是鹿港最主要的商業街區。元昌行是鹿港五福
大街典型的長條街屋,建築空間仍保存道光年間的佈局,昭和8年(1933)鹿港實施市區改
正,至昭和9年(1934)將臨街的店屋拆除後,呈現今日的立面。
元昌行是鹿港染郊的商行之一,早年從事染布與布匹買賣行業,建築物外觀以泥塑鑲嵌「
元昌行」店號及「棉布、染物」字樣,是當時店面招牌的表現方式。
元昌行是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為典型長條型街屋的空間佈局。第一進是商店的空間,由
於進深較長,所以屋內設有一座樓,元昌行的樓井,是鹿港地區僅存雙層樓井的建築,樓
井護欄有精緻的木雕作品。
天井處有一口古井,是早年主要的飲水來源,虎邊過水廊道則做為廚房的空間。第二進廳
堂供奉神衹與祖先牌位,此處亦設有一座樓井,以利採光,第三進為昔時元昌染房的工作
場所。
元昌行二樓門屏有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的畫作與清代秀才鄭鴻猷的書法墨跡,係昭和9年
(1934)市區改正時,聘請郭新林施做並臨摹鄭鴻猷的墨跡,可惜己有部份作品因年代久遠
,已呈剝落現象。
丁進士第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中山路130、132、134號
歷史沿革
道光5年(1825)鹿港丁協源十八世先祖丁樸實,攜四子克家,自泉州陳埭鄉江頭村渡海來
台,初期經營雜貨業,後來發展為船頭行,與大陸通商,從事貨物買賣,並於鹿港創立「
協源號」商行。
同治、光緒年間,丁克家事業有成後,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光緒6年(1880)其六子丁壽
泉進士及第。由於丁家家族人口眾多,遂於五福街買下店屋三座,做為三房、五房和六房
的房舍,稱為「新協源」,即今進士第,而舊宅則稱為「舊協源」。
丁壽泉高中進士後,曾掌教彰化白沙書院,擔任院長。目前,位於丁家古厝護龍內有「掌
教白沙書院」等執事牌。光緒12年(1886)丁壽泉與吳德功等士紳採擷節孝祠節婦約160名
,在蔡德芳進士的倡議下,於光緒14年(1888)完成彰化節孝祠的興建。
日治時期,鹿港五福大街因市區改正,於昭和8年(1933)拓寬道路,丁家古厝臨街的店屋
遭拆除,改建為洗石子仿洋式二樓建築。民國89年九二一地震,丁家古厝房屋受損,民國
89年10月25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92年3月17日由政府進行修復,民國94年8月3日完成修
復並舉行鹿港名家書法展。
建築藝術
丁家古厝為「三坎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是鹿港街屋中保存格局完整的建築。由於位在
五福大街(今中山路),是鹿港的主要商業街道,故臨街房舍設置三個店面,做為經商之用
。
丁家古厝第一進縱深約10餘公尺,內部設有樓井,做為房舍內部採光與通風之用,室內原
開設拱門,可與兩旁店面相通,中埕前有一口井,為昔日丁家飲用水的來源。
第二進為合院建築,是丁家的起居空間。門廳兩旁的木屏彩繪為鹿港彩繪匠師郭友梅的作
品,彌足珍貴。門廳正門兩旁有泥塑作品,分別是「孔明夜進出師表」、「狄仁傑望雲思
親」、「和靖詠梅」及「羲之喜鵝」泥塑,目前的作品為民國92年所修復。
正廳為丁家的祭祀空間,神明廳擺設三層供桌,分別為頂桌、下桌及八仙桌,正廳兩旁木
屏牆面,符合傳統民居「左字右畫」的作法,此書法是鹿港士紳蔡穀仁臨摹清代書法家陸
潤庠的【滕王閣序】及徐有韜的書法墨跡。
丁家古厝進深長達70餘公尺,昔時鹿港街鎮的防禦設有隘門,而民宅的後院亦設有二道門
扇,做為自宅的防禦設施。
鹿港街長宿舍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昭和10年(1935年)
地址:鹿港鎮民權路160巷2號
歷史沿革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行政改制,鹿港成為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街區改制後,興建鹿
港街役場(今鎮公所),為鹿港最高行政機閞,自昭和10年(1935)4月1日興工,歷時6
月餘,於同年10月20日完成。
昭和10年於鹿港街役場旁興建街長宿舍,故為街長的公館,鹿港街設街長1人,第一任街
長由廈郊慶昌行陳懷澄擔任,第二任街長為日人吉田秀治郎,宿舍完成後,吉田秀治郎是
首位進宿舍的街長。
鹿港街長宿舍為日式木構造建築,基座抬高,基腳多為磚柱或木柱,有助於通風,並可防
止地皮的潮濕與蛀蟲的侵害。街長宿舍外觀為雨淋板,室內以編竹夾泥牆做為隔間,呈現
日治時期木構的樸質風格。光復後,街長宿舍曾閒置,日後曾做為鹿港鎮公所的倉庫。
民國91年11月2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2年9月17日開工,民國93年7月完成修復,民國
94年1月30日街長宿舍舉行修復工程落成典禮,並將宿合移交予鹿港鎮公所經營管理。
玉珍齋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光緒3年(1877年)
地址:鹿港鎮民族路168號
歷史沿革
清代,鹿港玉珍齋黃家原經營布莊,其商號為「黃泰興號」,是鹿港布郊的商行之一。光
緒3年(1877)由黃錦聘請泉州師傅前來鹿港製作糕餅茶點,並在鹿港開設「玉珍齋」。
玉珍齋位於昔日鹿港五福大街(不見天街),昭和8年(1933)實施市區改正,將五福大
街拆除,拓寬道路,玉珍齋黃家因而重建宅第,歷經一年餘,昭和9年完成。
玉珍齋是一棟裝飾主義風格的建築,一樓立面書有「玉珍齋」及「登錄」、「商號」,是
鹿港書法家陳浚源的墨跡。三樓女兒牆有「KOTAHODO」與「KO」,以及簡單的勳章紋飾,
「KOTAHODO」是黃家經營布莊時「黃泰興號」的商號,「KO」即「黃」姓的日本發音。玉
珍齋的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己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金門館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嘉慶10年(1805年)
地址:鹿港鎮金門街54號
歷史沿革
台灣有三座金門館,分別位於艋舺(萬華)、台南安平及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
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
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台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嘉慶10年
(1805)鹿港士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改建成金門館,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金門館
原名「浯江館」,許樂三並敬獻「浯江館」匾,今懸掛於正殿。
道光11年(1831)金門館因年久失修,由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修,同年鹿港左營遊擊劉
光彩抵達鹿港任職,再倡議重修,並得到士紳的捐資,此次重修共募得1800餘圓。自道光
12年(1832)2月動工,至道光14(1834)年4月完成重修。
道光14年(1834)的重修,並聘請金門籍「開台進士」鄭用錫擔任總理,參與金門館的重
修,工程完成之際,鐫刻「重修浯江館碑記」,而倡議重修的左營遊擊劉光彩,則敬獻「
過化存神」匾,目前懸掛於正殿。
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金門館受損,咸豐5年(1855)進行重修。此次的重修,水師
軍隊參與捐資,重修完成後, 鐫刻石碑於拜殿牆面,是廟方的重要文獻。
日治時期,金門館曾於明治41年(1908)局部重修。光復後,於民國64年由管理人卓神保
發起重修正殿與三川殿。民國83年6月由政府進行古蹟修復,除保留三川殿龍虎堵等舊有
彩繪,其餘彩繪則由台南匠師陳壽彝、潘岳雄及和美匠師陳穎派施做。民國88年金門館舉
行安座慶典,民國89年10月25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建築藝術
金門館為二進一院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及正殿。金門館同時兼具有「同鄉會館」與「
水師會館」的功能,兩旁廂廊為昔日提供給弁丁人士住宿的空間。
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正面為木屏門板,為咸豐年間重修時的風格,兩旁木牆分別為「青
龍、白虎」及「祈求吉慶」的水墨畫作,部份畫作以修護的方式保存原貌。正殿前方有一
座拜殿,龍邊牆面為道光14年(1834)重修浯江館碑記及咸豐5年(1855)捐題緣金碑,
是金門館的重要文獻資料。
民國88年重修金門館時,三川殿門神是台南彩繪匠師潘岳雄的作品,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
尉遲恭,兩旁為文官,手持「官帽,鹿、牡丹花與爵器」,象徵「加冠進祿、富貴進爵」
。
正殿兩旁木屏以「四聘」為彩繪題材,分別為舜耕歷山(堯聘舜)、為國為民(商湯聘伊
尹)、渭水聘賢(周文武聘姜太公)、三顧草蘆(劉備聘孔明),此彩繪係薪傳藝師陳壽
彝的作品。
鹿港神社遺址
創建年代:昭和十四年(1939年)
地址:福興鄉橋頭村復興路778號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人在台灣建有許多的神社。日本神社分為官社與諸社,官社「官幣神社」與
「國幣神社」兩種,以供奉歷史上有名的功臣。「官幣神社」在舉行祭典時是由皇室奉獻
帛料,「國幣神社」則是由國庫支付帛料。諸社則分為府、縣、鄉、村社及無格社,分別
由各府、縣、市、村提祭典時的帛料。
鹿港神社創建於昭和14年(1939)10月10日,佔地5252坪,原本殿及拜殿為流造建築,另
設有祝詞舍、神饌所、祭器庫等,當時興建鹿港神社計花費95000圓。
鹿港神社為無格社,神社祭祀明治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治時期,興建一條通往神
社的參拜道,即今三民路。戰後,鹿港神社遭拆除,改建今鹿港國中。目前,鹿港神社僅
存鹿港國中校門口前一對石獅,仍保存原有的風貌。
謝家甕牆
歷史沿革
鹿港開港後,泉州來台的船隻以載運布匹與大宗藥材為主,常需泉州石、福州杉與陶甕等
壓船艙,泉州石與福州杉抵台後,可用來興建房舍與廟宇,陶甕則早年釀酒及醃菜的盛皿
。
昔時舊俗,大戶人家中有弄璋弄瓦之喜,均會釀酒窖藏,若為男孩,待其弱冠之年,開罈
宴饗慶賀,此酒稱之「狀元紅」;若為女孩,待其出閣,做為陪嫁之物,此酒稱之「女兒
紅」,而使用後的空甕即可砌成甕牆,不僅是勤儉的美德,更是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是年鹿港有許多處甕牆,隨著都市的更新,甕牆逐漸消失,目前鹿港保存最大的甕牆,可
由和興派出所旁巷內窺得。甕牆每排15個甕,層層堆疊成四排,二面甕牆共計120個甕所
組砌,甚為壯觀。
鹿港民俗文物館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辜顯榮於台北創立「大和行」,從事鹽田的開闢,食鹽及樟腦買賣等事業,當
時與高雄陳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名列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大正8年(
1919)辜顯榮於鹿港家鄉興建官邸,昭和9年(1934)辜顯榮當選台灣首位總督府貴族院
議員。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是辜顯榮的官邸,為「混合風格」的建築,洋樓外觀有歐洲文藝復興時
期的柱式,馬薩爾屋頂造型與兩旁的鐘樓,外牆牆面貼以昂貴的磁磚,西洋柱式則以洗石
子的方式,呈現立體感,是日治時期鹿港最精緻的豪宅建築,地方人士均稱此洋樓為「大
和」。
民國62年11月10日,辜振甫、辜偉甫昆仲(辜顯榮之子)為弘揚民俗文化,成立「財團法
人私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民俗文物館成立之初,由辜家捐出相關文物,並得到地方民眾
熱烈地迴響,或捐贈,或借展,目前民俗館共計收藏6000餘件文物。文物館佔地1400餘坪
,洋樓內共有九個展覽廳,分別展示文獻相片、服裝佩飾、戲曲樂器、宗教禮俗、餐飲器
皿及書法字畫等文物。
洋樓後方有一棟200餘年的古厝,稱為「古風樓」,為二進一院一後埕的空間,室內並設
有樓井,其通風採光的功能。古風樓內展示古代婚嫁禮俗,如婚嫁禮堂的陳設、洞房起居
室及廚房等居家生活的文物陳列。古風樓為長型的街屋建築,前臨鹿港不見天街(今中山
路),內部空間呈現傳統鹿港街屋的建築風格。
海埔厝派出所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昭和8年(1933年)
地址:鹿港鎮鹿草路二段909號
歷史沿革
日治初期警察官員全由日本內地徵募,為日人在台灣創設地方警察之始,明治28年(1895
)11月於鹿港設置鹿港警察署,以維持官廳所在地的治安。大正9年(1920)地方行政改
制,鹿港街此時屬鹿港警察分室所管轄。昭和7年(1932)鹿港街設有和興、鹿港、頂番
婆、草港尾及海埔等五個派出所。
昭和7年(1932)海埔派出所正式設立,主要管轄海埔及顏厝一帶。海埔派出所原名海埔
厝警察官吏派出所,昭和8年(1933)興建辦公廳舍,廳舍旁有一座瞭望台,為日治時期
鹿港的海防崗哨。
光復後成立鹿港分局,管轄鹿港鎮、福興鄉及秀水鄉。目前,海埔派出所隸屬鹿港分局,
管轄海埔、紹安、洋厝等里。民國73年由於辦公室不敷使用,遂於原派出所前興建辦公大
樓,民國74年完工後,舊辦公室成為倉庫與員警宿舍。
建築藝術
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造,屋頂為西洋式木屋架,目前做為宿舍及儲藏室使用,派出所旁邊
設有瞭望台,屬稀少性建築,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的到;由瞭望台的設立,可以見證鹿港
彰濱地區海岸線之變化,瞭望台的外牆採用洗石子工法砌成,是日據時代日本人由西洋引
進的建築技術,能抗風吹、日曬,而庭園之防空洞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保存到現代,同樣的
具有高度歷史意義。
--
有一群小孩在麥田裡遊戲,我就站在懸崖邊守望。
要是有人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不讓他摔下去。
麥田捕手/沙林傑
--
All Comments
By Poppy
at 2008-10-23T17:53
at 2008-10-23T17:53
By Vanessa
at 2008-10-24T20:35
at 2008-10-24T20:35
By Christine
at 2008-10-25T23:16
at 2008-10-25T23:16
Related Posts
黑色帥氣黑杜賓
By Xanthe
at 2008-10-21T21:57
at 2008-10-21T21:57
我家狗狗紅貴賓弟弟 台北市玉成街走失
By Puput
at 2008-10-21T19:15
at 2008-10-21T19:15
今晚的松仁路..
By Necoo
at 2008-10-20T22:34
at 2008-10-20T22:34
松山區民權公園-帥氣黑色公杜賓
By Leila
at 2008-10-20T19:03
at 2008-10-20T19:03
坪林低碳之旅,報名大爆滿
By Jessica
at 2008-10-20T15:21
at 2008-10-20T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