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哲學 - 學習
By Emily
at 2008-12-18T08:36
at 2008-12-18T08:36
Table of Contents
肌肉哲學
2008 12 17 01:30
2008 12 18 04:25
國人常常有一種奇怪的思維,常常認為肌肉發達粗壯的人就應該頭腦簡單。這涉
及了許多本地文化經驗。比方說,沒有讀書的人往往需要靠勞力作工來換取生活所需
,因此肌肉較為發達。你看看那些在路邊挖水泥地的工人,他們結實的身材要勝過多
數在健身房刻意鍛鍊的人呢。然後大人會從背後指著他們,說:「你要是不好好讀書
,以後就得做苦工!」。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因素使得我們對於雄壯的肌肉擁有偏見
,但這些事情在網路上已經有太多討論,在美國甚至還有《猛男情結》一書,探討美
國文化中肌肉崇拜的現象,以及導致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反思。但這些內容並不是這篇
文章要陳述的主要內容,只是在文章開頭希望能先破除這些“肌大無腦”的成見。
在歐美國家的文章裡面,常常會有:「加強你的……,就像鍛鍊你的肌肉一樣!
」、「把……當成肌肉一樣訓練。」、「鍛鍊你……的肌肉!」諸如此類的句子,就
好像可以把肌肉的鍛鍊方式套用在許多東西的訓練、學習上。
健身、各項運動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對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上健身房就好
像我們打打麻將、撲克牌、電玩遊戲這一類再平常不過的休閒娛樂活動。因此,對他
們而言,鍛鍊肌肉的方法他們是再清楚不過了,所以當他們看見這一類的章句時,很
容易就能領悟到:「啊!原來把這個東西當成肌肉在訓練就行了啊!」
然而在體育與健康知識極度貧弱的台灣,許多人根本就不懂怎麼去訓練肌肉,所
以並不容易從這些教導中吸收經驗。那到底在鍛鍊肌肉的訓練方式裡,有哪些通則是
同樣適合套用在其他事項的訓練與學習呢?我在以下用自身經驗的角度,逐一列出並
說明:
一、習慣與協調
第一次做臥推或是蹲舉動作的人,即使放的槓片並不重甚至沒有放槓片,初學者
很容易感到不平衡、出力不均勻,導致身體的過度緊繃、換氣不順暢、顫抖等現象。
人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會有無比的新鮮感,但也常常會受到強烈的挫折。在我
們嘗試這項新經驗的時候,無論是大腦或是肢體上都還沒有預備好承受這些新的刺激
,並且會將注意力分散至我們尚未熟悉的動作,因此在此時並不要去強求自己在技巧
上有多大的進步,反而應該重複地訓練自己,直到能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已能得心應手
。就像是爵士鼓的手腳“拆神經”訓練,並不要求速度或音色,而是講究左右手腳輕
重的變化與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最容易讓人感到挫敗、沒有成就感的時期,正是大多數人容
易放棄的時刻。
二、漸進式訓練原則
任何事的學習都是由輕而重、由短而長。勇者若在等級一的時候就跑去用火球術
丟大魔王,只會落得慘死的下場。
肌肉的訓練當然也不例外,重量由輕而逐漸加重,次數、組數也逐漸增加。強度
超出負荷太大,不但無法達到訓練的最好效果,更有可能導致受傷而無法鍛鍊、退步
的嚴重後果。
漸進式的訓練,也因為學習正確於否而相對重要。對於初學健身的人,我們通常
不會要求他舉起多大的重量,而是希望他能先用輕重量把動作表現得更正確,這是呼
應之前說過的“協調”的原理。在進行強度較低的訓練時,我們更可以屏除掉一些技
術上的困難,而專注在行為的正確的課題上做出校正。
一般人不會建議自學鋼琴,住要是考慮到若是不正確的指法養成了習慣,必須化
費更多的時間與心力調整回來。如果你要求一個初學籃球的人先練三分線射籃,那麼
他投不進的球居多,久而久之,他所練到的會是“投不進球”的方式,而非“投進球
”的方式了。
一言以蔽之,為了避免把錯誤養成習慣,一開始應該先把簡單的東西正確地、穩
定地完成。
三、「訓練、休息、飲食」──三大循環
健身並不是抓著啞鈴猛練上七八個小時就會成為猛男,如果你真的那麼做,換來
的可能只有血尿而已。當然,每種技能的訓練方式各異其趣,在此暫且不去討論。
休息,是在肌肉鍛鍊裡非常中要的環節。人體肌肉並非在你鍛鍊時成長,而是在
你休息時開始修補他在鍛鍊中耗損的部份,此時才是肌肉效能提升的關鍵時刻。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徹夜思考某個問題卻不小心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答案
已經在心中浮現。」或是「苦練某個困難的技巧成效卻相當低微,休息片刻之後竟能
運用自如。」,這些現象的發生並非巧合,而是驗證休息對於學習的驚人成效。
大腦主管意識的部份,只是薄薄地一層“皮質”罷了。然而主掌潛意識的“髓質
”據稱擁有上意識層兩千倍以上的記憶與運算能力。實際上潛意識到底有多神奇還並
不清楚,但是據說像是“冥想”、“靜坐”當中所得到的體悟,或是一般人不經思索
的“靈光一閃”、“靈機一動”都是潛意識所帶來的強大創造力。曾經有報導指出,
大腦掌管嗅覺的區塊與掌管記憶的海馬體連結密切。因此在睡眠中如果聞到了學習時
相同的氣味,可以提升學習的效果。也就是說在睡眠時,又能夠藉著氣味的引導,把
記憶中的事件又複習了一次。
關於潛意識這方面的科學與應用,目前並不成熟,有許多理論也尚未得到證實。
但是為什麼許多技術都主張:「每天練半小時,比起一星期找一天練上八小時還來得
有效!」,又為什麼讀書講求養成習慣,而不建議考前臨時抱佛腳呢?這必有其中的
道理。而我主張人在休息狀態下,才能真正把訓練時的刺激轉化成養分,藉此成長。
至於“飲食”,我則是廣意義地將之定義為一種知識與理論的吸收。除了親朋好
友師長前輩的教導與建議,學習方式與理論日新月異,而且各家說法不一,雖然並不
是每一項都適合自己,但是記取他人的教訓是成功的捷徑,參考他人的學習方式更是
經濟實惠。
要讓健身能達到最好的成效,並非整天悶在健身房。多去吸收這方面的知識與理
論,或是與其他人討論。比起土法煉鋼,在多方嘗試後,懂得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
學習要有效多了!
四、突破極限、回歸原始
當自己萌生「我只能做到這樣」的念頭時,一定要勇於突破,否則將永遠停滯。
鍛鍊肌肉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不停地增加強度,在重量、組數、次數、動作上都
要有所改變,混淆肌肉對於訓練的慣性。如果相同的練法一直持續,只消不到一個月
,身體便會對訓練毫無反應。即使如此,可能還是會有微乎其微的效果,但那種枯燥
感是相當難以承受的。因為有挑戰,所以才會有成就感,不是嗎?
挑戰,並不是找一面牆去撞。不合理的挑戰所造成的挫敗會讓人越來越消沉。由
於天份以及努力程度的差異,每個人進步的空間並不一致,所以每個人所被要求的進
步也應該不同。「不怕慢,只怕站。」,無論如何也要鞭策自己進步,哪怕只有一點
點也好。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用數字量化,但我會要求自己盡量做到上一次極
限的110%左右。
然而很多時候會面臨的瓶頸,卻需要回去強化基礎的訓練。像是鼓的打點練習,
電吉他的爬格子皆是必須不斷重複練習的基礎訓練,當我們感到自己因為「不夠快」
、「不夠穩」而無法順利練習新進度時,往往就是因為基礎的練習不夠。金字塔的底
層若是不夠寬厚,要怎麼疊高呢?當熱情逐漸冷卻時,也需要喚起初衷才行呢。
五、自省、客觀化
有些事情,可以只是興趣玩玩,可以閉門造車,當作消遣娛樂就罷了。但是有些
專業技能,或者縱使只是興趣卻異常熱愛,你不會希望自己永久停留在同樣的程度。
我們可以常常看到在健身房鍛鍊身材的人對著鏡子擺弄姿勢,好像怎麼看自己都
看不膩那樣的自戀狂。是實上,檢視自己優缺點是成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不
希望看見自己肚子上的那層肥油,那麼你要做的不是去厭惡它、遮掩它,而是想辦法
去消除它、克服它。要清楚一件事情,任何有缺陷或是較薄弱的部份,它都是確確實
實地發生在你的身上,而且並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而消失或改善,反倒很有可能越
破越大洞,最後嚴重到不得不去面對,甚至於無法彌補的窘境。
自我檢視還是會有盲目與受限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經驗上的不足,會
讓自己不知道有哪些地方是必須改善的。我們應該要多與其他人討論、分享、比較,
才容易了解自己的程度究竟如何。很多時候即使奮力練習也無法突破瓶頸,最後竟然
是由他人指點迷津才化解掉困難。
流於主觀的判斷也是應該避免的,比方說「我的手臂特別強壯」的觀念,往往是
因為「除了手臂以外其他都太弱」的原因造成的。
雖然情感上很難接受一些毒辣的批評,但是那些意見往往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慣於被奉承會讓一個人徹底毀滅,而那些坐視你的缺陷不管的“朋友”才是最無情
的人。
--
〝死屍棄置場〞
http://www.wretch.cc/blog/kevin1986
--
2008 12 17 01:30
2008 12 18 04:25
國人常常有一種奇怪的思維,常常認為肌肉發達粗壯的人就應該頭腦簡單。這涉
及了許多本地文化經驗。比方說,沒有讀書的人往往需要靠勞力作工來換取生活所需
,因此肌肉較為發達。你看看那些在路邊挖水泥地的工人,他們結實的身材要勝過多
數在健身房刻意鍛鍊的人呢。然後大人會從背後指著他們,說:「你要是不好好讀書
,以後就得做苦工!」。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因素使得我們對於雄壯的肌肉擁有偏見
,但這些事情在網路上已經有太多討論,在美國甚至還有《猛男情結》一書,探討美
國文化中肌肉崇拜的現象,以及導致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反思。但這些內容並不是這篇
文章要陳述的主要內容,只是在文章開頭希望能先破除這些“肌大無腦”的成見。
在歐美國家的文章裡面,常常會有:「加強你的……,就像鍛鍊你的肌肉一樣!
」、「把……當成肌肉一樣訓練。」、「鍛鍊你……的肌肉!」諸如此類的句子,就
好像可以把肌肉的鍛鍊方式套用在許多東西的訓練、學習上。
健身、各項運動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對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上健身房就好
像我們打打麻將、撲克牌、電玩遊戲這一類再平常不過的休閒娛樂活動。因此,對他
們而言,鍛鍊肌肉的方法他們是再清楚不過了,所以當他們看見這一類的章句時,很
容易就能領悟到:「啊!原來把這個東西當成肌肉在訓練就行了啊!」
然而在體育與健康知識極度貧弱的台灣,許多人根本就不懂怎麼去訓練肌肉,所
以並不容易從這些教導中吸收經驗。那到底在鍛鍊肌肉的訓練方式裡,有哪些通則是
同樣適合套用在其他事項的訓練與學習呢?我在以下用自身經驗的角度,逐一列出並
說明:
一、習慣與協調
第一次做臥推或是蹲舉動作的人,即使放的槓片並不重甚至沒有放槓片,初學者
很容易感到不平衡、出力不均勻,導致身體的過度緊繃、換氣不順暢、顫抖等現象。
人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會有無比的新鮮感,但也常常會受到強烈的挫折。在我
們嘗試這項新經驗的時候,無論是大腦或是肢體上都還沒有預備好承受這些新的刺激
,並且會將注意力分散至我們尚未熟悉的動作,因此在此時並不要去強求自己在技巧
上有多大的進步,反而應該重複地訓練自己,直到能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已能得心應手
。就像是爵士鼓的手腳“拆神經”訓練,並不要求速度或音色,而是講究左右手腳輕
重的變化與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最容易讓人感到挫敗、沒有成就感的時期,正是大多數人容
易放棄的時刻。
二、漸進式訓練原則
任何事的學習都是由輕而重、由短而長。勇者若在等級一的時候就跑去用火球術
丟大魔王,只會落得慘死的下場。
肌肉的訓練當然也不例外,重量由輕而逐漸加重,次數、組數也逐漸增加。強度
超出負荷太大,不但無法達到訓練的最好效果,更有可能導致受傷而無法鍛鍊、退步
的嚴重後果。
漸進式的訓練,也因為學習正確於否而相對重要。對於初學健身的人,我們通常
不會要求他舉起多大的重量,而是希望他能先用輕重量把動作表現得更正確,這是呼
應之前說過的“協調”的原理。在進行強度較低的訓練時,我們更可以屏除掉一些技
術上的困難,而專注在行為的正確的課題上做出校正。
一般人不會建議自學鋼琴,住要是考慮到若是不正確的指法養成了習慣,必須化
費更多的時間與心力調整回來。如果你要求一個初學籃球的人先練三分線射籃,那麼
他投不進的球居多,久而久之,他所練到的會是“投不進球”的方式,而非“投進球
”的方式了。
一言以蔽之,為了避免把錯誤養成習慣,一開始應該先把簡單的東西正確地、穩
定地完成。
三、「訓練、休息、飲食」──三大循環
健身並不是抓著啞鈴猛練上七八個小時就會成為猛男,如果你真的那麼做,換來
的可能只有血尿而已。當然,每種技能的訓練方式各異其趣,在此暫且不去討論。
休息,是在肌肉鍛鍊裡非常中要的環節。人體肌肉並非在你鍛鍊時成長,而是在
你休息時開始修補他在鍛鍊中耗損的部份,此時才是肌肉效能提升的關鍵時刻。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徹夜思考某個問題卻不小心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答案
已經在心中浮現。」或是「苦練某個困難的技巧成效卻相當低微,休息片刻之後竟能
運用自如。」,這些現象的發生並非巧合,而是驗證休息對於學習的驚人成效。
大腦主管意識的部份,只是薄薄地一層“皮質”罷了。然而主掌潛意識的“髓質
”據稱擁有上意識層兩千倍以上的記憶與運算能力。實際上潛意識到底有多神奇還並
不清楚,但是據說像是“冥想”、“靜坐”當中所得到的體悟,或是一般人不經思索
的“靈光一閃”、“靈機一動”都是潛意識所帶來的強大創造力。曾經有報導指出,
大腦掌管嗅覺的區塊與掌管記憶的海馬體連結密切。因此在睡眠中如果聞到了學習時
相同的氣味,可以提升學習的效果。也就是說在睡眠時,又能夠藉著氣味的引導,把
記憶中的事件又複習了一次。
關於潛意識這方面的科學與應用,目前並不成熟,有許多理論也尚未得到證實。
但是為什麼許多技術都主張:「每天練半小時,比起一星期找一天練上八小時還來得
有效!」,又為什麼讀書講求養成習慣,而不建議考前臨時抱佛腳呢?這必有其中的
道理。而我主張人在休息狀態下,才能真正把訓練時的刺激轉化成養分,藉此成長。
至於“飲食”,我則是廣意義地將之定義為一種知識與理論的吸收。除了親朋好
友師長前輩的教導與建議,學習方式與理論日新月異,而且各家說法不一,雖然並不
是每一項都適合自己,但是記取他人的教訓是成功的捷徑,參考他人的學習方式更是
經濟實惠。
要讓健身能達到最好的成效,並非整天悶在健身房。多去吸收這方面的知識與理
論,或是與其他人討論。比起土法煉鋼,在多方嘗試後,懂得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
學習要有效多了!
四、突破極限、回歸原始
當自己萌生「我只能做到這樣」的念頭時,一定要勇於突破,否則將永遠停滯。
鍛鍊肌肉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不停地增加強度,在重量、組數、次數、動作上都
要有所改變,混淆肌肉對於訓練的慣性。如果相同的練法一直持續,只消不到一個月
,身體便會對訓練毫無反應。即使如此,可能還是會有微乎其微的效果,但那種枯燥
感是相當難以承受的。因為有挑戰,所以才會有成就感,不是嗎?
挑戰,並不是找一面牆去撞。不合理的挑戰所造成的挫敗會讓人越來越消沉。由
於天份以及努力程度的差異,每個人進步的空間並不一致,所以每個人所被要求的進
步也應該不同。「不怕慢,只怕站。」,無論如何也要鞭策自己進步,哪怕只有一點
點也好。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用數字量化,但我會要求自己盡量做到上一次極
限的110%左右。
然而很多時候會面臨的瓶頸,卻需要回去強化基礎的訓練。像是鼓的打點練習,
電吉他的爬格子皆是必須不斷重複練習的基礎訓練,當我們感到自己因為「不夠快」
、「不夠穩」而無法順利練習新進度時,往往就是因為基礎的練習不夠。金字塔的底
層若是不夠寬厚,要怎麼疊高呢?當熱情逐漸冷卻時,也需要喚起初衷才行呢。
五、自省、客觀化
有些事情,可以只是興趣玩玩,可以閉門造車,當作消遣娛樂就罷了。但是有些
專業技能,或者縱使只是興趣卻異常熱愛,你不會希望自己永久停留在同樣的程度。
我們可以常常看到在健身房鍛鍊身材的人對著鏡子擺弄姿勢,好像怎麼看自己都
看不膩那樣的自戀狂。是實上,檢視自己優缺點是成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不
希望看見自己肚子上的那層肥油,那麼你要做的不是去厭惡它、遮掩它,而是想辦法
去消除它、克服它。要清楚一件事情,任何有缺陷或是較薄弱的部份,它都是確確實
實地發生在你的身上,而且並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而消失或改善,反倒很有可能越
破越大洞,最後嚴重到不得不去面對,甚至於無法彌補的窘境。
自我檢視還是會有盲目與受限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經驗上的不足,會
讓自己不知道有哪些地方是必須改善的。我們應該要多與其他人討論、分享、比較,
才容易了解自己的程度究竟如何。很多時候即使奮力練習也無法突破瓶頸,最後竟然
是由他人指點迷津才化解掉困難。
流於主觀的判斷也是應該避免的,比方說「我的手臂特別強壯」的觀念,往往是
因為「除了手臂以外其他都太弱」的原因造成的。
雖然情感上很難接受一些毒辣的批評,但是那些意見往往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慣於被奉承會讓一個人徹底毀滅,而那些坐視你的缺陷不管的“朋友”才是最無情
的人。
--
〝死屍棄置場〞
http://www.wretch.cc/blog/kevin1986
--
Tags:
學習
All Comments
By Odelette
at 2008-12-20T13:01
at 2008-12-20T13:01
By Selena
at 2008-12-25T08:13
at 2008-12-25T08:13
By Eden
at 2008-12-27T10:58
at 2008-12-27T10:58
By Callum
at 2008-12-28T05:09
at 2008-12-28T05:09
By Jacob
at 2008-12-28T08:54
at 2008-12-28T08:54
By Barb Cronin
at 2008-12-28T15:02
at 2008-12-28T15:02
By Necoo
at 2008-12-29T23:23
at 2008-12-29T23:23
By Kelly
at 2009-01-02T14:49
at 2009-01-02T14:49
By Franklin
at 2009-01-03T16:14
at 2009-01-03T16:14
By Regina
at 2009-01-07T10:32
at 2009-01-07T10:32
By Enid
at 2009-01-09T15:47
at 2009-01-09T15:47
By Mason
at 2009-01-12T06:02
at 2009-01-12T06:02
By Sarah
at 2009-01-14T14:30
at 2009-01-14T14:30
Related Posts
想問關於 榜首這樣K書 這本書
By Isabella
at 2008-12-18T00:05
at 2008-12-18T00:05
催眠自己 讓自己變得很喜歡唸書
By Jack
at 2008-12-17T23:38
at 2008-12-17T23:38
突然變懶了
By Sandy
at 2008-12-17T23:18
at 2008-12-17T23:18
國考或考機研所自控組的同學
By Quintina
at 2008-12-17T22:41
at 2008-12-17T22:41
請問熱力學怎麼唸?
By Joe
at 2008-12-17T22:12
at 2008-12-17T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