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芋仔的澎湖灣 - 澎湖
By Faithe
at 2006-11-16T21:33
at 2006-11-16T21:33
Table of Contents
本文轉錄自:http://www.wenhsun.com.tw/content.asp?serno=1101
◎馬兵
與真摰的懷鄉情緒相匹配的是張放獨特的敘述方式,
他的筆觸總是隨意地在過往與今天之間迴旋,或者游離在夢境與真實之間,
意識和潛意識互為折射,這是一種看來不講法度的敘述,
卻可以讓讀者在回返歷史現場的同時產生一種休戚與共的共鳴
1949年6月,八千名山東流亡學生從廣州搭乘濟和號輪來到了澎湖漁翁島,
他們被編成兩個步兵團,就此紮根異地。這些後來被稱為「老芋仔」的外省人終其一生都
生活在飽受流離之苦的歷史現場。所幸,他們在異地艱辛的生存和沉默的奉獻被一個有心
人忠實地記錄下來,這便是張放和他的老芋仔系列小說。
作為老芋仔族群傑出的代表和代言人,張放反覆用自己與友輩的形象作模特,一遍一遍地
回望苦難。正是他的不懈堅持,讓人們保持了對於老芋仔這個卑微卻堅韌的階層最大的敬
意。只是老芋仔們的澎湖灣,絕非流行歌曲裡唱得那種柔婉抒情的樂土,而正是醞釀鄉愁
的觸媒。
按年齡,張放是50年代領銜台灣文壇的留學生弄潮兒的同輩人,但是當懷鄉文學漂泊文學
大行其道時,他不是一個跟風者,反而在一個當懷鄉已成往事的時代,固執地抒寫他思鄉
的蠱惑與摯念。張放將他的長篇小說《海魂》、《漲潮時》、《與海有約》命名為「邊緣
人三部曲」,這無疑是對台灣50年代放逐一代或無根一代「邊際情懷」的一種呼應,然而
這又絕非僅是當年氾濫的原鄉情結的簡單賡續。老芋仔們的獨特「邊緣體驗」在於,他們
困境的根源並不來自於文化失序的症候,而是源於內心自設的對故鄉和台灣情感認同傾向
的惶惑。
如果說,《海魂》裡的于光尚且在吶喊「咱們這一輩子還有沒有回去的一天」,而《漲潮
時》裡的趙鐵元回到了闊別三十八年的故鄉萊陽,見到了老母親和青梅竹馬的戀人,但他
卻止不住內心對台灣和台灣妻兒的思念,「台灣是異鄉,萊陽是故鄉,難道異鄉卻比故鄉
的感情濃麼?趙鐵元愈想愈糊塗了。」在這個張放先生摻雜了自己人生體驗的細節裡,可
以看到,對於老芋仔們而言,大陸已經並非理所當然的尋根的矢的,反而是台灣為給予他
們了更多的慰安和依持。換言之,老芋仔們的邊緣感受不再是無根的文化焦慮,而是如何
調停故鄉之根和台灣之根的情感傾向問題,他們的創痛並不能因為一次夢想實現的團聚而
消弭。
事實上初看起來,張放筆下的老芋仔大都與原住民結成了相當親密的關係,也大都圓融無
礙地融入了澎湖或台灣等居住地的社群之中。張放刻意地用饅頭、稀飯、水餃、牛肉麵、
言必稱「俺」以及魁梧壯碩的身材來表現老芋仔們流連自得的北省人的生活秉性,但無一
例外地,這些耿直粗放的北方人或遲或早都會與一個原住民少女發生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且一定伴隨性的欣悅和狂歡:《守門人》裡的晁仁與阿桃、《跑龍套》裡的牟銀與程明
珠、《水長流》裡的白杲與林秀芝、《台北第一味》中的賈開沂與張緞妹、《漲潮時》裡
的趙鐵元與林佩美和詹壴嚥……,就連《海魂》裡給了男主人公最多安慰和呵護的女人不
是大陸一同來台的蕭曼珠,也不是雖然生在台灣但在大陸長大的陳茜,而必須是土生土長
的澎湖姑娘洪月雲。
在敘及上述老芋仔們的情愛故事時,張放的筆觸幾乎是在重複,甚至一些字句,比喻分毫
不差地出現在幾部不同的作品中。他似乎想通過老芋仔與原住民之間簡單而熱烈的情與性
的媾和來表現雙方融入與接納的誠意,由之張放小說裡那些在在可見的性愛場景也別具一
種象徵的意味,外省與本土肉體般親密的融合是否真的可以消除老芋仔內心的隔閡感,還
是僅僅是一種想像的轉嫁和代償?
在我看來,張放的真正意圖呈示的是,原住民向老芋仔張開的熱情而友善的懷抱是後者在
異地獲得的最大慰藉,但這種慰藉並不能疏解他們對故土的懷戀,反而可能造成一種干擾
。正像我們前面指出的,張放「邊緣人」的範式意義在於,他筆下的「邊緣人」並不是為
不能被居住地的社群所接納而痛苦,老芋仔們並不為融入發愁,毋寧說還欣悅於這種融入
,就像趙鐵元聽到別人誇讚他包的萊陽水餃好吃,而他要卻一本正經地更正道:「我使的
是石碇豬肉、宜蘭蔥、台東蒜、西螺釀造的醬油,連煮水餃的水也是南勢溪的水,我的水
餃跟萊陽扯不上一點關係。」而這也是造成前文提到的趙鐵元混淆了故鄉與異鄉兩樣鄉愁
的根本原因。質言之,老芋仔們的創傷不可能被真正撫平,像他們這樣有著背井離鄉經歷
的人註定要背負著過去和現在與未來的痛,誰也不可能真正超脫。
在這個意義上,《海魂》的結尾尤其震撼人心,于光思念家鄉、夢牽黃河一生,卻選擇在
回大陸探親開禁的時刻黯然自盡。這個「大時代的可憐蟲」又以死作別了即將開始的一個
懷鄉消亡的時代,「這悲劇正如愛羅先珂的詩句:太陽照在他身上,他的眼睛便瞎了」。可以說,《海魂》的悲劇凝結了張放最沉痛的悲憫,也是他寫給20世紀中國最大的悲劇——由於戰爭造成的兩岸千萬親人的隔絕——最好的注腳。
與上述真摰的懷鄉情緒相匹配的是張放獨特的敘述方式,他的筆觸總是隨意地在過往與今
天之間迴旋,或者游離在夢境與真實之間,意識和潛意識互為折射,這是一種看來不講法
度的敘述,卻可以讓讀者在回返歷史現場的同時產生一種休戚與共的共鳴。以《漲潮時》
而論,作者以人物為敘述中心,敘及每人並連帶追述他們的人生過往,同時又時常大範圍
地在不同歷史時空中穿插交錯,整個故事在過去與現在、大陸與台灣等之間複調衍進,雖
然稍顯凌亂,卻能確保蘊含足夠多的歷史感興和情感力量。這種不拘一格的敘述調式也許
是張放先生作品打動人心的另一關鍵所在吧。
--
Tags:
澎湖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落難白頭救援記
By Iris
at 2006-11-14T23:41
at 2006-11-14T23:41
臺閩古蹟資訊網
By Emily
at 2006-11-12T17:06
at 2006-11-12T17:06
Re: 最近
By Lauren
at 2006-11-12T01:36
at 2006-11-12T01:36
澎湖西餐人文咖啡館
By Lily
at 2006-11-12T00:40
at 2006-11-12T00:40
澎湖玄武岩 爭取列入世界遺產
By Catherine
at 2006-11-11T09:38
at 2006-11-11T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