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外弧累進vs純內弧累進 - 眼鏡

By Todd Johnson
at 2010-03-03T17:21
at 2010-03-03T17:21
Table of Contents
上一篇說明..
佩帶內弧累進鏡片..其因放大率因素而造成之晃動會較低..
其鏡片上各區域的放大程度如下圖所示
http://www.seiko.co.jp/news/pressrelease/images/newsreleases/2006/06_28_02j.jpg
然而放大因素差異要"配戴"才能夠察覺..
如何能從"外觀上"就可以體會..甚至觀察到這種放大因素差異?
seiko有設立一個展架..可以讓顧客們從"外觀上"就察覺到放大因素差異..
照片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kramnik1&b=35&f=1741159611&p=51
上方放的是內弧累進鏡片(p-1系列)
下方放的是外弧累進鏡片
從"外觀上"可以感受出上方方格晃動比較不那麼劇烈..
然而注意展架下面有排小字寫著"實際ni裝用sareru場合no見e方towa異narimasu"
上面應該是表示"實際上被配戴時看到的並不如同展示一般"
也許我翻譯錯了..有請日文高手..
重點是這項"外觀上"的展示跟內外弧累進完全沒有關係..
或者是說..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這項展示所應用的技巧..是在於上下兩鏡片的加入度形式不一樣..
上方是屬於偏軟式設計..下方是屬於硬式設計..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kramnik1&b=35&f=1741167542&p=63
有興趣者可以用度數測量儀去測試近用區左右方向的屈光度..
就可以發現上方鏡片的左右方向加入度掉得很快..
而下方鏡片的左右方向加入度掉得很慢..
這暗示上方是屬於偏軟式設計..下方是屬於硬式設計..
硬式設計的加入度較水平..
當我們做動態水平移動時..
"配戴時"所觀察之物體放大率比較穩定..也就是比較不會晃動..
然而作擺飾時..由於下半部近用區很廣大..
"外觀上"觀察會覺得變形很嚴重..
這只是個展示上的效果..並不代表實際佩帶的情況..
至於前文所提及"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
原因在於當由外觀上觀看時..
放大率形式如下 #跟佩戴時看這世界的放大率有點差異
M(total) = M(power) * M(shape)
= [1/(1-F*a)] * {1/[1-F2*(t/n)]}
其中F為鏡片後頂點屈光力.. #即一般俗稱的鏡片表現總度數
F2為鏡片後表面屈光力..
a為鏡片與展示物間的距離..
t為光線通過鏡片期間的厚度..
n為鏡片折射率..
如同佩帶眼鏡看出去的論述一般..
不同內外累進設計的M(power)項是相同的..
差異在於F2的差別致使的M(shape)項的不同..
同樣的推導可以得到"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之結論
--
佩帶內弧累進鏡片..其因放大率因素而造成之晃動會較低..
其鏡片上各區域的放大程度如下圖所示
http://www.seiko.co.jp/news/pressrelease/images/newsreleases/2006/06_28_02j.jpg

然而放大因素差異要"配戴"才能夠察覺..
如何能從"外觀上"就可以體會..甚至觀察到這種放大因素差異?
seiko有設立一個展架..可以讓顧客們從"外觀上"就察覺到放大因素差異..
照片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kramnik1&b=35&f=1741159611&p=51
上方放的是內弧累進鏡片(p-1系列)
下方放的是外弧累進鏡片
從"外觀上"可以感受出上方方格晃動比較不那麼劇烈..
然而注意展架下面有排小字寫著"實際ni裝用sareru場合no見e方towa異narimasu"
上面應該是表示"實際上被配戴時看到的並不如同展示一般"
也許我翻譯錯了..有請日文高手..
重點是這項"外觀上"的展示跟內外弧累進完全沒有關係..
或者是說..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這項展示所應用的技巧..是在於上下兩鏡片的加入度形式不一樣..
上方是屬於偏軟式設計..下方是屬於硬式設計..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kramnik1&b=35&f=1741167542&p=63
有興趣者可以用度數測量儀去測試近用區左右方向的屈光度..
就可以發現上方鏡片的左右方向加入度掉得很快..
而下方鏡片的左右方向加入度掉得很慢..
這暗示上方是屬於偏軟式設計..下方是屬於硬式設計..
硬式設計的加入度較水平..
當我們做動態水平移動時..
"配戴時"所觀察之物體放大率比較穩定..也就是比較不會晃動..
然而作擺飾時..由於下半部近用區很廣大..
"外觀上"觀察會覺得變形很嚴重..
這只是個展示上的效果..並不代表實際佩帶的情況..
至於前文所提及"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
原因在於當由外觀上觀看時..
放大率形式如下 #跟佩戴時看這世界的放大率有點差異
M(total) = M(power) * M(shape)
= [1/(1-F*a)] * {1/[1-F2*(t/n)]}
其中F為鏡片後頂點屈光力.. #即一般俗稱的鏡片表現總度數
F2為鏡片後表面屈光力..
a為鏡片與展示物間的距離..
t為光線通過鏡片期間的厚度..
n為鏡片折射率..
如同佩帶眼鏡看出去的論述一般..
不同內外累進設計的M(power)項是相同的..
差異在於F2的差別致使的M(shape)項的不同..
同樣的推導可以得到"上方改放了一相同加入度形式的外弧累進鏡片效果會更好!! "之結論
--
Tags:
眼鏡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有關BYWP請教

By Susan
at 2010-03-03T00:00
at 2010-03-03T00:00
請問這款眼鏡是甚麼品牌的?

By Poppy
at 2010-03-02T22:50
at 2010-03-02T22:50
IC! Berlin的serena

By Mason
at 2010-03-02T22:23
at 2010-03-02T22:23
純外弧累進vs純內弧累進

By Franklin
at 2010-03-02T21:33
at 2010-03-02T21:33
多焦點品牌辨識

By Tracy
at 2010-03-02T20:37
at 2010-03-02T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