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付設配眼鏡 - 眼鏡
By Olive
at 2009-06-19T12:43
at 2009-06-19T12:4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joeneowu (冷)》之銘言:
: ※ 引述《sazana (小偎)》之銘言:
: 產生會聚的原因,始自於要讓雙眼融相
: 也就是說....假設受測者near phoria結果皆為ortho
: 則只要受測者的PD不同,其AC/A就會不同
: 當然,這裡指的AC/A是指 總內集量/總調節量
: 跟視標在同一距離時改變1D所得的AC/A會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
設始發調節力為x,始發內聚力為y,AC/A為A,CA/C為B
總內集量 = [A*x/(1-A*B) + y/(1-A*B)]
總調節量 = [x/(1-A*B) + B*y/(1-A*B)]
=================================================================
實驗設計要測量A值,
我們可以用類似maddox rod test之類的手法避免始發內聚力產生,
利用負透鏡置於眼前誘發始發調節力。
始發內聚力 y=0,則上式會被化簡為
總內集量 = [A*x/(1-A*B)]
總調節量 = [x/(1-A*B)]
兩者比值即為A
====================================================================
實驗設計要測量B值,
我們可以利用極小的pinhole如0.5mm,
製造相當大的焦深避免始發調節力的產生,
利用稜鏡置於眼前誘發始發內聚力。
始發調節力 x=0,則上式會被化簡為
總內集量 = [y/(1-A*B)]
總調節量 = [B*y/(1-A*B)]
兩者比值即為1/B
: 但印象中,並未看過年齡與AC/A比值有如此明確換算關係的結論
: 了不起就是因為隨年齡增加,AA(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會降低,可論證
: AC/A比值會因此上升,CA/C會因此下降
: 但若數值是如此明確,那AC/A何須再測??
那麼做白內障手術時..
角膜系統屈光力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43.05D..
晶體系統屈光力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19.11D..
眼軸長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24.13mm..
您認為上述言論對否?
我們討論的是一個大眾平均值..
: K大既然說有實驗證實,不知可否提供相關資料,供小可增長學識一番<(_ _)>
google 搜尋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 第一頁第一篇
http://www.iovs.org/cgi/reprint/36/2/406.pdf
: : 既然提到了AC/A
: : 或許可以討論一下點散瞳劑控制近視的效用?
: : 既然調節會牽動內集...
: : 那沒有accommodation時 convergence呢?
: : 大家思考一下...
: 這兩者雖然會互相牽動,但他們的關係並不是當A不存在時,C就不存在
設始發調節力為x,始發內聚力為y,AC/A為A,CA/C為B
總內集量 = [A*x/(1-A*B) + y/(1-A*B)]
總調節量 = [x/(1-A*B) + B*y/(1-A*B)]
如果您的內文是指始發調節力 x = 0,CA/C = B = 0,例如點散瞳劑
則總內集量可化簡為 y
總調節量可化簡為 0
看您的需求代入所需要的參數..
如果您強調人體沒那麼簡單..那我也沒話說..
畢竟我們是用一個化簡的模型來描述人類..
--
數學是描述道理的最佳語言
--
: ※ 引述《sazana (小偎)》之銘言:
: 產生會聚的原因,始自於要讓雙眼融相
: 也就是說....假設受測者near phoria結果皆為ortho
: 則只要受測者的PD不同,其AC/A就會不同
: 當然,這裡指的AC/A是指 總內集量/總調節量
: 跟視標在同一距離時改變1D所得的AC/A會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
設始發調節力為x,始發內聚力為y,AC/A為A,CA/C為B
總內集量 = [A*x/(1-A*B) + y/(1-A*B)]
總調節量 = [x/(1-A*B) + B*y/(1-A*B)]
=================================================================
實驗設計要測量A值,
我們可以用類似maddox rod test之類的手法避免始發內聚力產生,
利用負透鏡置於眼前誘發始發調節力。
始發內聚力 y=0,則上式會被化簡為
總內集量 = [A*x/(1-A*B)]
總調節量 = [x/(1-A*B)]
兩者比值即為A
====================================================================
實驗設計要測量B值,
我們可以利用極小的pinhole如0.5mm,
製造相當大的焦深避免始發調節力的產生,
利用稜鏡置於眼前誘發始發內聚力。
始發調節力 x=0,則上式會被化簡為
總內集量 = [y/(1-A*B)]
總調節量 = [B*y/(1-A*B)]
兩者比值即為1/B
: 但印象中,並未看過年齡與AC/A比值有如此明確換算關係的結論
: 了不起就是因為隨年齡增加,AA(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會降低,可論證
: AC/A比值會因此上升,CA/C會因此下降
: 但若數值是如此明確,那AC/A何須再測??
那麼做白內障手術時..
角膜系統屈光力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43.05D..
晶體系統屈光力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19.11D..
眼軸長也不需要再測..數值是24.13mm..
您認為上述言論對否?
我們討論的是一個大眾平均值..
: K大既然說有實驗證實,不知可否提供相關資料,供小可增長學識一番<(_ _)>
google 搜尋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 第一頁第一篇
http://www.iovs.org/cgi/reprint/36/2/406.pdf
: : 既然提到了AC/A
: : 或許可以討論一下點散瞳劑控制近視的效用?
: : 既然調節會牽動內集...
: : 那沒有accommodation時 convergence呢?
: : 大家思考一下...
: 這兩者雖然會互相牽動,但他們的關係並不是當A不存在時,C就不存在
設始發調節力為x,始發內聚力為y,AC/A為A,CA/C為B
總內集量 = [A*x/(1-A*B) + y/(1-A*B)]
總調節量 = [x/(1-A*B) + B*y/(1-A*B)]
如果您的內文是指始發調節力 x = 0,CA/C = B = 0,例如點散瞳劑
則總內集量可化簡為 y
總調節量可化簡為 0
看您的需求代入所需要的參數..
如果您強調人體沒那麼簡單..那我也沒話說..
畢竟我們是用一個化簡的模型來描述人類..
--
數學是描述道理的最佳語言
--
Tags:
眼鏡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09-06-23T10:24
at 2009-06-23T10:24
Related Posts
桃園後站的卡爾登眼鏡
By Emma
at 2009-06-18T23:27
at 2009-06-18T23:27
大推 新竹 采麟眼鏡
By Michael
at 2009-06-18T23:12
at 2009-06-18T23:12
適合沒有鼻樑的黑框眼鏡
By Connor
at 2009-06-18T22:44
at 2009-06-18T22:44
眼鏡的耳鉤
By Heather
at 2009-06-18T20:40
at 2009-06-18T20:40
普通黑框眼鏡
By Kristin
at 2009-06-18T11:24
at 2009-06-18T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