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社會事件簿/群樹遺言 - 宜蘭
By Edward Lewis
at 2013-09-24T19:29
at 2013-09-24T19:29
Table of Contents
轉載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180831.shtml?ch=fb_share
不管你查閱的是哪個版本的宜蘭市街圖,立刻就會瞧見那塊彷如某些人家掛在門楣避邪的八卦地形,這個區塊正是兩百年前清朝通判所興築,爾後遭到日本人拆掉的「噶瑪蘭城」。
你能找到迄今形跡依舊的城池身影,肯定可以在此一舊城的心臟地帶,也是早年清朝和日本人的縣衙所在,發現我們這個獨特的族群。
平心而論,在房舍櫛比街巷縱橫密布的鬧區,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實在不容易看到像我們這樣的群樹聚落。十幾株挺拔的樹木,大都不受拘束的站穩各個角落,恣意開展枝葉,奮力把天空高高舉起。蒼翠濃密的樹葉,勤快地向寬闊的庭院和鄰近市街遍灑清涼綠意。
兩百年前,清朝皇帝派來一個對工程相當內行的翟淦,擔任噶瑪蘭廳通判,他埋頭苦幹的築城並蓋好廳署,坐在這個地方升堂斷案,後面的幾十個通判和知縣,跟著在此經營了八十幾個年頭,才由日本的支廳長、廳長接手。
隔不久,日本人把廳署搬到南門外,基地則留給台灣總督府轄下的宜蘭醫院,這家公立醫院經過不斷改制,才成為今天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官場的更迭輪換,似乎不影響我們群樹在此庭院生長。不論是清朝的官吏、日本的官吏和醫師,或是民國的醫師,對我們這些世居庭院的原住民,均予適度的尊重和疼惜。非常放心我們所肩負過濾空氣和沉澱酸雨的工作,讓我們群落得以持續繁衍。
二十幾年前,醫院開始拆除舊房舍改建鋼筋水泥大樓,同時擴大停車空間,對我們而言曾是一場大災難,很多的長輩和兄弟姊妹死於非命,差不多僅剩下我們這群劫後餘生者。
我們常聽到病房探病的人,勸慰患者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大家跟著信了,安下心為人們過濾空氣和雨水,為大地遮蔭,讓日子過得平順安穩。從沒想到接踵而來的,又將是滅絕的災難。
不清楚是哪個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政府官員,大筆一揮,就把這個兩百年來坐過幾十個通判、知縣、支廳長、廳長的辦公所在,由北而南的從左肩胛與頸脖之間,朝下劃開一條八公尺寬的計畫道路。短短一百五十公尺的未來街道兩旁,西側是醫院做為掛號、門診、檢驗、手術、病房等醫療大樓院區,東邊是醫院的辦公大樓和醫護人員宿舍區,只有南向尾端貼著少數幾戶民宅!
對於自己統領過的舊縣衙行將被一切兩半,在此當過縣太爺的幾十位清朝通判和知縣,是否會拿出寫上毛筆字的白布條抗議?我們並不了解。至於日本那個叫河野圭一郎的支廳長,與西鄉菊次郎廳長等,雖然曾經在這個地方發號司令,但畢竟是外來的侵略者,既無血緣又無傳承,眼看在地人默不吭聲,他們肯定不好意思表達意見。
醫院方面則表示,地方政府要開路把院區剖成兩半,他們不敢反對,但希望能留下群樹,把計畫道路變成行人徒步區或者民眾散步的道路,對附近居民和住院患者皆是恩典。
不久前,縣政府和市公所的要員們聯袂到現場勘察,卻沒有官員為我們的居留說項。最後的結果是,逐一在我們胸口綁上號牌,酷似定讞的要犯,要醫院儘快把群樹斷手斷腳逐出院區。
說好聽是,我們被剝光衣裳砍斷手腳後,會暫時住到那個叫作「樹木銀行」的地方,再等待機會做永久安置。稍微有常識和經驗的人都清楚,年過半百或年逾古稀的老樹截斷手腳之後再被搬來搬去,存活率能剩下多少?這種綁架式的遷移,跟綁赴刑場又有何異?懂得當官的人智商應該不低,心底必然有數。
如果用醫學的觀點探討,把可以充當醫院和市中心肺葉的群樹聚落全部割除,然後植入一截排泄車輛廢氣和噪音的直腸替代,是非對錯不必官員專家斟酌,小老百姓都能了然。
也許,群樹正如某些人眼中的木頭,很難理解人類不斷追求文明的手段,究竟只是維護自身的生存空間?還是多少能夠澤被周遭的物種?
一、二十年來,國內外有太多的城鎮為保留某棵樹而改道讓路,甚至因為一棵樹而變更整棟建築物、整個園區的設計,如此情事時有所聞。同樣是樹,而且有許多棵老樹,卻堅持要我們讓出從種子落地萌芽生長的土地,形同遷移幾根水泥電線杆那般,毫無妥協斟酌餘地,真的令我們傷心和不解。
我們央求幾個抄捷徑而從樹蔭下走過的學童,幫忙查查字典好讓大家釋懷。孩子們找到個連自己都弄不明白的關鍵詞,叫作「顢頇」。這詞有點冷僻艱深,他們用注音符號拼音,再告訴我們兩個字的讀法是「蠻」與「憨」。
2012年10月,宜蘭建城滿兩百年。縣長帶領官員重新踏訪「噶瑪蘭城」幾個城門舊址,特地繞到醫院大門口釘上一面銜牌,明確標示這個院區正是清朝和日據時的縣衙所在「噶瑪蘭廳署故址」。不但博得民眾如雷的掌聲,連我們群樹都手舞足蹈,朝著天空那張大大的臉書,拚命按「讚」,說這個當了縣太爺的後生晚輩,懂得飲水思源。
除了飲水思源的詞句,我們還聽過人們教導孩子要懂得「惜花連盆」,要「愛屋及烏」。縣政府搬過幾次家,縣長會想到兩百年前這個老縣衙,想起這塊具有歷史意涵的土地,理當不會忘掉長在老縣衙庭院裡的群樹。
我們這群樹聚落,樹齡不一,被列入遷讓土地給預定道路的十五棵樹當中,大半是老樟樹,還有一株老榕樹和粗壯的小葉欖仁。在過往的歲月裡,我們不分樹種老少,每天努力吸進枝葉裡的,皆是夾雜車輛廢氣與病患咳嗽吐痰的飛沫,然後慷慨地提供篩濾過的新鮮氧氣。
如果,你一時不知道該用什麼名姓稱呼我們,那麻煩你記得,我們正是整個醫院和這座城市的肺葉,緊貼護佑這個城市的心臟。
人們嘴邊有句罵人無情無義的話,說是「沒心沒肺」,雖粗俗倒也貼切。眼看著宜蘭市區的肺葉即將被切除,大家的心又在哪裡?如果,這種近乎集體屠殺群樹的作法被漠視,不免讓我們這些光長葉片和枝幹椏杈的群樹,要問一句:人類的文明又在哪裡?
在某些官員的腦袋裡,開闢一段縱使功能不大的小小道路,仍然算是政績。在標榜政績的選舉政治下,十幾棵樹的生死確實不具多大意義。面對這場劫難,我們心底非常明白,來日無多。臨別依依,就請你大度容忍,我們這些群樹最後的嘮叨吧!
再見了!市區的鳥兒們,我們只能說句對不起!再也無法將鼻子、耳朵、眼窩、嘴巴、手臂和肩膀,提供你們跳來蹦去對唱情歌了。再也不能把一頭亂髮,讓你們做窩孵蛋育雛了。
再見了!所有的毛毛蟲和蜘蛛、螞蟻和各類甲蟲,我們沒有辦法繼續伸出筋脈浮凸、皮膚粗糙又龜裂的腳丫和腿肚,任由你們練習攀岩和盪鞦韆了。
再見了!吹過市區的風兒們,還有滴答嬉鬧的雨水們,真的對不起!我們不能繼續作為你們捉迷藏和潑水節的遊戲場了!
再見了!在醫院候診和住在病房的老幼婦孺們,當你們習慣於清晨或黃昏出來散步透氣時,請千萬記得在身上塗抹防曬油、防蚊液。我們這些可以幫大家防曬防蚊的老樟樹,再也不能為你遮蔭搧涼,為你散播辛香驅趕蚊蠅了。
再見了!老縣衙一帶的鄰居,以及市區中心的鄉親們,我們再也無法充當你的肺葉,為你所呼吸的空氣先行過濾和篩選了。
聯合報╱文/吳敏顯 2013/09/24
--
Sent from my Android
--
不管你查閱的是哪個版本的宜蘭市街圖,立刻就會瞧見那塊彷如某些人家掛在門楣避邪的八卦地形,這個區塊正是兩百年前清朝通判所興築,爾後遭到日本人拆掉的「噶瑪蘭城」。
你能找到迄今形跡依舊的城池身影,肯定可以在此一舊城的心臟地帶,也是早年清朝和日本人的縣衙所在,發現我們這個獨特的族群。
平心而論,在房舍櫛比街巷縱橫密布的鬧區,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實在不容易看到像我們這樣的群樹聚落。十幾株挺拔的樹木,大都不受拘束的站穩各個角落,恣意開展枝葉,奮力把天空高高舉起。蒼翠濃密的樹葉,勤快地向寬闊的庭院和鄰近市街遍灑清涼綠意。
兩百年前,清朝皇帝派來一個對工程相當內行的翟淦,擔任噶瑪蘭廳通判,他埋頭苦幹的築城並蓋好廳署,坐在這個地方升堂斷案,後面的幾十個通判和知縣,跟著在此經營了八十幾個年頭,才由日本的支廳長、廳長接手。
隔不久,日本人把廳署搬到南門外,基地則留給台灣總督府轄下的宜蘭醫院,這家公立醫院經過不斷改制,才成為今天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官場的更迭輪換,似乎不影響我們群樹在此庭院生長。不論是清朝的官吏、日本的官吏和醫師,或是民國的醫師,對我們這些世居庭院的原住民,均予適度的尊重和疼惜。非常放心我們所肩負過濾空氣和沉澱酸雨的工作,讓我們群落得以持續繁衍。
二十幾年前,醫院開始拆除舊房舍改建鋼筋水泥大樓,同時擴大停車空間,對我們而言曾是一場大災難,很多的長輩和兄弟姊妹死於非命,差不多僅剩下我們這群劫後餘生者。
我們常聽到病房探病的人,勸慰患者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大家跟著信了,安下心為人們過濾空氣和雨水,為大地遮蔭,讓日子過得平順安穩。從沒想到接踵而來的,又將是滅絕的災難。
不清楚是哪個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政府官員,大筆一揮,就把這個兩百年來坐過幾十個通判、知縣、支廳長、廳長的辦公所在,由北而南的從左肩胛與頸脖之間,朝下劃開一條八公尺寬的計畫道路。短短一百五十公尺的未來街道兩旁,西側是醫院做為掛號、門診、檢驗、手術、病房等醫療大樓院區,東邊是醫院的辦公大樓和醫護人員宿舍區,只有南向尾端貼著少數幾戶民宅!
對於自己統領過的舊縣衙行將被一切兩半,在此當過縣太爺的幾十位清朝通判和知縣,是否會拿出寫上毛筆字的白布條抗議?我們並不了解。至於日本那個叫河野圭一郎的支廳長,與西鄉菊次郎廳長等,雖然曾經在這個地方發號司令,但畢竟是外來的侵略者,既無血緣又無傳承,眼看在地人默不吭聲,他們肯定不好意思表達意見。
醫院方面則表示,地方政府要開路把院區剖成兩半,他們不敢反對,但希望能留下群樹,把計畫道路變成行人徒步區或者民眾散步的道路,對附近居民和住院患者皆是恩典。
不久前,縣政府和市公所的要員們聯袂到現場勘察,卻沒有官員為我們的居留說項。最後的結果是,逐一在我們胸口綁上號牌,酷似定讞的要犯,要醫院儘快把群樹斷手斷腳逐出院區。
說好聽是,我們被剝光衣裳砍斷手腳後,會暫時住到那個叫作「樹木銀行」的地方,再等待機會做永久安置。稍微有常識和經驗的人都清楚,年過半百或年逾古稀的老樹截斷手腳之後再被搬來搬去,存活率能剩下多少?這種綁架式的遷移,跟綁赴刑場又有何異?懂得當官的人智商應該不低,心底必然有數。
如果用醫學的觀點探討,把可以充當醫院和市中心肺葉的群樹聚落全部割除,然後植入一截排泄車輛廢氣和噪音的直腸替代,是非對錯不必官員專家斟酌,小老百姓都能了然。
也許,群樹正如某些人眼中的木頭,很難理解人類不斷追求文明的手段,究竟只是維護自身的生存空間?還是多少能夠澤被周遭的物種?
一、二十年來,國內外有太多的城鎮為保留某棵樹而改道讓路,甚至因為一棵樹而變更整棟建築物、整個園區的設計,如此情事時有所聞。同樣是樹,而且有許多棵老樹,卻堅持要我們讓出從種子落地萌芽生長的土地,形同遷移幾根水泥電線杆那般,毫無妥協斟酌餘地,真的令我們傷心和不解。
我們央求幾個抄捷徑而從樹蔭下走過的學童,幫忙查查字典好讓大家釋懷。孩子們找到個連自己都弄不明白的關鍵詞,叫作「顢頇」。這詞有點冷僻艱深,他們用注音符號拼音,再告訴我們兩個字的讀法是「蠻」與「憨」。
2012年10月,宜蘭建城滿兩百年。縣長帶領官員重新踏訪「噶瑪蘭城」幾個城門舊址,特地繞到醫院大門口釘上一面銜牌,明確標示這個院區正是清朝和日據時的縣衙所在「噶瑪蘭廳署故址」。不但博得民眾如雷的掌聲,連我們群樹都手舞足蹈,朝著天空那張大大的臉書,拚命按「讚」,說這個當了縣太爺的後生晚輩,懂得飲水思源。
除了飲水思源的詞句,我們還聽過人們教導孩子要懂得「惜花連盆」,要「愛屋及烏」。縣政府搬過幾次家,縣長會想到兩百年前這個老縣衙,想起這塊具有歷史意涵的土地,理當不會忘掉長在老縣衙庭院裡的群樹。
我們這群樹聚落,樹齡不一,被列入遷讓土地給預定道路的十五棵樹當中,大半是老樟樹,還有一株老榕樹和粗壯的小葉欖仁。在過往的歲月裡,我們不分樹種老少,每天努力吸進枝葉裡的,皆是夾雜車輛廢氣與病患咳嗽吐痰的飛沫,然後慷慨地提供篩濾過的新鮮氧氣。
如果,你一時不知道該用什麼名姓稱呼我們,那麻煩你記得,我們正是整個醫院和這座城市的肺葉,緊貼護佑這個城市的心臟。
人們嘴邊有句罵人無情無義的話,說是「沒心沒肺」,雖粗俗倒也貼切。眼看著宜蘭市區的肺葉即將被切除,大家的心又在哪裡?如果,這種近乎集體屠殺群樹的作法被漠視,不免讓我們這些光長葉片和枝幹椏杈的群樹,要問一句:人類的文明又在哪裡?
在某些官員的腦袋裡,開闢一段縱使功能不大的小小道路,仍然算是政績。在標榜政績的選舉政治下,十幾棵樹的生死確實不具多大意義。面對這場劫難,我們心底非常明白,來日無多。臨別依依,就請你大度容忍,我們這些群樹最後的嘮叨吧!
再見了!市區的鳥兒們,我們只能說句對不起!再也無法將鼻子、耳朵、眼窩、嘴巴、手臂和肩膀,提供你們跳來蹦去對唱情歌了。再也不能把一頭亂髮,讓你們做窩孵蛋育雛了。
再見了!所有的毛毛蟲和蜘蛛、螞蟻和各類甲蟲,我們沒有辦法繼續伸出筋脈浮凸、皮膚粗糙又龜裂的腳丫和腿肚,任由你們練習攀岩和盪鞦韆了。
再見了!吹過市區的風兒們,還有滴答嬉鬧的雨水們,真的對不起!我們不能繼續作為你們捉迷藏和潑水節的遊戲場了!
再見了!在醫院候診和住在病房的老幼婦孺們,當你們習慣於清晨或黃昏出來散步透氣時,請千萬記得在身上塗抹防曬油、防蚊液。我們這些可以幫大家防曬防蚊的老樟樹,再也不能為你遮蔭搧涼,為你散播辛香驅趕蚊蠅了。
再見了!老縣衙一帶的鄰居,以及市區中心的鄉親們,我們再也無法充當你的肺葉,為你所呼吸的空氣先行過濾和篩選了。
聯合報╱文/吳敏顯 2013/09/24
--
Sent from my Android
--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13-09-28T09:35
at 2013-09-28T09:35
By Liam
at 2013-10-01T23:42
at 2013-10-01T23:42
Related Posts
馬西的店 生意超好的熱炒店
By Caitlin
at 2013-09-24T18:40
at 2013-09-24T18:40
國光號1879平日第一二班車到達時間?
By Rosalind
at 2013-09-24T16:48
at 2013-09-24T16:48
宜蘭醫院附近的老樹將被砍除?!內有新聞
By John
at 2013-09-24T16:01
at 2013-09-24T16:01
聯禾第四台換頻都不用告知?
By Andrew
at 2013-09-24T14:40
at 2013-09-24T14:40
宜蘭幾米廣場告示牌拆了
By Joseph
at 2013-09-24T13:47
at 2013-09-24T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