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MIT - 學習

By Rosalind
at 2011-03-20T02:01
at 2011-03-20T02:01
Table of Contents
http://portal2.ntua.edu.tw/~dc/files/MIT-part1.pdf
這裡有一個台灣留學生上MIT的故事
22歲就拿到MIT博士
看到一半頗為感動,上來分享給大家
讓我感動的point是
有天作者的父母還沒幫他付學費,
他要去會計室詢問相關事項
在路上遇到他同學
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John:「Hi, Jimmy你要去那裡?」
我說:「我要去會計室。」
John:「作什麼?財務問題?」
我說:「帳單誤寄!我爸媽還沒幫我繳學費!我去會計室說明一下!免得他們把
我趕出MIT。」
John:「帳單借我看一下?我的天啊!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我趕著
去上課,待會見!」
John 走後,他留下來的那句話「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一直在我
的腦中盤旋。
到會計室說明後,會計人員很親切的問我,有沒有財務的問題,還拿了許多分期
付款、學生貸款的辦法與表格給我,還一再交待有問題可以回來找他們商量。
John不經意的一句話「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卻變成我必需嚴肅
思考的問題,雖然我已經當研究助理,又當助教,想盡辦法自立自足,但不管
如何每年單是學費就超過百萬,總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在回程的路上,好巧不巧又在7號館的大廳碰到John,這裡是無盡長廊的入口。
我沒事,John也在閒幌,我們就坐在面對麻州大道的階梯上聊起來,話題就圍繞
在「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其實,我與John只知道唸MIT學費很
貴,到底要花多少錢,也沒太關心,反正帳單是寄給父母。
那一天,我們兩個人就仔細的計算到底念MIT的教育成本是多少?以2000年為例
MIT的行事曆顯示一年上課130天,而一年的學費將近3萬美元,在MIT求學一天
要花230元的美金,將近是8000元的新台幣,假設一個學生每天都上8節課,等
於一小時要1000元的新台幣;一般學生一星期修課頂多20小時,那單位成本又
更高,等於上一節課要付2000元。
1994年,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把我留在美國當小留學生,開始我高中四年的
寄宿生活,媽媽在學校的銀行幫我開了一個帳戶,為了讓我沒有"錢"的後顧之
憂。另外,我們可以在學校的書店或其他商店購買東西時,利用學生證直接刷
卡付帳。這種方式是為了同學們的方便,但因而容易養成同學浪費的習慣。每
當我刷卡時,我知道這些賬單會飄洋過海,送到父母的手裡。因此,每當我拿
出學生證時,我總是考慮再三,雖然也養成勤儉的習慣。但從來沒想到在美國
唸書要花多少錢?
保守的估計,我在美國唸四年的寄宿高中,四年至少要花費新台幣400萬。再看
看我手中MIT的帳單,四年下來將遠超過這個數目,想想等我MIT畢業父母花費
將達千萬,這些錢如果存起來,再以複利計算,那將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想想
爸爸在學校教書,收入不多,媽媽雖然也有工作,收入也有限,負擔我如此龐
大的費用,想必辛苦。
假如一個學生是靠貸款完成學業的,那他鐵定要分期償還一段很長的時間,難
怪有MIT 的學生把IHTFP 解釋成「我必需一輩子付費!」(I Have To Forever
Pay!)。
我當時閃過一個念頭,假如我一學期多修幾門課,就可以縮短唸書的時間,每
縮短一年等於賺進百萬的學費。John開玩笑說:「或是多唸幾個學位也可以撈一
點本回來。」
John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經營很大的事業,他準備接掌父親的事業,因此,
他想多學一點不同的東西,多涉獵一些不同的領域,這一次偶然的談話種下的
因,卻得到John後來在2001年畢業典禮拿四個學位的果。
我則在減少父母負擔的動機下,花了二年半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業,花了一年修
碩士,也有人把我列入怪胎一族。一件遲交學費的事件,卻引發我們幾個同學,
為了「挑戰自己」,顯示不服輸的決心,而暗中較勁,形成良性的循環,後來又
有幾個同學也加入我們這一群,成為挑戰自己的一群「瘋子」。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幾個同學在「無盡長廊」下碰面時,話題總是圍繞在你還剩下幾個科目,
並交換各自的心得,互相漏氣,求進步一番。MIT無盡長廊,提供MIT學生無盡
的創意!
看到這段的當下突然很有感覺,就PO來這裡了
美國頂尖大學生的玩法真可怕...
兩個MIT的大學生,為了省學費
一個選擇用2年半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業,另一個用4年的時間拿到4個學位...
--
人生最快樂的事
莫過於和一群聰明的人一起打拼
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挑戰與歷練
--
這裡有一個台灣留學生上MIT的故事
22歲就拿到MIT博士
看到一半頗為感動,上來分享給大家
讓我感動的point是
有天作者的父母還沒幫他付學費,
他要去會計室詢問相關事項
在路上遇到他同學
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John:「Hi, Jimmy你要去那裡?」
我說:「我要去會計室。」
John:「作什麼?財務問題?」
我說:「帳單誤寄!我爸媽還沒幫我繳學費!我去會計室說明一下!免得他們把
我趕出MIT。」
John:「帳單借我看一下?我的天啊!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我趕著
去上課,待會見!」
John 走後,他留下來的那句話「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一直在我
的腦中盤旋。
到會計室說明後,會計人員很親切的問我,有沒有財務的問題,還拿了許多分期
付款、學生貸款的辦法與表格給我,還一再交待有問題可以回來找他們商量。
John不經意的一句話「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卻變成我必需嚴肅
思考的問題,雖然我已經當研究助理,又當助教,想盡辦法自立自足,但不管
如何每年單是學費就超過百萬,總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在回程的路上,好巧不巧又在7號館的大廳碰到John,這裡是無盡長廊的入口。
我沒事,John也在閒幌,我們就坐在面對麻州大道的階梯上聊起來,話題就圍繞
在「我們花這麼多錢來唸MIT值得嗎?」。其實,我與John只知道唸MIT學費很
貴,到底要花多少錢,也沒太關心,反正帳單是寄給父母。
那一天,我們兩個人就仔細的計算到底念MIT的教育成本是多少?以2000年為例
MIT的行事曆顯示一年上課130天,而一年的學費將近3萬美元,在MIT求學一天
要花230元的美金,將近是8000元的新台幣,假設一個學生每天都上8節課,等
於一小時要1000元的新台幣;一般學生一星期修課頂多20小時,那單位成本又
更高,等於上一節課要付2000元。
1994年,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把我留在美國當小留學生,開始我高中四年的
寄宿生活,媽媽在學校的銀行幫我開了一個帳戶,為了讓我沒有"錢"的後顧之
憂。另外,我們可以在學校的書店或其他商店購買東西時,利用學生證直接刷
卡付帳。這種方式是為了同學們的方便,但因而容易養成同學浪費的習慣。每
當我刷卡時,我知道這些賬單會飄洋過海,送到父母的手裡。因此,每當我拿
出學生證時,我總是考慮再三,雖然也養成勤儉的習慣。但從來沒想到在美國
唸書要花多少錢?
保守的估計,我在美國唸四年的寄宿高中,四年至少要花費新台幣400萬。再看
看我手中MIT的帳單,四年下來將遠超過這個數目,想想等我MIT畢業父母花費
將達千萬,這些錢如果存起來,再以複利計算,那將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想想
爸爸在學校教書,收入不多,媽媽雖然也有工作,收入也有限,負擔我如此龐
大的費用,想必辛苦。
假如一個學生是靠貸款完成學業的,那他鐵定要分期償還一段很長的時間,難
怪有MIT 的學生把IHTFP 解釋成「我必需一輩子付費!」(I Have To Forever
Pay!)。
我當時閃過一個念頭,假如我一學期多修幾門課,就可以縮短唸書的時間,每
縮短一年等於賺進百萬的學費。John開玩笑說:「或是多唸幾個學位也可以撈一
點本回來。」
John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經營很大的事業,他準備接掌父親的事業,因此,
他想多學一點不同的東西,多涉獵一些不同的領域,這一次偶然的談話種下的
因,卻得到John後來在2001年畢業典禮拿四個學位的果。
我則在減少父母負擔的動機下,花了二年半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業,花了一年修
碩士,也有人把我列入怪胎一族。一件遲交學費的事件,卻引發我們幾個同學,
為了「挑戰自己」,顯示不服輸的決心,而暗中較勁,形成良性的循環,後來又
有幾個同學也加入我們這一群,成為挑戰自己的一群「瘋子」。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幾個同學在「無盡長廊」下碰面時,話題總是圍繞在你還剩下幾個科目,
並交換各自的心得,互相漏氣,求進步一番。MIT無盡長廊,提供MIT學生無盡
的創意!
看到這段的當下突然很有感覺,就PO來這裡了
美國頂尖大學生的玩法真可怕...
兩個MIT的大學生,為了省學費
一個選擇用2年半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業,另一個用4年的時間拿到4個學位...
--
人生最快樂的事
莫過於和一群聰明的人一起打拼
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挑戰與歷練
--
Tags:
學習
All Comments

By Rebecca
at 2011-03-23T17:58
at 2011-03-23T17:58

By Jake
at 2011-03-27T15:21
at 2011-03-27T15:21

By Xanthe
at 2011-03-29T20:09
at 2011-03-29T20:09

By Frederic
at 2011-04-02T19:31
at 2011-04-02T19:31

By Ula
at 2011-04-05T05:22
at 2011-04-05T05:22

By Frederic
at 2011-04-05T14:35
at 2011-04-05T14:35

By Charlie
at 2011-04-09T13:19
at 2011-04-09T13:19

By Ophelia
at 2011-04-14T13:01
at 2011-04-14T13:01

By Suhail Hany
at 2011-04-17T13:37
at 2011-04-17T13:37

By Elvira
at 2011-04-19T19:58
at 2011-04-19T19:58

By Harry
at 2011-04-22T22:49
at 2011-04-22T22:49

By Connor
at 2011-04-23T07:45
at 2011-04-23T07:45

By Caroline
at 2011-04-25T19:57
at 2011-04-25T19:57

By Yedda
at 2011-04-27T17:24
at 2011-04-27T17:24

By Genevieve
at 2011-04-28T17:39
at 2011-04-28T17:39

By Olga
at 2011-05-01T09:24
at 2011-05-01T09:24

By Andrew
at 2011-05-05T15:36
at 2011-05-05T15:36

By Madame
at 2011-05-08T09:33
at 2011-05-08T09:33

By Irma
at 2011-05-10T08:16
at 2011-05-10T08:16

By Joe
at 2011-05-11T17:40
at 2011-05-11T17:40

By Sierra Rose
at 2011-05-12T13:14
at 2011-05-12T13:14

By Victoria
at 2011-05-15T01:56
at 2011-05-15T01:56

By Zanna
at 2011-05-17T09:01
at 2011-05-17T09:01

By Jack
at 2011-05-20T05:38
at 2011-05-20T05:38

By John
at 2011-05-24T15:48
at 2011-05-24T15:48

By Annie
at 2011-05-24T23:06
at 2011-05-24T23:06

By Heather
at 2011-05-27T14:48
at 2011-05-27T14:48

By Rachel
at 2011-05-31T04:53
at 2011-05-31T04:53

By Catherine
at 2011-06-01T15:38
at 2011-06-01T15:38
Related Posts
我在思考的一種記憶術

By Lucy
at 2011-03-19T22:00
at 2011-03-19T22:00
一種書本上沒提的濃縮記憶術

By Liam
at 2011-03-19T21:46
at 2011-03-19T21:46
Global English

By Agnes
at 2011-03-19T14:56
at 2011-03-19T14:56
一種書本上沒提的濃縮記憶術

By Quanna
at 2011-03-19T03:45
at 2011-03-19T03:45
我在思考的一種記憶術

By Emily
at 2011-03-19T02:13
at 2011-03-19T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