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英國攻讀平面設計類的BA - 留學
![Kristin avatar](/img/girl5.jpg)
By Kristin
at 2010-04-20T01:46
at 2010-04-20T01:4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tinkai (沉默)》之銘言:
: 我目前就讀於Winchester school of art,科系是MA Communication Design,或許
: 我的個人經驗可以提供你一些方向。
: negotiation... 但我想你的意思比較偏向軟體操作吧。
: 英國與歐陸的教育都著重基本態度養成,像是獨立思與批判性思考、創意發想階段
: 的資料收集與研究方法,也使得許多low-tech的創作成果成為某種程度的主流,如
: 手繪插畫、素描、速寫等。兩個月前到我們學校演講的設計師Fraser Muggeridge
: 說:「Photoshop並非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採用許多非常原始基本的手法來
:: 緻的數位作業。因此我想,在台灣學到大二或大三左右的軟體能力,應該足以應付
: 大多數BA階段的專題。(我們學校開的軟體課很多都是以每週兩小時,只持續兩三
: 週的workshop型式進行,而workshop又不像正式課堂會有作業,能在課堂上學到的
: 有限,因此還是在台灣學習軟體會學得比較有系統些。)
: 然而,華人學生要適應這種充滿tutorial與reference的教育方式,絕對需要時間,
:
抱歉, 吃掉許多原文....
我在英國也是唸 MA Graphic Design, 並未在英國讀過大學部
但是 t 大說得真中肯
當初的同學, 記得有個歐洲人, 年紀也不算大, 現在也才 30 出頭而以,
在她的國家, 也是 BA Graphic Design 科班出身,
藝術理論講得頭頭是道, 我的作品, 常被她搬出藝術理論來批判
但她本人, 美術軟體只會用 Photoshop, 而且只會用來改照片的明暗而以
一切都堅持手工製作, 繪畫技巧不與置評, 她走抽象路線.....
超級痛恨數位相機和多媒體....華人的觀點是挺冏的...
不過她沒有當過一天的設計師就對了, 走學術路線...
我也聽過唸 foundation 的學生在抱怨, 說課程一開始, 什麼都還沒學到,
老師馬上就出作業叫他們生出一張海報來....
t 大的學校還有 work shop 算不錯了, 我們沒有, 而且 MA 想去旁聽 BA
的軟體課程還被拒絕。
剛到英國時, 心理還花了一段時間調適。作品都是自己花很多時間,
很用心做出來的, 可是分數都不如英國和歐洲同學高, 甚至高分的同學,
作品是草稿的形式, 或者是從雜誌, 網路上印下別人的作品拼湊而來。
但是高分的同學都有個特點, 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整個研究過程,
引經據典, 引用書上各種設計理論,再用很清楚的方式, 很有條理的文字
來記錄下自己的研究過程, 把自己的理念和理論相互呼應。
英國和歐洲同學都非常習慣這種學習方式, 相較之下, 華人就需要花些
時間來適應。
適應了以後, 覺得這種學習方式, 對於培養邏輯組織能力, 管理能力,
完成專案的能力, 幫助非常的大。再說, 藝術是很主觀的東西, 每個人的
喜好都不同, 所以能清楚的詮釋研究過程, 如何用理論和研究方法來證明
自己的理念,才是王道呀。(是指以歐洲和英國而言)
以上只是自己一些意見, 總之大推 t 大的文
--
▄▄▄▄▄▄▄▄▄▄▄▄▄▄▄▄▄▄▄▄▄
▄▄▄▄▄▄▄▄▄▄▄▄▄▄▄▄▄▄▄▄▄
▄▄▄▄▄▄▄▄▄▄▄▄▄▄▄▄▄▄▄▄▄
▄▄▄▄▄▄▄▄▄▄▄▄▄▄▄▄▄▄▄▄▄ 我今天sinbo了,你呢?
▄▄▄▄▄▄▄▄▄▄▄▄▄▄▄▄▄▄▄▄▄
--
: 我目前就讀於Winchester school of art,科系是MA Communication Design,或許
: 我的個人經驗可以提供你一些方向。
: negotiation... 但我想你的意思比較偏向軟體操作吧。
: 英國與歐陸的教育都著重基本態度養成,像是獨立思與批判性思考、創意發想階段
: 的資料收集與研究方法,也使得許多low-tech的創作成果成為某種程度的主流,如
: 手繪插畫、素描、速寫等。兩個月前到我們學校演講的設計師Fraser Muggeridge
: 說:「Photoshop並非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採用許多非常原始基本的手法來
:: 緻的數位作業。因此我想,在台灣學到大二或大三左右的軟體能力,應該足以應付
: 大多數BA階段的專題。(我們學校開的軟體課很多都是以每週兩小時,只持續兩三
: 週的workshop型式進行,而workshop又不像正式課堂會有作業,能在課堂上學到的
: 有限,因此還是在台灣學習軟體會學得比較有系統些。)
: 然而,華人學生要適應這種充滿tutorial與reference的教育方式,絕對需要時間,
:
抱歉, 吃掉許多原文....
我在英國也是唸 MA Graphic Design, 並未在英國讀過大學部
但是 t 大說得真中肯
當初的同學, 記得有個歐洲人, 年紀也不算大, 現在也才 30 出頭而以,
在她的國家, 也是 BA Graphic Design 科班出身,
藝術理論講得頭頭是道, 我的作品, 常被她搬出藝術理論來批判
但她本人, 美術軟體只會用 Photoshop, 而且只會用來改照片的明暗而以
一切都堅持手工製作, 繪畫技巧不與置評, 她走抽象路線.....
超級痛恨數位相機和多媒體....華人的觀點是挺冏的...
不過她沒有當過一天的設計師就對了, 走學術路線...
我也聽過唸 foundation 的學生在抱怨, 說課程一開始, 什麼都還沒學到,
老師馬上就出作業叫他們生出一張海報來....
t 大的學校還有 work shop 算不錯了, 我們沒有, 而且 MA 想去旁聽 BA
的軟體課程還被拒絕。
剛到英國時, 心理還花了一段時間調適。作品都是自己花很多時間,
很用心做出來的, 可是分數都不如英國和歐洲同學高, 甚至高分的同學,
作品是草稿的形式, 或者是從雜誌, 網路上印下別人的作品拼湊而來。
但是高分的同學都有個特點, 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整個研究過程,
引經據典, 引用書上各種設計理論,再用很清楚的方式, 很有條理的文字
來記錄下自己的研究過程, 把自己的理念和理論相互呼應。
英國和歐洲同學都非常習慣這種學習方式, 相較之下, 華人就需要花些
時間來適應。
適應了以後, 覺得這種學習方式, 對於培養邏輯組織能力, 管理能力,
完成專案的能力, 幫助非常的大。再說, 藝術是很主觀的東西, 每個人的
喜好都不同, 所以能清楚的詮釋研究過程, 如何用理論和研究方法來證明
自己的理念,才是王道呀。(是指以歐洲和英國而言)
以上只是自己一些意見, 總之大推 t 大的文
--
▄▄▄▄▄▄▄▄▄▄▄▄▄▄▄▄▄▄▄▄▄
▄▄▄▄▄▄▄▄▄▄▄▄▄▄▄▄▄▄▄▄▄
▄▄▄▄▄▄▄▄▄▄▄▄▄▄▄▄▄▄▄▄▄
▄▄▄▄▄▄▄▄▄▄▄▄▄▄▄▄▄▄▄▄▄ 我今天sinbo了,你呢?
▄▄▄▄▄▄▄▄▄▄▄▄▄▄▄▄▄▄▄▄▄
--
Tags:
留學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和學校之間難解的糾紛, 在英國真的要處處小心呀
![Linda avatar](/img/woman-glasses.jpg)
By Linda
at 2010-04-20T00:51
at 2010-04-20T00:51
英國哪裡可以買亞鈴
![Emma avatar](/img/woman-ring.jpg)
By Emma
at 2010-04-19T22:34
at 2010-04-19T22:34
線上申請後放棄
![Xanthe avatar](/img/cat3.jpg)
By Xanthe
at 2010-04-19T20:32
at 2010-04-19T20:32
寄明信片回台灣的郵資?
![Queena avatar](/img/girl1.jpg)
By Queena
at 2010-04-19T19:36
at 2010-04-19T19:36
申請英國的大學附設語言學校
![Irma avatar](/img/cat4.jpg)
By Irma
at 2010-04-19T15:46
at 2010-04-19T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