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 讀書的方法 - 學習

By Hedda
at 2008-11-08T08:02
at 2008-11-08T08:02
Table of Contents
看到覺得不錯, 整理提供參考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並不輔助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
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
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愈深愈準確,
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融會貫通——
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須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掉
三個壞習慣, 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
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筆記有兩個用途。
把明白了的內容,記下要點。但若覺得只是記下要點都會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
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絕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
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課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
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
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
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來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
理解就因此而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
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要改這個
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某一章、或某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少許
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
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
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
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
課題之間的連慣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
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
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
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的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
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
科目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
,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
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
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
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免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
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只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
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
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的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
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
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幾個淺之
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
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
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
目的,就是要學甚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
準備功夫,這功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的就是作發問前的準備功夫。這準備
功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麼?」,B、「怎麼辦?」
,C、「為甚麼?」。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
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
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
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
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
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自己
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
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符號,讀了一遍,行行都
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
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
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
旁作記號,但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
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
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裡,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
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並不輔助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
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
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愈深愈準確,
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融會貫通——
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須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掉
三個壞習慣, 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
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筆記有兩個用途。
把明白了的內容,記下要點。但若覺得只是記下要點都會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
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絕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
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課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
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
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
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來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
理解就因此而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
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要改這個
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某一章、或某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少許
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
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
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
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
課題之間的連慣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
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
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
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的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
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
科目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
,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
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
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
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免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
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只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
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
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的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
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
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幾個淺之
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
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
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
目的,就是要學甚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
準備功夫,這功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的就是作發問前的準備功夫。這準備
功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麼?」,B、「怎麼辦?」
,C、「為甚麼?」。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
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
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
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
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
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自己
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
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符號,讀了一遍,行行都
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
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
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
旁作記號,但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
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
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裡,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
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
Tags:
學習
All Comments

By Todd Johnson
at 2008-11-11T20:34
at 2008-11-11T20:34

By Daph Bay
at 2008-11-14T03:25
at 2008-11-14T03:25

By Irma
at 2008-11-16T13:54
at 2008-11-16T13:54

By Elvira
at 2008-11-16T17:40
at 2008-11-16T17:40

By George
at 2008-11-19T00:24
at 2008-11-19T00:24

By Bennie
at 2008-11-20T09:45
at 2008-11-20T09:45

By Regina
at 2008-11-20T15:11
at 2008-11-20T15:11

By Heather
at 2008-11-23T15:38
at 2008-11-23T15:38

By Franklin
at 2008-11-28T12:45
at 2008-11-28T12:45

By Hedy
at 2008-12-02T02:49
at 2008-12-02T02:49

By Agnes
at 2008-12-03T20:07
at 2008-12-03T20:07

By Lucy
at 2008-12-04T23:59
at 2008-12-04T23:59

By Erin
at 2008-12-06T19:07
at 2008-12-06T19:07

By Caitlin
at 2008-12-10T06:57
at 2008-12-10T06:57

By Todd Johnson
at 2008-12-14T07:29
at 2008-12-14T07:29

By Poppy
at 2008-12-16T14:02
at 2008-12-16T14:02

By Megan
at 2008-12-16T20:06
at 2008-12-16T20:06

By Heather
at 2008-12-19T12:28
at 2008-12-19T12:28

By Emily
at 2008-12-21T04:27
at 2008-12-21T04:27

By Zenobia
at 2008-12-25T04:11
at 2008-12-25T04:11

By Ethan
at 2008-12-29T19:42
at 2008-12-29T19:42

By Eartha
at 2008-12-31T10:52
at 2008-12-31T10:52

By Hazel
at 2009-01-04T22:47
at 2009-01-04T22:47

By Audriana
at 2009-01-07T12:13
at 2009-01-07T12:13

By Una
at 2009-01-10T05:26
at 2009-01-10T05:26

By Poppy
at 2009-01-11T17:15
at 2009-01-11T17:15

By Hamiltion
at 2009-01-15T05:52
at 2009-01-15T05:52

By Una
at 2009-01-20T03:35
at 2009-01-20T03:35

By Quintina
at 2009-01-24T17:44
at 2009-01-24T17:44

By Steve
at 2009-01-28T06:05
at 2009-01-28T06:05

By Dinah
at 2009-01-29T00:27
at 2009-01-29T00:27

By Elma
at 2009-02-01T12:43
at 2009-02-01T12:43
Related Posts
鼻子過敏降低讀書效率

By John
at 2008-11-07T16:30
at 2008-11-07T16:30
怎樣才是最適合的書桌照明

By Poppy
at 2008-11-07T04:42
at 2008-11-07T04:42
大家讀書會只開檯燈嗎?

By Callum
at 2008-11-07T02:48
at 2008-11-07T02:48
廣讀學英文-引用自旋元佑老師

By Suhail Hany
at 2008-11-06T20:27
at 2008-11-06T20:27
大家的習慣

By Zora
at 2008-11-06T20:07
at 2008-11-06T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