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兩日遊‧第一日‧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老街 - 餐廳
By Valerie
at 2011-09-30T17:23
at 2011-09-30T17:23
Table of Contents
自助版的好朋友,週末愉快~
今天我想繼續來分享府城的遊記給大家
圖文版請移步至此:
http://www.wretch.cc/blog/samlovechuan/26412223
以下開始為純文字版:
這次的府城家庭聚會,我去了好多景點
剛好也換一種寫遊記的方式
以前寫遊記,我總是想在一篇裡面塞下一整天的流水帳
但是回過頭來看自己的遊記時
會發現一篇文章裡資訊太多就變成了沒重點似的紛亂
這次的除了楠西的江家古厝、府城美食是我想深入介紹的之外
楊逵文學紀念館帶給我的感動,也是我不想遺漏的
我們一開始先進去的是歐威紀念特展館
透過文建會網站的介紹
可以知道楊逵文學紀念館的建物區域劃分為下:
A棟一樓為人間楊逵展示區,二樓為文學的楊逵展示區
B棟一樓為文學交誼中心,二樓為社團展覽館
C棟為歐威紀念特展館
參觀資訊為下:
開放時間:上午09:00-12:00 下午13:30-17:00
休館日:週一及國定假日
票價:免費
連絡電話:06-5908865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交通資訊:南下北上:國道8號新化交流道→中正路轉忠孝路→新化街役場旁
從歐威的網站可以得知歐威的生平事平凡中的不平凡
歐威,本名黃煌基,1937年出生於 台南新化
三歲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
小時候的歐威成績優異
上國中以後,因個性較為叛逆,無心於學業
後由新化國中轉玉井國中才順利畢業
懂事後
歐威陸續看了馬龍白蘭度的《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
詹姆斯狄恩的《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及《天倫夢覺》(East of Eden,1955)
賈利古柏的《日正當中》(High Noon,1952)
蒙哥馬利克里夫的《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等電影
深受震撼的他
「抱著無限信心,打著做一個成功的演員的旗號
毅然地把我的身心全部投進了那個時候不太景氣的電影圈裡」
從此立定當演員的志向,辭去母親安排的派出所工作,毅然決然追逐個人電影夢。
十九歲的歐威開始寫自薦信到全台各地的影業社
並積極參加演員招考爭取演出機會
他在1956年的半年間寫了許多信到台中的華興片廠
其毅力終於感動以《薛平貴與王寶釧》開創台語片第一波高峰的導演何基明
於是安排歐威進入第二期演員訓練班
並在《青山碧血》(1957)中客串山胞一角
劇中角色名「歐威」也自此成為他的藝名
也許在大人的眼中,歐威是個讓長輩有點頭痛的孩子
但是誰也沒料到
十九歲的歐威就逐步踏實自己的未來藍圖,而且還做的有模有樣很成功
重現以前新光戲院的樣貌
不論是椅子、陳設都是懷舊的戲院風格噢!
電影播放中,正在播放故鄉劫
這是歐威在1966年以《故鄉劫》獲第五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
這樣子回顧時光,是個很棒的體驗
在歐威寫給何基明導演的信裡有一句話,讓我感同身受
一種對藝術的執著、一種對藝術的奉獻
歐威是這麼寫的:
「我覺得在人生的旅途上沒有藝術就顯得單調乏味沒意義
故要有藝術的點綴,才能使癱瘓的生命變得生氣蓬勃。而我選擇的是電影藝術。」
在紀念金馬獎影帝歐威七十四歲冥誕的報導裡提到:
一九五七年歐威以本名拍攝第一部戲
就是描寫霧社事件的「青山碧血」
之後才以電影中主演的角色歐威為藝名
開創他的電影藝術工作
巧的是現在最熱門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也是重現霧社事件
由出身永康的魏德聖導演
特展室的二樓有許多電影海報
這是歐威1972年以《秋決》再度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作品
「秋決」是台灣影史上重要的電影
李行導演構思此片多年
劇中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觀、生命觀及電影美學表現手法
是李行視為重點的作品
歐威明白,也願意用很長的時間等待演出這部作品的機會
後來終於被歐威等到了!
在「秋決」公映後獲的全面的肯定與迴響
囊括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獎
歐威說:
「一個演員要經常的拍出使自己及觀眾滿意的片子
實在是件很難的事,但我一生中能演到一部像『秋決』般的片子
也的確使我感到欣慰的。」
這是歐威在1964年由李嘉、李行導演的作品:《蚵女》
金獎影帝的打造者:李行導演
歐威真正在影壇上發光發亮,是要等到他遇到李行導演之後
歐威參與中影的第一部片是「黑夜到天明」
因為此片,讓李行導演注意到這個年輕人
「蚵女」是兩人的初步接觸
即獲得美國獨立製片人協會的最具前途影星金武士獎
歐威與李行導演正式合作的開始是透過「養鴨人家」
這部健康寫實之經典國片代表作
他們在合作中建立深厚的互信
此片讓歐威獲得「亞洲影展最佳男配角獎」的國際肯定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這樣資料豐富的歐威紀念館是由誰醞釀和成立的呢?
答案是:地方文史工作者康文榮先生
在康老師的眼中
歐威和新化另一位文學家楊逵一樣,都是為追求理想而不折不撓的人
康老師提到,隨著蒐集的資料越多,對歐威的認識越深,就對其越加感佩
他偉大的不只是他的電影成就
而在他追求成為一個好演員
追求實現自我的歷程,那種堅持實在是一種典範。
騎著紅色偉士牌的歐威身影,據說是新化人的共同回憶噢!
由歐威的紀念館和專題報告中
可以發現其常會被稱為:「永遠的硬漢」、「意志的演員」
我想除了歐威在電影上不斷努力與堅持之外
他的敬業精神與表演力量是持續不斷的透過電影作品展現給世間大眾的
歐威闖蕩影壇前後有十六年
也見證了台灣電影藝術的發展....
70年代台灣社會轉型,由農業步入工業時代
電影成了民眾主要娛樂
也因此發展出回應社會需求的愛國、愛情、武俠、功夫、喜劇等類型電影
歐威亦在此時期拍攝了各類型影片
經典代表作「秋決」即在此時出現
可惜的是演技日益純熟的他
卻在不久後即辭世,留下螢幕上「永遠的硬漢」形象。
看完歐威的紀念展覽,我們一家人漫步走向街役場
這是街役場讓餐廳進駐後的門外佈置
其實有種新舊合併的美感
依區公所與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所寫到
街役所前後經歷閒置、由水灣餐廳換到1934餐廳
鎮公所曾委託知名水灣連鎖餐廳經營3年,不再續約後閒置
鎮公所重新招標,昨天開張
1934是街役場落成的西元年,因此取名「1934」古蹟餐廳
街役場的外觀有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戲院樣貌
以下是Wiki的介紹:
新化街役場興建於1934年
為當時的街長梁道覺得原本辦公的「杉仔厝」(今新化信義路上)不敷使用
遂捐地興建,一年後完工
之後一直為公家機關所使用直到1996年新化鎮公所搬入新址為止
而在1999年因計畫在街役場土地上興建地下停車場
使得新化街役場面臨拆除問題
最後在各界努力下,於2000年5月21日進行名為「乾坤大挪移」的街役場搬遷工程
當天是以人力象徵性的拉動,之後再改以重機具拖行
而在實際搬遷之前
該工程共花了66天進行前置工作
包括加上地樑以穩固其結構、重新鋪平忠孝路以讓建築能平穩地搬走
此外為了減輕建物重量,還將其屋瓦全部卸下
因而發現每片水泥屋瓦都上了釉並印有「新案特許」字樣
表示這些屋瓦是為了新化街役場而特別製作的
遷徙至新化高中對面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後
有多位專家學者開始規畫對建築物的結構補強與修復措施
而在地下停車場完工後,街役場遂於2002年3月29日開始遷回原址
而遷回原址後,便開始進行內部整修與周圍綠化等工程,最後於2005年3月完工
之後地上多出辦公室及機房等設施,而街役場建築則改為餐廳
新化「街役場」,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
明明是棟建築物為什麼會有個「場」字?
這個名詞保留自日據時代,也是公家機關的名稱,差不多是區公所的等級
「街役場」後來成了「鎮公所」
公所搬走了之後,現委託民間經營餐廳(此段出處看這裡)
一直以來我鍾意欣賞老建築,因為著時代的痕跡、前人的生活點滴值得懷念
也因為建築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就像記者王以瑾所寫的這段話:
建築是歷史留給人們的紀念
卻也可能是統治者眼中可恨的舊時代印記,它代表了某一時間點的審美感
也可以或多或少讀出那個時代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選擇,要保留的是清朝時代的城廓還是日據時代的西風建築?
日本統治者沒徵詢意見,就擅自改變了城鎮的面貌,而我們呢?
是要努力歌頌日據時代的美好,還是要遺憾沒能留下的精緻中國式城樓?
這個時代的人們,仍要大步向前邁向未來
保留舊建築,只是因為我們讚嘆當時的工藝之美
而不是想回到過去的生活,喜歡老建築,並不需要戴著有色眼鏡!
在新化可以四處看見的可愛蟋蟀圖案
因為新化以前是務農為主,有著歷史悠久的農間活動:鬥蟋蟀
區公所與地方文化建設等,集合力量將蟋蟀成為新化地區代表的卡通圖案
因此在路燈、花盆...等,可以看見「蟀哥」的蹤跡噢!
參觀完街役場後,我們一家子才正式的走進:「楊逵文學紀念館」
我正在蒐集紀念戳章中
文建會對於「楊逵文學紀念館」的介紹:
本館於90年由當時的新化鎮公所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籌設
91年經臺南縣政府撥交閒置的地政事務所使用
楊逵次子楊建老師無條件配合支持
獲文建會補助經費及新化公所自籌配合款,於94年11月27日正式落成
除了為紀念出生於新化的臺灣文學家--楊逵
也提供民眾一個接觸文學、感覺文學的理想空間
期盼透過文物、資料的展示,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楊逵不平凡的一生
共同緬懷臺灣文學史上永遠--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的官方部落格介紹關於楊逵文學館:
楊逵,出生於新化
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本土文學作家,文風質樸寫實,始終以人道主義的關懷精神
用寫作的方式替台灣人民發聲
代表作有《送報伕》、《鵝媽媽要出嫁》、《壓不扁的玫瑰》等
其一生歷經日本的殖民統治到光復後的戒嚴時期
從未折腰向當權者低頭,因參與社會運動曾經在綠島服刑12年
他的著作《壓不扁的玫瑰》曾收入在國中課本
楊逵文學館座落於新化老街上,改建前原建築為舊地政事務所
94年正式啟用後,成為台灣第三座個人文學館
館內除收藏楊逵先生的照片、手稿等文物外
館中還設有書庫及閱覽室,存放了楊逵生前的著作以及相關的研究資料
而文學館門口所栽種的二顆鐵樹也是楊逵生前親手栽種
隨文學館落後成移植過來的
走出楊逵文學館,我們一家人接著去逛逛新化老街
新化老街的美麗建築群
這裡和三峽老街的風格頗類似,不過新化老街比較短了些
但是建築的妥善保存,讓這裡風韻不輸其他老街
可以看到小時候才看得到的復古圖案變電箱
然後我們一家人在東成醬油淪陷
買了當地的名產醬油,想試試看我也能不能滷出所長口味的茶葉蛋
然後我們吃了口感有點微妙的烤地瓜冰棒
走回停車場的路上,看到好多間很有時代感的房子
裡面的住戶們自在的開著門通風,在客廳悠閒翹著腳、搖著扇子看電視
那種一派輕鬆的生活態度很讓我欣賞
接著小姑丈、小姑媽帶著我們去吃晚餐
在去餐廳的路上,看到金光萬丈的夕陽在天空
即使是傍晚的日光在府城一樣是熱情無比的呀!我尬意!!!
(Fin)
--
我是愛咪蔡
Je m'appelle Aimee
愛咪蔡的筆記:http://www.wretch.cc/blog/samlovechuan
--
今天我想繼續來分享府城的遊記給大家
圖文版請移步至此:
http://www.wretch.cc/blog/samlovechuan/26412223
以下開始為純文字版:
這次的府城家庭聚會,我去了好多景點
剛好也換一種寫遊記的方式
以前寫遊記,我總是想在一篇裡面塞下一整天的流水帳
但是回過頭來看自己的遊記時
會發現一篇文章裡資訊太多就變成了沒重點似的紛亂
這次的除了楠西的江家古厝、府城美食是我想深入介紹的之外
楊逵文學紀念館帶給我的感動,也是我不想遺漏的
我們一開始先進去的是歐威紀念特展館
透過文建會網站的介紹
可以知道楊逵文學紀念館的建物區域劃分為下:
A棟一樓為人間楊逵展示區,二樓為文學的楊逵展示區
B棟一樓為文學交誼中心,二樓為社團展覽館
C棟為歐威紀念特展館
參觀資訊為下:
開放時間:上午09:00-12:00 下午13:30-17:00
休館日:週一及國定假日
票價:免費
連絡電話:06-5908865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交通資訊:南下北上:國道8號新化交流道→中正路轉忠孝路→新化街役場旁
從歐威的網站可以得知歐威的生平事平凡中的不平凡
歐威,本名黃煌基,1937年出生於 台南新化
三歲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
小時候的歐威成績優異
上國中以後,因個性較為叛逆,無心於學業
後由新化國中轉玉井國中才順利畢業
懂事後
歐威陸續看了馬龍白蘭度的《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
詹姆斯狄恩的《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及《天倫夢覺》(East of Eden,1955)
賈利古柏的《日正當中》(High Noon,1952)
蒙哥馬利克里夫的《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等電影
深受震撼的他
「抱著無限信心,打著做一個成功的演員的旗號
毅然地把我的身心全部投進了那個時候不太景氣的電影圈裡」
從此立定當演員的志向,辭去母親安排的派出所工作,毅然決然追逐個人電影夢。
十九歲的歐威開始寫自薦信到全台各地的影業社
並積極參加演員招考爭取演出機會
他在1956年的半年間寫了許多信到台中的華興片廠
其毅力終於感動以《薛平貴與王寶釧》開創台語片第一波高峰的導演何基明
於是安排歐威進入第二期演員訓練班
並在《青山碧血》(1957)中客串山胞一角
劇中角色名「歐威」也自此成為他的藝名
也許在大人的眼中,歐威是個讓長輩有點頭痛的孩子
但是誰也沒料到
十九歲的歐威就逐步踏實自己的未來藍圖,而且還做的有模有樣很成功
重現以前新光戲院的樣貌
不論是椅子、陳設都是懷舊的戲院風格噢!
電影播放中,正在播放故鄉劫
這是歐威在1966年以《故鄉劫》獲第五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
這樣子回顧時光,是個很棒的體驗
在歐威寫給何基明導演的信裡有一句話,讓我感同身受
一種對藝術的執著、一種對藝術的奉獻
歐威是這麼寫的:
「我覺得在人生的旅途上沒有藝術就顯得單調乏味沒意義
故要有藝術的點綴,才能使癱瘓的生命變得生氣蓬勃。而我選擇的是電影藝術。」
在紀念金馬獎影帝歐威七十四歲冥誕的報導裡提到:
一九五七年歐威以本名拍攝第一部戲
就是描寫霧社事件的「青山碧血」
之後才以電影中主演的角色歐威為藝名
開創他的電影藝術工作
巧的是現在最熱門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也是重現霧社事件
由出身永康的魏德聖導演
特展室的二樓有許多電影海報
這是歐威1972年以《秋決》再度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作品
「秋決」是台灣影史上重要的電影
李行導演構思此片多年
劇中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觀、生命觀及電影美學表現手法
是李行視為重點的作品
歐威明白,也願意用很長的時間等待演出這部作品的機會
後來終於被歐威等到了!
在「秋決」公映後獲的全面的肯定與迴響
囊括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獎
歐威說:
「一個演員要經常的拍出使自己及觀眾滿意的片子
實在是件很難的事,但我一生中能演到一部像『秋決』般的片子
也的確使我感到欣慰的。」
這是歐威在1964年由李嘉、李行導演的作品:《蚵女》
金獎影帝的打造者:李行導演
歐威真正在影壇上發光發亮,是要等到他遇到李行導演之後
歐威參與中影的第一部片是「黑夜到天明」
因為此片,讓李行導演注意到這個年輕人
「蚵女」是兩人的初步接觸
即獲得美國獨立製片人協會的最具前途影星金武士獎
歐威與李行導演正式合作的開始是透過「養鴨人家」
這部健康寫實之經典國片代表作
他們在合作中建立深厚的互信
此片讓歐威獲得「亞洲影展最佳男配角獎」的國際肯定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這樣資料豐富的歐威紀念館是由誰醞釀和成立的呢?
答案是:地方文史工作者康文榮先生
在康老師的眼中
歐威和新化另一位文學家楊逵一樣,都是為追求理想而不折不撓的人
康老師提到,隨著蒐集的資料越多,對歐威的認識越深,就對其越加感佩
他偉大的不只是他的電影成就
而在他追求成為一個好演員
追求實現自我的歷程,那種堅持實在是一種典範。
騎著紅色偉士牌的歐威身影,據說是新化人的共同回憶噢!
由歐威的紀念館和專題報告中
可以發現其常會被稱為:「永遠的硬漢」、「意志的演員」
我想除了歐威在電影上不斷努力與堅持之外
他的敬業精神與表演力量是持續不斷的透過電影作品展現給世間大眾的
歐威闖蕩影壇前後有十六年
也見證了台灣電影藝術的發展....
70年代台灣社會轉型,由農業步入工業時代
電影成了民眾主要娛樂
也因此發展出回應社會需求的愛國、愛情、武俠、功夫、喜劇等類型電影
歐威亦在此時期拍攝了各類型影片
經典代表作「秋決」即在此時出現
可惜的是演技日益純熟的他
卻在不久後即辭世,留下螢幕上「永遠的硬漢」形象。
看完歐威的紀念展覽,我們一家人漫步走向街役場
這是街役場讓餐廳進駐後的門外佈置
其實有種新舊合併的美感
依區公所與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所寫到
街役所前後經歷閒置、由水灣餐廳換到1934餐廳
鎮公所曾委託知名水灣連鎖餐廳經營3年,不再續約後閒置
鎮公所重新招標,昨天開張
1934是街役場落成的西元年,因此取名「1934」古蹟餐廳
街役場的外觀有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戲院樣貌
以下是Wiki的介紹:
新化街役場興建於1934年
為當時的街長梁道覺得原本辦公的「杉仔厝」(今新化信義路上)不敷使用
遂捐地興建,一年後完工
之後一直為公家機關所使用直到1996年新化鎮公所搬入新址為止
而在1999年因計畫在街役場土地上興建地下停車場
使得新化街役場面臨拆除問題
最後在各界努力下,於2000年5月21日進行名為「乾坤大挪移」的街役場搬遷工程
當天是以人力象徵性的拉動,之後再改以重機具拖行
而在實際搬遷之前
該工程共花了66天進行前置工作
包括加上地樑以穩固其結構、重新鋪平忠孝路以讓建築能平穩地搬走
此外為了減輕建物重量,還將其屋瓦全部卸下
因而發現每片水泥屋瓦都上了釉並印有「新案特許」字樣
表示這些屋瓦是為了新化街役場而特別製作的
遷徙至新化高中對面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後
有多位專家學者開始規畫對建築物的結構補強與修復措施
而在地下停車場完工後,街役場遂於2002年3月29日開始遷回原址
而遷回原址後,便開始進行內部整修與周圍綠化等工程,最後於2005年3月完工
之後地上多出辦公室及機房等設施,而街役場建築則改為餐廳
新化「街役場」,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
明明是棟建築物為什麼會有個「場」字?
這個名詞保留自日據時代,也是公家機關的名稱,差不多是區公所的等級
「街役場」後來成了「鎮公所」
公所搬走了之後,現委託民間經營餐廳(此段出處看這裡)
一直以來我鍾意欣賞老建築,因為著時代的痕跡、前人的生活點滴值得懷念
也因為建築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就像記者王以瑾所寫的這段話:
建築是歷史留給人們的紀念
卻也可能是統治者眼中可恨的舊時代印記,它代表了某一時間點的審美感
也可以或多或少讀出那個時代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選擇,要保留的是清朝時代的城廓還是日據時代的西風建築?
日本統治者沒徵詢意見,就擅自改變了城鎮的面貌,而我們呢?
是要努力歌頌日據時代的美好,還是要遺憾沒能留下的精緻中國式城樓?
這個時代的人們,仍要大步向前邁向未來
保留舊建築,只是因為我們讚嘆當時的工藝之美
而不是想回到過去的生活,喜歡老建築,並不需要戴著有色眼鏡!
在新化可以四處看見的可愛蟋蟀圖案
因為新化以前是務農為主,有著歷史悠久的農間活動:鬥蟋蟀
區公所與地方文化建設等,集合力量將蟋蟀成為新化地區代表的卡通圖案
因此在路燈、花盆...等,可以看見「蟀哥」的蹤跡噢!
參觀完街役場後,我們一家子才正式的走進:「楊逵文學紀念館」
我正在蒐集紀念戳章中
文建會對於「楊逵文學紀念館」的介紹:
本館於90年由當時的新化鎮公所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籌設
91年經臺南縣政府撥交閒置的地政事務所使用
楊逵次子楊建老師無條件配合支持
獲文建會補助經費及新化公所自籌配合款,於94年11月27日正式落成
除了為紀念出生於新化的臺灣文學家--楊逵
也提供民眾一個接觸文學、感覺文學的理想空間
期盼透過文物、資料的展示,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楊逵不平凡的一生
共同緬懷臺灣文學史上永遠--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的官方部落格介紹關於楊逵文學館:
楊逵,出生於新化
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本土文學作家,文風質樸寫實,始終以人道主義的關懷精神
用寫作的方式替台灣人民發聲
代表作有《送報伕》、《鵝媽媽要出嫁》、《壓不扁的玫瑰》等
其一生歷經日本的殖民統治到光復後的戒嚴時期
從未折腰向當權者低頭,因參與社會運動曾經在綠島服刑12年
他的著作《壓不扁的玫瑰》曾收入在國中課本
楊逵文學館座落於新化老街上,改建前原建築為舊地政事務所
94年正式啟用後,成為台灣第三座個人文學館
館內除收藏楊逵先生的照片、手稿等文物外
館中還設有書庫及閱覽室,存放了楊逵生前的著作以及相關的研究資料
而文學館門口所栽種的二顆鐵樹也是楊逵生前親手栽種
隨文學館落後成移植過來的
走出楊逵文學館,我們一家人接著去逛逛新化老街
新化老街的美麗建築群
這裡和三峽老街的風格頗類似,不過新化老街比較短了些
但是建築的妥善保存,讓這裡風韻不輸其他老街
可以看到小時候才看得到的復古圖案變電箱
然後我們一家人在東成醬油淪陷
買了當地的名產醬油,想試試看我也能不能滷出所長口味的茶葉蛋
然後我們吃了口感有點微妙的烤地瓜冰棒
走回停車場的路上,看到好多間很有時代感的房子
裡面的住戶們自在的開著門通風,在客廳悠閒翹著腳、搖著扇子看電視
那種一派輕鬆的生活態度很讓我欣賞
接著小姑丈、小姑媽帶著我們去吃晚餐
在去餐廳的路上,看到金光萬丈的夕陽在天空
即使是傍晚的日光在府城一樣是熱情無比的呀!我尬意!!!
(Fin)
--
我是愛咪蔡
Je m'appelle Aimee
愛咪蔡的筆記:http://www.wretch.cc/blog/samlovechuan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朱記餡餅粥:仁愛本店
By Annie
at 2011-09-30T16:16
at 2011-09-30T16:16
攝影比賽 (主題:拍攝志工服務)
By Connor
at 2011-09-30T15:15
at 2011-09-30T15:15
清城農莊、月桃香農場、田媽媽社區餐廳@哈南投客庄慢慢遊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9-30T14:17
at 2011-09-30T14:17
2011機車環島_Day6_嘉義-台中逢甲
By Hedda
at 2011-09-30T13:52
at 2011-09-30T13:52
在蘭嶼遇見的其他動物
By Emily
at 2011-09-30T12:10
at 2011-09-30T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