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店取代陶瓷店 鶯歌老街回不去 - 鶯歌
By Mason
at 2014-04-21T08:29
at 2014-04-21T08:29
Table of Contents
小吃店取代陶瓷店 鶯歌老街回不去
【聯合報╱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
2014.04.21 02:59 am
來鶯歌陶瓷老街的遊客,手上拿的多是一般小吃,很少提著買陶藝品的袋子。
記者邱榆蕙/攝影
豔陽高照的周末午後,鶯歌陶瓷老街上三三兩兩的遊客隨性漫步,偶爾晃進陶藝品店,也
只是看幾眼就離開;遊客似已習慣來老街「吃支豬血糕、香腸就回家」,不再選購陶瓷。
鶯歌陶瓷老街曾有「台灣景德鎮」之稱,但近年遊客數逐年遞減。據統計,去年鶯歌陶瓷
博物館遊客數一百廿三萬餘人,卻只有一半遊客願意再走十五分鐘去逛老街。
四、五十年前,鶯歌全盛時期陶瓷廠的煙囪多達三、四百支,陶瓷產業橫跨生活陶、工業
、建築等領域,工廠日夜不停趕工,滿街都是賓士車。
鶯歌陶瓷藝術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張素燕說,「那個時候做陶像在印鈔票」,早期老街僅四
十間商家,都是當地人經營,大家團結,商品都有做好市場區隔,「客人多到應接不暇。
」
近三年陶博館來客量從九十萬餘增加到一百廿三萬餘,然而老街遊客數卻從六十九萬餘掉
到六十四萬餘;換算下來,老街遊客平均一天一千七百多人,鶯歌區陶瓷藝術發展協會統
計,會買陶瓷藝品的只有兩成。
「我們快活不下去了!」當地人及老陶家嘆道,外來商家大量進駐,店面租金攀升,在地
的陶藝個人工作室與商家一間間退出,他們說,「鶯歌老街特色不見了,老街變夜市。」
嘉隆精品是老街「元老級」商店,日據時期經營陶窯工廠,近卅年改專賣青花瓷,傳承三
代的事業在去年畫下句點。老闆許輝鴻說,再多不捨,關門是必然的,外來廉價品充斥老
街,「怎麼拚?」
開店卅餘年的秀昌商店,專賣陶瓷、茶壺,家中第二代老闆吳云舒說,「不隨波逐流的人
,不是倒店就是轉行,老街的老闆起碼換了幾百位。」
黃姓女大學生說,她與男友到陶瓷老街幾次,每次都是逛街、散步,最後吃點小吃就離開
;店裡的產品看起來都差不多,「太貴的我買不起,一般生活陶外面都有賣。」
依附鶯歌陶瓷名聲而蓋的陶博館,如今反客為主,成為鶯歌觀光的「門面」。館長陳春蘭
說:「我們也發現這個問題,也提供平台讓陶藝家展出,延續陶瓷產業命脈;但老街要再
起,得靠商家團結與智慧。」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5408.shtml#104
鶯歌老街/陶瓷轉型文創 殺出血路
【聯合報╱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
2014.04.21 02:59 am
「吃一支豬血糕就回家」成為鶯歌陶瓷老街最嚴重的問題,藝術產業觀察者周銘志認為,
老街的陶瓷特色變質,只剩下商業,在地藝術家被節節攀高的店租逼退,藝術聚落被打散
,失去吸引人群的效應。
周銘志說,通常老街觀光人次會比地方博物館、美術館還高,鶯歌卻相反,「很值得探討
」;他認為陶瓷老街缺乏國際化的視野,有的商品連台灣人都不想買。
長期在當地經營陶瓷的許元國認為,鶯歌老街現況是「沒人管」,店內充斥著外來商品,
與當初整建陶瓷老街的目的大相逕庭。吳姓業者指出,許多後起店家只懂削價競爭,讓市
場行情陷入惡性循環。
資深陶藝夫妻李存仁與汪弘玉因觀光人數減少,店面好幾年入不敷出,「差點轉行去賣牛
肉麵。」
李存仁說,思考後他們轉型改做仿古陶瓷文創商品,結合漆器、琉璃等,主打「藝術生活
化、生活藝術化」,從隨意創作到有計畫地生產,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自己的家業自己救!」新銳陶藝家毛潔軒、毛選媛姊妹,八年前為挽救並傳承爸爸的陶
藝事業,成立「Mao's 樂陶陶」工作室專攻生活禮品,以客製化陶瓷品透過網路行銷,在
年輕人市場獲得佳績。
新北市府經發局長葉惠青表示,「陶瓷轉型文創」是必走的路,將成立研發聯盟,將老街
打造為陶瓷文創園區。文化局長林寬裕說,陶博館的角色將轉變,要為鶯歌三百多間個人
工作室、兩百多間老街店面搭起橋梁,開拓國際市場。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5408.shtml#104#ixzz2zXTBlzj4
--
【聯合報╱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
2014.04.21 02:59 am
來鶯歌陶瓷老街的遊客,手上拿的多是一般小吃,很少提著買陶藝品的袋子。
記者邱榆蕙/攝影
豔陽高照的周末午後,鶯歌陶瓷老街上三三兩兩的遊客隨性漫步,偶爾晃進陶藝品店,也
只是看幾眼就離開;遊客似已習慣來老街「吃支豬血糕、香腸就回家」,不再選購陶瓷。
鶯歌陶瓷老街曾有「台灣景德鎮」之稱,但近年遊客數逐年遞減。據統計,去年鶯歌陶瓷
博物館遊客數一百廿三萬餘人,卻只有一半遊客願意再走十五分鐘去逛老街。
四、五十年前,鶯歌全盛時期陶瓷廠的煙囪多達三、四百支,陶瓷產業橫跨生活陶、工業
、建築等領域,工廠日夜不停趕工,滿街都是賓士車。
鶯歌陶瓷藝術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張素燕說,「那個時候做陶像在印鈔票」,早期老街僅四
十間商家,都是當地人經營,大家團結,商品都有做好市場區隔,「客人多到應接不暇。
」
近三年陶博館來客量從九十萬餘增加到一百廿三萬餘,然而老街遊客數卻從六十九萬餘掉
到六十四萬餘;換算下來,老街遊客平均一天一千七百多人,鶯歌區陶瓷藝術發展協會統
計,會買陶瓷藝品的只有兩成。
「我們快活不下去了!」當地人及老陶家嘆道,外來商家大量進駐,店面租金攀升,在地
的陶藝個人工作室與商家一間間退出,他們說,「鶯歌老街特色不見了,老街變夜市。」
嘉隆精品是老街「元老級」商店,日據時期經營陶窯工廠,近卅年改專賣青花瓷,傳承三
代的事業在去年畫下句點。老闆許輝鴻說,再多不捨,關門是必然的,外來廉價品充斥老
街,「怎麼拚?」
開店卅餘年的秀昌商店,專賣陶瓷、茶壺,家中第二代老闆吳云舒說,「不隨波逐流的人
,不是倒店就是轉行,老街的老闆起碼換了幾百位。」
黃姓女大學生說,她與男友到陶瓷老街幾次,每次都是逛街、散步,最後吃點小吃就離開
;店裡的產品看起來都差不多,「太貴的我買不起,一般生活陶外面都有賣。」
依附鶯歌陶瓷名聲而蓋的陶博館,如今反客為主,成為鶯歌觀光的「門面」。館長陳春蘭
說:「我們也發現這個問題,也提供平台讓陶藝家展出,延續陶瓷產業命脈;但老街要再
起,得靠商家團結與智慧。」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5408.shtml#104
鶯歌老街/陶瓷轉型文創 殺出血路
【聯合報╱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
2014.04.21 02:59 am
「吃一支豬血糕就回家」成為鶯歌陶瓷老街最嚴重的問題,藝術產業觀察者周銘志認為,
老街的陶瓷特色變質,只剩下商業,在地藝術家被節節攀高的店租逼退,藝術聚落被打散
,失去吸引人群的效應。
周銘志說,通常老街觀光人次會比地方博物館、美術館還高,鶯歌卻相反,「很值得探討
」;他認為陶瓷老街缺乏國際化的視野,有的商品連台灣人都不想買。
長期在當地經營陶瓷的許元國認為,鶯歌老街現況是「沒人管」,店內充斥著外來商品,
與當初整建陶瓷老街的目的大相逕庭。吳姓業者指出,許多後起店家只懂削價競爭,讓市
場行情陷入惡性循環。
資深陶藝夫妻李存仁與汪弘玉因觀光人數減少,店面好幾年入不敷出,「差點轉行去賣牛
肉麵。」
李存仁說,思考後他們轉型改做仿古陶瓷文創商品,結合漆器、琉璃等,主打「藝術生活
化、生活藝術化」,從隨意創作到有計畫地生產,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自己的家業自己救!」新銳陶藝家毛潔軒、毛選媛姊妹,八年前為挽救並傳承爸爸的陶
藝事業,成立「Mao's 樂陶陶」工作室專攻生活禮品,以客製化陶瓷品透過網路行銷,在
年輕人市場獲得佳績。
新北市府經發局長葉惠青表示,「陶瓷轉型文創」是必走的路,將成立研發聯盟,將老街
打造為陶瓷文創園區。文化局長林寬裕說,陶博館的角色將轉變,要為鶯歌三百多間個人
工作室、兩百多間老街店面搭起橋梁,開拓國際市場。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5408.shtml#104#ixzz2zXTBlzj4
--
Tags:
鶯歌
All Comments
By Jake
at 2014-04-24T07:38
at 2014-04-24T07:38
By Kama
at 2014-04-24T08:48
at 2014-04-24T08:48
By Ingrid
at 2014-04-24T15:18
at 2014-04-24T15:18
By Genevieve
at 2014-04-24T20:49
at 2014-04-24T20:4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4-04-27T09:32
at 2014-04-27T09:32
By Faithe
at 2014-04-28T16:58
at 2014-04-28T16:58
Related Posts
鶯歌尖山路瑪爾濟斯
By Catherine
at 2014-04-20T22:26
at 2014-04-20T22:26
請問從鶯歌到三峽的公車
By Mason
at 2014-04-19T14:23
at 2014-04-19T14:23
仲介營業員開發土地建商
By Olga
at 2014-04-19T12:33
at 2014-04-19T12:33
「鶯歌壽司婆」遭搶近30萬
By Sarah
at 2014-04-18T12:17
at 2014-04-18T12:17
鶯歌三峽早上有好吃的小籠包嗎?
By Mason
at 2014-04-18T10:27
at 2014-04-18T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