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海中的北方三島-再見花瓶嶼 - 基隆
By Ina
at 2014-07-07T13:45
at 2014-07-07T13:45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Tai-travel 看板 #1JkZFPO3 ]
作者: shonn (想和妳看棒球) 看板: Tai-travel
標題: [遊記] 孤海中的北方三島-再見花瓶嶼
時間: Mon Jul 7 13:44:54 2014
圖文網誌版 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82800719
孤海中的北方三島-再見花瓶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午後的北方大海風平浪靜,快船離開彭佳嶼向南航行,前往北方
三島生態考察之旅的最後一站「花瓶嶼」。(2014年六月)
【旅行Map】
漫長的北方孤海旅途終於進入尾聲,可能因為舟船勞頓與彭佳嶼
「天堂之路大考驗」的緣故,團員們懶散船上各處東倒西歪,疲累地
幾乎不發一語,寂靜航程中只聽見船弦劃破海浪的聲響。離開彭佳嶼
莫約一個半小時,我們終於看見了花瓶嶼的孤單身影浮現海上。
【前進花瓶嶼】
開了一整天的船,懶洋洋的船長彷彿也累了,但依然盡責執行最
後的逆時鐘繞島任務,讓我們能提振精神,好好欣賞這座宛如花瓶的
最後北方孤島「花瓶嶼」。
【花瓶嶼西北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稱花嶼或扛轎嶼的花瓶嶼(Huaping Isle)和棉花嶼、彭佳嶼
合稱北方三島,位於東經121.56度,北緯 25.24度,距離基隆東北方
約32公里處海域,最為接近台灣本島。
【花瓶嶼】
花瓶嶼主要由大、小花瓶和許多礁岩所組成,總面積約僅0.03平
方公里,是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小者。主島長度雖然不超過 180公尺,
寬度則為80公尺,但最高點可達海拔53公尺,可見島嶼地勢非常陡峭
崎嶇,好似鋸齒狀地形讓花瓶嶼也有「尖閣嶼」之稱。
【花瓶嶼北側】
【小花瓶】
「花瓶嶼是個不規則的禿岩,上面沒有長任何植物,也沒有任何
動物可以在那裡生存。這島高出水面有一百七十呎,只提供做為海鳥
長途飛行的中途休息站。」-摘自《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大花瓶】
【欣賞花瓶嶼之美】
馬偕在回憶錄中形容花瓶嶼(Pinnacle)是一處鳥不生蛋的地方
,四面皆為斷崖峭壁且暗藏礁岩,使船隻無法靠近停泊,登島非常困
難。除了讓海鳥休息,險惡地形讓任何動物都無法久居其上,但我們
近距離觀察花瓶嶼時,可發現頂部其實有植物「海芙蓉」蘄艾零星生
長。
【近觀大花瓶】
【花瓶嶼紅土色調】
【花瓶嶼西側可見裂隙】
花瓶嶼為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由於地質富含鐵質的火山碎屑,
因此表面呈現出氧化作用後的紅土外觀。島上奇岩怪石聳立,加上紅
土覆蓋與綠色海芙蓉散布,茫茫大海中花瓶嶼的孤立之美讓人留下深
刻印象。
【花瓶嶼西南側】
【花瓶嶼南側】
【花瓶嶼東南側】
【大花瓶】
小船繞島由西面轉東,背光下讓花瓶嶼逐漸藏入自己的影子裡,
但仍依稀可見到花瓶嶼東側壯觀的嶙峋地貌,可見島嶼中部有海蝕凹
壁所形成的裂隙透出光線。近在咫尺的小花瓶就是海蝕柱,高聳的柱
體因海浪侵蝕而與大花瓶一分為二、獨自矗立海中。
【小花瓶】
【花瓶嶼東側可見海蝕凹壁】
【離開花瓶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ppt.cc/RjGu 【動圖:花瓶嶼繞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見花瓶嶼之後,北方三島生態考察之旅只剩下最後返回基隆的
航程。張開陽傘防曬,伴隨搖浪與海風,我躺在甲板上舒服睡上一陣
好覺。快船平穩行駛海上,日頭逐漸落入西方,陽光也不像稍早那麼
炎熱,大家於是紛紛來到甲板享受乘風破浪的悠閒。由於順浪的緣故
,離開花瓶嶼只約一個多小時,即可望見前方台灣本島的影子,然後
很快地遇見基隆嶼和我們擦身而過。
【甲板上的悠閒】
【遙望台灣本島】
【日落西方基隆嶼】
返回基隆碧砂漁港時,我的心情是踏實的,旅途疲累終於結束,
但也依依不捨。孤海中的北方三島讓我大開眼界,雖然他們的島是孤
海中最孤獨的島,卻也是孤海中最美麗的島。從昔日到現代,從馬偕
到生態考察團,北方三島的孤美依然繼續被人們頌讚。
【碧砂漁港堤防上的垂釣客】
這趟荒涼海上遇見寂寞島嶼之行雖然不算輕鬆,卻已深深烙印在
旅者的記憶裡,成為一段令人畢生難忘的經歷與體驗。北方三島生態
考察之旅「前進棉花嶼」、「登陸彭佳嶼」、「再見花瓶嶼」,至此
圓滿完成。
--
作者: shonn (想和妳看棒球) 看板: Tai-travel
標題: [遊記] 孤海中的北方三島-再見花瓶嶼
時間: Mon Jul 7 13:44:54 2014
圖文網誌版 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82800719
孤海中的北方三島-再見花瓶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午後的北方大海風平浪靜,快船離開彭佳嶼向南航行,前往北方
三島生態考察之旅的最後一站「花瓶嶼」。(2014年六月)
【旅行Map】
漫長的北方孤海旅途終於進入尾聲,可能因為舟船勞頓與彭佳嶼
「天堂之路大考驗」的緣故,團員們懶散船上各處東倒西歪,疲累地
幾乎不發一語,寂靜航程中只聽見船弦劃破海浪的聲響。離開彭佳嶼
莫約一個半小時,我們終於看見了花瓶嶼的孤單身影浮現海上。
【前進花瓶嶼】
開了一整天的船,懶洋洋的船長彷彿也累了,但依然盡責執行最
後的逆時鐘繞島任務,讓我們能提振精神,好好欣賞這座宛如花瓶的
最後北方孤島「花瓶嶼」。
【花瓶嶼西北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稱花嶼或扛轎嶼的花瓶嶼(Huaping Isle)和棉花嶼、彭佳嶼
合稱北方三島,位於東經121.56度,北緯 25.24度,距離基隆東北方
約32公里處海域,最為接近台灣本島。
【花瓶嶼】
花瓶嶼主要由大、小花瓶和許多礁岩所組成,總面積約僅0.03平
方公里,是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小者。主島長度雖然不超過 180公尺,
寬度則為80公尺,但最高點可達海拔53公尺,可見島嶼地勢非常陡峭
崎嶇,好似鋸齒狀地形讓花瓶嶼也有「尖閣嶼」之稱。
【花瓶嶼北側】
【小花瓶】
「花瓶嶼是個不規則的禿岩,上面沒有長任何植物,也沒有任何
動物可以在那裡生存。這島高出水面有一百七十呎,只提供做為海鳥
長途飛行的中途休息站。」-摘自《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大花瓶】
【欣賞花瓶嶼之美】
馬偕在回憶錄中形容花瓶嶼(Pinnacle)是一處鳥不生蛋的地方
,四面皆為斷崖峭壁且暗藏礁岩,使船隻無法靠近停泊,登島非常困
難。除了讓海鳥休息,險惡地形讓任何動物都無法久居其上,但我們
近距離觀察花瓶嶼時,可發現頂部其實有植物「海芙蓉」蘄艾零星生
長。
【近觀大花瓶】
【花瓶嶼紅土色調】
【花瓶嶼西側可見裂隙】
花瓶嶼為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由於地質富含鐵質的火山碎屑,
因此表面呈現出氧化作用後的紅土外觀。島上奇岩怪石聳立,加上紅
土覆蓋與綠色海芙蓉散布,茫茫大海中花瓶嶼的孤立之美讓人留下深
刻印象。
【花瓶嶼西南側】
【花瓶嶼南側】
【花瓶嶼東南側】
【大花瓶】
小船繞島由西面轉東,背光下讓花瓶嶼逐漸藏入自己的影子裡,
但仍依稀可見到花瓶嶼東側壯觀的嶙峋地貌,可見島嶼中部有海蝕凹
壁所形成的裂隙透出光線。近在咫尺的小花瓶就是海蝕柱,高聳的柱
體因海浪侵蝕而與大花瓶一分為二、獨自矗立海中。
【小花瓶】
【花瓶嶼東側可見海蝕凹壁】
【離開花瓶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ppt.cc/RjGu 【動圖:花瓶嶼繞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見花瓶嶼之後,北方三島生態考察之旅只剩下最後返回基隆的
航程。張開陽傘防曬,伴隨搖浪與海風,我躺在甲板上舒服睡上一陣
好覺。快船平穩行駛海上,日頭逐漸落入西方,陽光也不像稍早那麼
炎熱,大家於是紛紛來到甲板享受乘風破浪的悠閒。由於順浪的緣故
,離開花瓶嶼只約一個多小時,即可望見前方台灣本島的影子,然後
很快地遇見基隆嶼和我們擦身而過。
【甲板上的悠閒】
【遙望台灣本島】
【日落西方基隆嶼】
返回基隆碧砂漁港時,我的心情是踏實的,旅途疲累終於結束,
但也依依不捨。孤海中的北方三島讓我大開眼界,雖然他們的島是孤
海中最孤獨的島,卻也是孤海中最美麗的島。從昔日到現代,從馬偕
到生態考察團,北方三島的孤美依然繼續被人們頌讚。
【碧砂漁港堤防上的垂釣客】
這趟荒涼海上遇見寂寞島嶼之行雖然不算輕鬆,卻已深深烙印在
旅者的記憶裡,成為一段令人畢生難忘的經歷與體驗。北方三島生態
考察之旅「前進棉花嶼」、「登陸彭佳嶼」、「再見花瓶嶼」,至此
圓滿完成。
--
Tags:
基隆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何處有賣3M油漆用口罩
By Hardy
at 2014-07-06T22:00
at 2014-07-06T22:00
再急也請在斑馬線等紅綠燈好嗎...
By Todd Johnson
at 2014-07-06T19:31
at 2014-07-06T19:31
等了十五分鐘的紅綠燈
By Olga
at 2014-07-06T16:59
at 2014-07-06T16:59
從基隆火車站到武崙國小的方式??
By Heather
at 2014-07-06T14:27
at 2014-07-06T14:27
修改領帶
By Sarah
at 2014-07-06T13:59
at 2014-07-06T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