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日發生的事件 - 台中
By Zora
at 2009-10-26T15:04
at 2009-10-26T15:04
Table of Contents
乾隆中葉,烏日溪南地區逐漸有來自福建的先民墾荒落籍,特別是喀哩一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所以有較多人選在此地開墾。至於溪心埧,四周環河,遇到雨季容易氾濫成災,落籍拓荒的人就不如喀哩一帶多。
乾隆末年,溪心埧先後由福建平和縣遷來兩戶林姓人家。先來的一戶,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一番地(今重光巷33號),後來遷到溪心埧三六四番地(今重光巷14號),因人丁不旺,僅傳四代,至民國三十二年因無嗣而絕戶。
後到的一戶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九番地(今重光巷8、10號),因子女成群,生治艱困,一家老少只有認真墾荒,以求安定,無心無暇於外事,不敢也不願意惹事生非,因此人丁興旺,至今已傳至第九代。
將兩家的點點滴滴略敘於後:
第一戶林氏何時來台?始祖何人?已經無史可稽。據村內老人的傳告,第一代非常儉樸勤勞,又懂得理財,傳至第二代經濟已相當不錯,又生二子林水盛、林原章。兩人個性不同,林水盛外向好動,所以黑白兩道皆有交往,時常參與街頭械鬥,林原章比較守成踏實,不太喜歡參與一些無謂的活動。
咸豐十一年(1850),一些反抗份子攻破彰化城,知縣被俘,拘禁在溪心埧三六九番地西北角的一處碉堡內,村內長者以庄民之安危為重,勸林原章從速護送知縣回衙門,知縣不知內情,呈報清廷,表揚林氏,結果被封為地方大老爺,署理大肚汎及溪心埧守備等職銜。
林水盛為人殘酷,只要擄獲敵對份子,一定抓回私人刑場百般凌虐致死才肯罷手,對敵人妻眷也照樣欺凌。在當時那無政府狀態及弱肉強食的環境下,庄民對被害者除了寄予同情外,也無法說些什麼。
咸豐廿二年(1861),林家在喀裡、石螺潭一帶的田產全被四塊厝的林日成所霸佔。同治元年(1862),林日成參加戴潮春造反抗清活動,聲勢浩大,清廷緊張,特派林文察回台剿滅,同治三年(1864),林日成被殺,所有田產被抄封,不料,全落入林文察家族掌管,林原章兄弟被霸佔之田產無法討回,林家懷恨在心,導致同治四年(1865)林原章向北京控林案之發生。
這個家庭曾經是地方「大老爺」、溪心埧守備職銜。因家族未能積德行善,見好就收,仍然為所欲為,導致傳至第四代僅剩獨子林×標一人。林×標雖婚但久久無嗣,家境也一落千丈,由富豪而窮困,最後必須租屋而居,於清末去世,其妻也苟延殘喘至民國廿八年死亡,一代梟雄之家自此消失於溪心埧。
P183_1.jpg P183_2.jpg
第二戶林姓墾戶,始祖林兼公,約乾隆五十八、九年間攜眷由福建平和縣南勝鄉歐寮地方渡海來台墾荒,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九番地(今重光巷8、10號),生五子,大房人丁興旺,今已傳至第九代;二房未婚無傳;三房也單傳至第五代始有兄弟四人;第四房一直單傳至第五代無嗣而終;第五房一樣單傳至第六代始有兄弟多人,今傳至第九代。
二百多年來,該戶除第五房光復前全戶遷移東部墾荒無成,光復後再遷回台中市經商,其他各房子孫大多留在原籍地從事農、工、商各種行業。
由於來台較遲,已無多少良地可墾,又是子女成群,為了眾多人口的生活,父子們只有認真墾荒,以維持一家人的生存,所以從來無心也無興趣參與那些無關經濟的活動,因此,百餘年來始終風平浪靜,相安無事,過著無憂無愁的安逸生活。
第一代、第二代的努力奮鬥,創業有成,第三代珍惜父祖輩創業的成果,繼續努力之餘,亦用心於這塊落後地區的公益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房的第四代林亭公,重視地方子弟的教育工作,聯合各庄富豪仕紳,如:番仔園林東先生,石螺潭林港、林海力兩先生,出錢出力,四處奔走,爭取在溪南地區設立一所學校。終於在民國七年初成立喀哩公學校,讓本地區的子弟獲得正統的教育機會。
兩家同是赤手空拳,由大陸來此拓荒,但個性、興趣、作風等截然不同,最後的結果也不同。一家的後代不思祖先創業艱難,不知要體恤惜福,無法守成,最後導致一無所有,租屋而居,傳至第四代還要靠村民的支援結束這家的歷史。另一家作風不同,安分守己,不求虛名,努力拼經濟,讓後代子孫得以安居樂業,對社會雖無重大的貢獻,但也無出現劣跡或不肖子孫。
--
乾隆末年,溪心埧先後由福建平和縣遷來兩戶林姓人家。先來的一戶,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一番地(今重光巷33號),後來遷到溪心埧三六四番地(今重光巷14號),因人丁不旺,僅傳四代,至民國三十二年因無嗣而絕戶。
後到的一戶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九番地(今重光巷8、10號),因子女成群,生治艱困,一家老少只有認真墾荒,以求安定,無心無暇於外事,不敢也不願意惹事生非,因此人丁興旺,至今已傳至第九代。
將兩家的點點滴滴略敘於後:
第一戶林氏何時來台?始祖何人?已經無史可稽。據村內老人的傳告,第一代非常儉樸勤勞,又懂得理財,傳至第二代經濟已相當不錯,又生二子林水盛、林原章。兩人個性不同,林水盛外向好動,所以黑白兩道皆有交往,時常參與街頭械鬥,林原章比較守成踏實,不太喜歡參與一些無謂的活動。
咸豐十一年(1850),一些反抗份子攻破彰化城,知縣被俘,拘禁在溪心埧三六九番地西北角的一處碉堡內,村內長者以庄民之安危為重,勸林原章從速護送知縣回衙門,知縣不知內情,呈報清廷,表揚林氏,結果被封為地方大老爺,署理大肚汎及溪心埧守備等職銜。
林水盛為人殘酷,只要擄獲敵對份子,一定抓回私人刑場百般凌虐致死才肯罷手,對敵人妻眷也照樣欺凌。在當時那無政府狀態及弱肉強食的環境下,庄民對被害者除了寄予同情外,也無法說些什麼。
咸豐廿二年(1861),林家在喀裡、石螺潭一帶的田產全被四塊厝的林日成所霸佔。同治元年(1862),林日成參加戴潮春造反抗清活動,聲勢浩大,清廷緊張,特派林文察回台剿滅,同治三年(1864),林日成被殺,所有田產被抄封,不料,全落入林文察家族掌管,林原章兄弟被霸佔之田產無法討回,林家懷恨在心,導致同治四年(1865)林原章向北京控林案之發生。
這個家庭曾經是地方「大老爺」、溪心埧守備職銜。因家族未能積德行善,見好就收,仍然為所欲為,導致傳至第四代僅剩獨子林×標一人。林×標雖婚但久久無嗣,家境也一落千丈,由富豪而窮困,最後必須租屋而居,於清末去世,其妻也苟延殘喘至民國廿八年死亡,一代梟雄之家自此消失於溪心埧。
P183_1.jpg P183_2.jpg
第二戶林姓墾戶,始祖林兼公,約乾隆五十八、九年間攜眷由福建平和縣南勝鄉歐寮地方渡海來台墾荒,落籍於日治溪心埧三六九番地(今重光巷8、10號),生五子,大房人丁興旺,今已傳至第九代;二房未婚無傳;三房也單傳至第五代始有兄弟四人;第四房一直單傳至第五代無嗣而終;第五房一樣單傳至第六代始有兄弟多人,今傳至第九代。
二百多年來,該戶除第五房光復前全戶遷移東部墾荒無成,光復後再遷回台中市經商,其他各房子孫大多留在原籍地從事農、工、商各種行業。
由於來台較遲,已無多少良地可墾,又是子女成群,為了眾多人口的生活,父子們只有認真墾荒,以維持一家人的生存,所以從來無心也無興趣參與那些無關經濟的活動,因此,百餘年來始終風平浪靜,相安無事,過著無憂無愁的安逸生活。
第一代、第二代的努力奮鬥,創業有成,第三代珍惜父祖輩創業的成果,繼續努力之餘,亦用心於這塊落後地區的公益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房的第四代林亭公,重視地方子弟的教育工作,聯合各庄富豪仕紳,如:番仔園林東先生,石螺潭林港、林海力兩先生,出錢出力,四處奔走,爭取在溪南地區設立一所學校。終於在民國七年初成立喀哩公學校,讓本地區的子弟獲得正統的教育機會。
兩家同是赤手空拳,由大陸來此拓荒,但個性、興趣、作風等截然不同,最後的結果也不同。一家的後代不思祖先創業艱難,不知要體恤惜福,無法守成,最後導致一無所有,租屋而居,傳至第四代還要靠村民的支援結束這家的歷史。另一家作風不同,安分守己,不求虛名,努力拼經濟,讓後代子孫得以安居樂業,對社會雖無重大的貢獻,但也無出現劣跡或不肖子孫。
--
All Comments
By Suhail Hany
at 2009-10-29T18:13
at 2009-10-29T18:13
By Xanthe
at 2009-11-01T21:22
at 2009-11-01T21:22
By Mason
at 2009-11-05T00:31
at 2009-11-05T00:31
By Oscar
at 2009-11-08T03:39
at 2009-11-08T03:39
Related Posts
在地人說在地事 - 和美 銀星研究氣象站
By Hedy
at 2009-10-26T11:39
at 2009-10-26T11:39
深坑的貓狗洗澡
By Tracy
at 2009-10-26T10:17
at 2009-10-26T10:17
20金7銀6銅…中縣「金」強 暫列第1
By Tom
at 2009-10-26T07:24
at 2009-10-26T07:24
東海別墅口等公車的地方有怪北北
By George
at 2009-10-26T00:29
at 2009-10-26T00:29
中縣小7提供單車DIY打氣及簡易維修工具
By Jacky
at 2009-10-25T21:32
at 2009-10-25T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