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 生活
By Faithe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末學剛發表了一篇文章: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請按發問者"Jiunying",按"他的記錄",按"文章",您就可看到這篇文章。
Update:
末學在英文的Yahoo!Answer回答時,對一些不瞭解佛教的人,有如下的說明:
佛教徒尊重世間發生的所有事情,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有緣的。若我們想要改善這世界,會去想辦法改善因緣。對別人如此,對自己也一樣,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而最後因習慣於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做事,而讓自己漸漸的習慣於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
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
就是如實的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而漸漸的改變,整個過程是緩慢的。但卻是能覺知這慢慢的改變,這所有的過程,都是自己可親身體驗的,也就是說修到哪,自己都清清楚楚。
感恩!
Update 2: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
Update 3:
在英文的Yahoo!Answer有關佛教的問題,有許多人回答時都舉葛拉瑪經所說的,不要相信經典,要親身體會的才相信。
許多人都述說佛教徒沒有"崇拜",只有修行,而且藏傳的也如此說,所以有可能藏傳的佛教為適應西方人,所以在西方與東方用不同的方法教。
感恩!
Update 4:
修習四念處,修過受念處之後,修心念處的人應該有一種心得,經由身受心法的路程是值得的,因為對苦的熟悉是從受念處開始學習的,而在心念處找到真正的解答,由於對察覺情緒變敏銳了,所以很容易的覺知讓情緒產生的想或思,而自己在味患離的察覺過程,因為對苦是如何消失的經驗的累積,由調伏而斷而超越,當自己察覺同樣的想或思發生時,自己是還會被影響與否,就會有如何才能真正超越的智慧。
Update 5:
這一切都是可親身經歷的(類似親身實驗),心不隨境轉,若用想的就真能成就,我們就應用想的就好,這樣人人想通了,人人就都不會有煩惱了,但末學親身的經驗告述末學並非如此,不過有可能是末學的資質差,所以讚嘆用想的就成就的善知識,也希望所有人都有如此能力,這社會就是大同世界了。
感恩!
Update 6:
雜阿含幾乎都是在講四念處,能做到"觀"字,就需長期的修習四念處。
感恩!
Update 7:
感恩橙 ( 實習生 1 級 )善知識
"四念處的核心~~~念(正念)~~~。
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上,不間斷的專注所緣,
繫念於當下。"
善知識所言都直指核心。
感恩!
Update 8:
感恩般若波 ( 實習生 5 級 )善知識
"貪婪想要改善這世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本末倒置。"
謝謝指教!
末學還在學習,謝謝提醒,若有貪婪,末學的方法只是觀察,若下回觀察到貪婪少了一些,對末學來說就是進步,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當末學切菜被刀割傷,下回用刀時自然會小心一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只有觀察,儘量不加入自我主觀的純觀察,當然有時會本末倒置,謝謝提醒,一切還在觀察中,貪嗔痴應該是到處顯現,請多指教,希望能慢慢減少,感激不盡。
感恩!
末學剛發表了一篇文章: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請按發問者"Jiunying",按"他的記錄",按"文章",您就可看到這篇文章。
Update:
末學在英文的Yahoo!Answer回答時,對一些不瞭解佛教的人,有如下的說明:
佛教徒尊重世間發生的所有事情,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有緣的。若我們想要改善這世界,會去想辦法改善因緣。對別人如此,對自己也一樣,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而最後因習慣於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做事,而讓自己漸漸的習慣於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
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
就是如實的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而漸漸的改變,整個過程是緩慢的。但卻是能覺知這慢慢的改變,這所有的過程,都是自己可親身體驗的,也就是說修到哪,自己都清清楚楚。
感恩!
Update 2: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
Update 3:
在英文的Yahoo!Answer有關佛教的問題,有許多人回答時都舉葛拉瑪經所說的,不要相信經典,要親身體會的才相信。
許多人都述說佛教徒沒有"崇拜",只有修行,而且藏傳的也如此說,所以有可能藏傳的佛教為適應西方人,所以在西方與東方用不同的方法教。
感恩!
Update 4:
修習四念處,修過受念處之後,修心念處的人應該有一種心得,經由身受心法的路程是值得的,因為對苦的熟悉是從受念處開始學習的,而在心念處找到真正的解答,由於對察覺情緒變敏銳了,所以很容易的覺知讓情緒產生的想或思,而自己在味患離的察覺過程,因為對苦是如何消失的經驗的累積,由調伏而斷而超越,當自己察覺同樣的想或思發生時,自己是還會被影響與否,就會有如何才能真正超越的智慧。
Update 5:
這一切都是可親身經歷的(類似親身實驗),心不隨境轉,若用想的就真能成就,我們就應用想的就好,這樣人人想通了,人人就都不會有煩惱了,但末學親身的經驗告述末學並非如此,不過有可能是末學的資質差,所以讚嘆用想的就成就的善知識,也希望所有人都有如此能力,這社會就是大同世界了。
感恩!
Update 6:
雜阿含幾乎都是在講四念處,能做到"觀"字,就需長期的修習四念處。
感恩!
Update 7:
感恩橙 ( 實習生 1 級 )善知識
"四念處的核心~~~念(正念)~~~。
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上,不間斷的專注所緣,
繫念於當下。"
善知識所言都直指核心。
感恩!
Update 8:
感恩般若波 ( 實習生 5 級 )善知識
"貪婪想要改善這世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本末倒置。"
謝謝指教!
末學還在學習,謝謝提醒,若有貪婪,末學的方法只是觀察,若下回觀察到貪婪少了一些,對末學來說就是進步,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當末學切菜被刀割傷,下回用刀時自然會小心一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只有觀察,儘量不加入自我主觀的純觀察,當然有時會本末倒置,謝謝提醒,一切還在觀察中,貪嗔痴應該是到處顯現,請多指教,希望能慢慢減少,感激不盡。
感恩!
Tags:
生活
All Comments
By Christine
at 2014-08-27T23:30
at 2014-08-27T23:30
【知識分享】禪修時我們該如何覺知這些東西呢?要用覺性好好地覺知它、感覺它。比如,當提起手時,感覺到它,這就是禪相;當念頭生起時,知道並看見它,這就叫禪相(不是指禪修時出現的相,而是指當下覺知的相——真是妙解)。
所以,我們必須看見自己身心內在的法,而 不是去看見外在的佛像或什麼影像,禪修不是這樣的,佛陀老早以前就死了(怎麼見呢)!就算那是對的,那請問哪個才是佛陀呢(現在看到的這個還是以前死去的 那個)?又,什麼才是真正佛陀呢!?佛陀是指清淨、光明、寂靜安祥的心靈質地。清淨是指沒有染污的平常心;光明是指知道和看見心中的感覺與念頭;寂靜安祥是心中沒有貪瞋癡的念頭。貪瞋癡的念頭就是「苦」!因而佛陀只教導「苦」的生起、「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滅。所以所謂禪修與見法,是要看見我們自己的念 頭,而不是看到光、色彩、或鬼神。
帶有覺知與智慧的寂靜安祥。這種因為沒有貪瞋癡,所以他們能知道和看見自己的心,並且能覺知到身、語、意的行為。
總的說來:涅槃是煩惱的止滅,是平常心。一個有這樣平常心的人,當念頭一起來,叭!一聲!立刻就被抓到了。但一個失去平常心的人,可能想了一百或一千件事情,卻都還看不到自己的念頭。
所以,在修習正法時,要覺知心中生起的念頭。只要一有念頭,叭的一聲!就看到它!像貓捉老鼠那樣。祝大家皆能清楚覺知
By Belly
at 2014-08-27T22:35
at 2014-08-27T22:35
以面豐富就是修行 真相記載
By Olive
at 2014-08-28T23:50
at 2014-08-28T23:50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7/yinshun37-00.ht...
根本佛教聖典(6)善妙之論/一人不度化,我終不將其捨棄/反神論,祈禱祭祀無用.佛教最和平理性.三十七道品修法.不淨觀,四念處四禪=七覺支治病==如來尊勝
http://blog.xuite.net/nn575719/twblog12?st=c&p=1&w...
By Zanna
at 2014-08-26T17:40
at 2014-08-26T17:40
你所謂的是好人。 無關“好的人”!
佛法是先作好“好的人”....再作“好人”,其好之好才是“真正好”。
但言“好人”不問“好的人”...其“好”疏漏百出、不“好”!
誠如:想要改善這世界,曝露出....
一、
世界要因你有所改變,儼然整個世界可以掌控在你手中,這自命自身是天皇還是閻王!?
二、世界有可能因你改變,那好....請你將四季如春,所有病毒死光光,這可能嗎?
三、貪婪想要改善這世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本末倒置。
By Jake
at 2014-08-26T12:38
at 2014-08-26T12:38
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上,不間斷的專注所緣,
繫念於當下。
((世尊))說四念處,是為了去除眾生的四種顛倒,若未去除
四種顛倒,就無法如理作意,此時便無法斷除無明獲得解脫
,四念處也可以去除四食,四漏,四取等執著。
念菩提支之修行法(說法),引申如下~~~
(一)觀四念處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經609經<
2014-08-26 05:04:25 補充:
(二)觀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276經<
(三)觀六觸入處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103經<
(四)觀世間集與世間滅>>雜阿含262經<<
(五)觀有身集與有身滅>>雜阿含71經<<
(六)觀食之集與食之滅。>>雜阿含371經<
(七)觀老病死集與老病死滅。
2014-08-26 05:04:55 補充:
(八)觀四聖諦的第一轉,苦諦,集諦與滅諦。>>雜阿含287經<
念菩提支之修行成就有二,如下~~~
一。得明斷無明。>>雜阿含256經<<
二。四不壞淨。>>雜阿含845,846經<<
與版主您分享,感恩您開此好題嘉惠佛子們,謝謝您,
祝福您身體安康,幸福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末學頂禮合十。
By Tom
at 2014-08-25T05:01
at 2014-08-25T05:01
=======
不於三界現身.心.意.即是修四念處。
====
那麼....要如何於三界不現身.心.意。
====
觀身 性相 同於虛空。名 身念處。
觀受 不在內外 不住中間。名 受念處。
觀心 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 心念處。
觀法 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名 法念處。
===========
連法都無。那還有什麼,若還有就繼續修吧。
2014-08-26 23:04:22 補充:
個人認為:
=======
非止行,若止,於空.以何為止。於不在內外.何來止。於名字性離,何見止。於不得.如何得止。
=======
那麼要如何空.如何不在內外.如何見名字行離.如何不得?
By Cara
at 2014-08-29T09:12
at 2014-08-29T09:12
所以給人一種初級的錯覺
然而真正的初級其實是心念處
或者應該說心念處並不須要特地修習
當身與受有所成就時
自然而然只剩下法念處
同時心念處也會給人一種已經進入法念處的錯覺
這也是為何很多修行四念處的人最後對四念處變得興趣缺缺
因為他認為既然已經到了心念處
所以前面的身與受自然而然已經成就了
同時因為對法念處的錯誤觀念就認為已經見法
因而認為四念處不過如此而已
真正的佛陀教法經過千年後反而變成某些人口中的小學程度
原因就在於此
2014-08-25 22:53:15 補充:
個人認為四念處即是
以身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受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心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法為主的生活模式
大部份人不都是活在以心為主的生活模式嗎
同時因為沒有另外三種經驗
所以一個心字人人會寫 但人人不知道如何解說
By Elvira
at 2014-08-27T18:28
at 2014-08-27T18:28
這裡不是一言堂,所以只要合乎知識+的都歡迎。
"朋友的四念處是依哪一部經典而修習?"
末學是學雜阿含的。
感恩!
2014-08-26 21:58:49 補充: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1. 朋友是選止行者、還是純觀行者之路?
雜阿含沒說明止行者或觀行者,由身受心法而修的,該算哪種呢?
2. 四大的觀察,朋友放在哪一階段?
文章有說明,是在身念處。不懂威儀路,文章有說明。
感恩!
2014-08-27 05:34:44 補充: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硬/軟,怎麼觀察? 粗滑又從哪一處特徵看到?"
當您用言詞描述出您的觀察,別人用他的自己的經驗來理解,很可能像魚問烏龜陸地散步的問題,相信自己能體會身受心法的無常非我,然後自然的味患離是解脫煩惱的重點。
按照雜阿含的修行,末學的經驗,是非常輕鬆愉悅的。無所求的修行,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覺知到慢慢地進步,您若學別人教的,末學只能讚嘆,因為末學不懂,任何能讓世界變好的都讚嘆。
學佛是單純的,由覆雜回歸單純,直接就如末學所說的,由單純的覺知身受心法來修行,在名相上修行,末學只能讚嘆,末學還會再上網,此篇暫時結束,讚嘆所有的修行人。
感恩!
By Eartha
at 2014-08-25T16:12
at 2014-08-25T16:12
要研修?
還是只要贊同?
或是要聽不同角度的方法?
註: 朋友的四念處是依哪一部經典而修習?
2014-08-26 13:03:13 補充:
朋友,研修之前,請容問兩個前提:
1. 朋友是選止行者、還是純觀行者之路?
2. 四大的觀察,朋友放在哪一階段?
是放在威儀路? 還是放在出入息念? 或是其他?
2014-08-26 23:56:05 補充:
題主朋友,
1. 沒有先修止禪,而直接修觀,稱為純 (乾) 觀行。
先修止,之後再修觀,稱為止行。
沒有對錯,只有個人選擇而已。
要先知道止行、或純觀,才知道朋友順序、所緣等搭配。
2. 威儀路,就是指行住坐臥四威儀。
....以下是研修之處,沒有對錯;只是對各種修法有興趣而已。海涵....
1. 遍滿全身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十二種特性。
研究 : 從入息、出息開始......
硬粗重、軟滑輕這一組。 硬/軟,怎麼觀察? 粗滑又從哪一處特徵看到?
冷熱,支持、推動、流動,應該沒有問題。
但是,四大之中,最困難的黏結,朋友如何開解?
(這一點,就足以嘉惠眾生了。)
2014-08-26 23:56:21 補充:
2. 自然的有味患...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
研究 : 如果要出現集滅味患離,通常要經過內外、色、非色、生滅、壞滅、過患、最後才到達舍離,關關難過、關關還是得過。
似乎並沒有那麼愜意。
就生滅、壞滅二階段而言,朋友的觀察訣竅在哪裡?
3.大半都是以有尋有伺..,尋找所緣...
研修 : 通常這一段是指入初禪。朋友在此階段是選擇哪一種所緣業處?
是回頭取息相? 還是取四大?
因為這兩個作用不同。
(後面的二禪的敘述,似乎也有些卡卡,也許是文字語義問題。)
以上是第一篇身念處的一些小問題。
(第二篇,尚未)
以求知的角度,與朋友研修。
By Oscar
at 2014-08-29T06:28
at 2014-08-29T06:28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請按發問者"Jiunying",按"他的記錄",按"文章",您就可看到這篇文章。
是的 我已遵照你的指示瀏覽 請樓主記得選我喔~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日常生活時,我們就練習覺知自己目前正在做什麼,洗臉時手會有感覺,臉也會有感覺;吃飯時手會有感覺,嘴也會有感覺;一個人在靜態就可用上篇的方法,動態就觀察可覺知的感覺。與人談話或相處時,為免讓人誤會冷漠或不尊重別人,只要覺知我在談話,我在微笑等,目前正在做的動作即可。 身念處及其他五根都熟悉之後,修習受念處就比較容易。 修習受念處時,我們剛開始以覺知愉悅的感覺,及不愉悅的感覺為主。 只要有任何可覺知的情緒感覺,都可以作為所緣。 由於我們對六根已相當熟悉(如上篇所說),當我們練習久了,就可觀察到六根與此情緒感覺的關聯。 觀察更熟練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得觀察到情緒感覺的的變化,由產生、變強、變弱、消失等,親身體會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我們慢慢的也會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親身體會五蘊的相關性,由於體會了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每當情緒產生時自然地就會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情緒。 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也讓我們漸漸地可修行心念處,由於修到心念處的人,自己就知如何往下走,末學就不敘述了。 能修到心念處的人,日常生活中是最好修行的:上電腦時,以下都可做所緣:手指觸鍵盤(身觸)、眼睛觸螢幕(眼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用手機講電話時,以下都可做所緣:嘴的移動(身觸)、耳聽(耳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日常生活中,幾乎都可練習念住所緣。 自己在靜坐或經行,較少會有不愉悅的感覺,但在與人相處時,就較容易有不愉悅的的發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較能夠覺知我們是如何的眷戀,如何的執著,那時就是學習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的最佳時機,不要怕知道自己有多壞,知道了才有機會慢慢的將這長久的習氣漸漸改正,才有機會慢慢的變好。 能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苦,才能覺知集,才能覺知滅,才能覺知這是滅苦之道,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將苦集滅道味患離的觀察熟練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此的熟練,就有機會升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久了就有機會斷欲貪,甚而超越欲貪。 我們要先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才能體驗三禪所說的: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能在三禪修行的聖者,再往下走,末學預祝您早日成就,過著完全無我,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也就是四禪正定的生活: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修行四念處,就如自己將無貪無嗔無痴生活的種子種入土中,經由身念處,就如給予種子最好的環境,而至受念處及心念處,就如種子發芽生根,當心念處成熟時,就如根枝葉等的拙壯(五根、五力),當您越壯大,就有越多的人能因您而獲益,而去造福更多的人。
By Yedda
at 2014-08-28T11:28
at 2014-08-28T11:28
阿難。
如汝所問。佛涅槃後 依何住者。
阿難。
依四念處 嚴心而住。
觀身 性相 同於虛空。名 身念處。
觀受 不在內外 不住中間。名 受念處。
觀心 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 心念處。
觀法 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名 法念處。
阿難。
一切行者。應當依此 四念處住。
2014-08-25 23:01:31 補充:
葛拉瑪經所說的,不要相信經典,要親身體會的才相信。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若比丘說 : 我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
正使有所說者 不應承受 不足篤信。
應用 契經.律..阿毘曇.戒 四法驗證
如果與 經.律.法 相應者 便受持
不與 經.律.法 相應者 應問戒行
不與戒行相應者 當發遣使去
信人的經驗 ????
很危險
2014-08-26 07:50:43 補充:
佛藏經念佛品第二 四念處
示法別相 空故 說四念處
四念處性
無性 無處 無念 無說 無有貪著。
念性尚無 何況念處 ?
是故如來 說名念處。
舍利弗。
諸法若有 決定體性。如析毛髮 百分一者
是則諸佛 不出於世。亦終不說 諸法性空
舍利弗。
諸法實空 無性一相 所謂無相
如來悉見
如來以是說 有念處。
舍利弗。
念處 名為 無處 無非處
無念 無念業
無想 無分別
無意 無意業
無思 無思業
無法 無法相。皆無合散
是故 賢聖 名為 無分別者
是名 念處。
如來 以是說有 念處
隨順 無所有故。名為 念處
Related Posts
關於爸爸親戚那邊的問題
By Quanna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
看不清前方對向的來車,要吃葉黃素,保養眼睛?
By Tom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
日本東京交通問題
By Odelette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
家裡有人過世有什麼禁忌?
By Joseph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
基隆臉部保養(贈20點)
By Emma
at 2014-08-25T00:00
at 2014-08-25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