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遺址特展 真人遺骸首度曝光 - 八里

By Heather
at 2018-01-26T00:23
at 2018-01-26T00:23
Table of Contents
十三行遺址特展 真人遺骸首度曝光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25日電)十三行遺址命名滿60年,十三行博物館舉辦專題展,回
顧搶救發掘遺址過程,並展出十三行遺址出土的11件國家重要古物,包括一具真人遺骸,
不過,因骨骼破碎,沒有研究遺骸性別。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陳春蘭今天表示,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位於新北市
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的南岸。
考古學家多年跨領域的研究,確定十三行文化存續於距今1800年前到500年前,是北台灣
史前時代的金石並用時代。遺址主人是目前台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1955年秋天,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觀音山上空時,發現飛機羅盤出現磁力
異常反應,他以為發現鐵礦才影響羅盤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勘查,在地
面上到處可見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的遺跡。
陳春蘭說,林朝棨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後經考古學者石璋如帶領台大師生試掘,民
國78年至81年間,因八里汙水廠將興建於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形成搶救遺址熱潮。
學者臧振華、劉益昌奔走呼籲並搶救發掘遺址,引發社會大眾討論經濟開發與文化資產保
存的價值,觸發調整文化資產保存法令制度。
文化部前身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相關部會,確立遺址保留面積,其餘遺址面積被汙
水廠覆蓋。遺址現場發掘出土超過280座的墓葬,顯示當時集居聚落的風貌。
陳春蘭表示,搶救過程發掘出極具代表性的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及
與外族交易品,代表性文物為人面陶罐。出土遺物可瞭解十三行人善用自然環境資源、擁
有多樣化的外來物件、具備精湛的製陶工藝、產製大量的煉鐵遺物。
博物館秘書錢曉珊表示,具時代意義的時刻推出「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完整呈
現遺址命名以來,60年的發展歷程。邀民眾一起穿越時光隧道,重返過往聆聽十三行的故
事。
特展26日開幕,四大展區包括50年代十三行遺址的發現、80年代社會動員參與遺址搶救,
重現遺址考古搶救發掘,並公開台灣考古第一座出土墓葬與其隨葬品。
錢曉珊說,特展還有許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包括一具骨骼破碎的遺骸。博物館已經貼出提
醒告示,希望觀眾回顧十三行遺址保存的歷史記憶,遺址蘊涵的人文精神與遺址保存的故
事。
博物館希望藉由特展,瞭解文化資產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見證60年來,文化資產保存觀念
與技術的演變,開啟台灣考古學與公眾的連結。1070125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801250310-1.aspx
--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25日電)十三行遺址命名滿60年,十三行博物館舉辦專題展,回
顧搶救發掘遺址過程,並展出十三行遺址出土的11件國家重要古物,包括一具真人遺骸,
不過,因骨骼破碎,沒有研究遺骸性別。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陳春蘭今天表示,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位於新北市
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的南岸。
考古學家多年跨領域的研究,確定十三行文化存續於距今1800年前到500年前,是北台灣
史前時代的金石並用時代。遺址主人是目前台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1955年秋天,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觀音山上空時,發現飛機羅盤出現磁力
異常反應,他以為發現鐵礦才影響羅盤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勘查,在地
面上到處可見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的遺跡。
陳春蘭說,林朝棨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後經考古學者石璋如帶領台大師生試掘,民
國78年至81年間,因八里汙水廠將興建於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形成搶救遺址熱潮。
學者臧振華、劉益昌奔走呼籲並搶救發掘遺址,引發社會大眾討論經濟開發與文化資產保
存的價值,觸發調整文化資產保存法令制度。
文化部前身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相關部會,確立遺址保留面積,其餘遺址面積被汙
水廠覆蓋。遺址現場發掘出土超過280座的墓葬,顯示當時集居聚落的風貌。
陳春蘭表示,搶救過程發掘出極具代表性的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及
與外族交易品,代表性文物為人面陶罐。出土遺物可瞭解十三行人善用自然環境資源、擁
有多樣化的外來物件、具備精湛的製陶工藝、產製大量的煉鐵遺物。
博物館秘書錢曉珊表示,具時代意義的時刻推出「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完整呈
現遺址命名以來,60年的發展歷程。邀民眾一起穿越時光隧道,重返過往聆聽十三行的故
事。
特展26日開幕,四大展區包括50年代十三行遺址的發現、80年代社會動員參與遺址搶救,
重現遺址考古搶救發掘,並公開台灣考古第一座出土墓葬與其隨葬品。
錢曉珊說,特展還有許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包括一具骨骼破碎的遺骸。博物館已經貼出提
醒告示,希望觀眾回顧十三行遺址保存的歷史記憶,遺址蘊涵的人文精神與遺址保存的故
事。
博物館希望藉由特展,瞭解文化資產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見證60年來,文化資產保存觀念
與技術的演變,開啟台灣考古學與公眾的連結。1070125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801250310-1.aspx
--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18-01-29T04:03
at 2018-01-29T04:03
Related Posts
八里區龍米路一段行車紀錄器

By Isabella
at 2018-01-25T20:12
at 2018-01-25T20:12
新北最乾淨公廁…十三行連5年獲獎

By Carol
at 2018-01-21T06:20
at 2018-01-21T06:20
五股八里可寄放祖先牌位的寺廟

By Susan
at 2018-01-06T21:14
at 2018-01-06T21:14
關渡大橋通車34年首規劃大修 卻兩度流標

By William
at 2017-12-27T02:00
at 2017-12-27T02:00
迎新年北觀處 辦觀音山跨年晚會

By Emma
at 2017-12-25T14:14
at 2017-12-25T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