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起心動念就是迷,佛經出處為何? - 生活
By Belly
at 2010-12-05T00:00
at 2010-12-0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在電視上看到淨空法師說,執著是迷,想放下也是迷,反正只要起心動念就是迷。沒有執著的念頭,也沒有放下的念頭,才是真放下。我覺得這個觀念讓我有很深的感受,但不曉得法師有沒有提到相關的佛經經文,請各位大德給點線索,感激不盡~
已更新項目:
To 木頭 大德:
感謝您引述這麼多相關經文,不過這些經文看起來好像沒有明顯批評「住空」的成分,是否能再指導一下?
2 個已更新項目:
To 木頭 大德:
我記得淨空法師在電視上說過,如果信了佛教卻過起消極遁世的生活,就是住空,不是真的放下執著。
3 個已更新項目:
最近看電視又看到淨空法師說,物質不是真的,是高維次時空的投射。他說這已被量子力學家所發現。但是我記得很多佛教的資料都說物質是真的,只是由於因緣而暫時存在;說物質是全然虛幻的說法是對佛法的誤解。那麼,到底誰說的對呢?很困惑。
已更新項目:
To 木頭 大德:
感謝您引述這麼多相關經文,不過這些經文看起來好像沒有明顯批評「住空」的成分,是否能再指導一下?
2 個已更新項目:
To 木頭 大德:
我記得淨空法師在電視上說過,如果信了佛教卻過起消極遁世的生活,就是住空,不是真的放下執著。
3 個已更新項目:
最近看電視又看到淨空法師說,物質不是真的,是高維次時空的投射。他說這已被量子力學家所發現。但是我記得很多佛教的資料都說物質是真的,只是由於因緣而暫時存在;說物質是全然虛幻的說法是對佛法的誤解。那麼,到底誰說的對呢?很困惑。
Tags:
生活
All Comments
By Ivy
at 2010-12-08T04:55
at 2010-12-08T04:55
2010-12-07 05:58:22 補充:
趙元大德你好:
你所說的「住空」,末學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意思?
如果以一般的佛學名相來說,「住空」的「住」,就是「執著」的意思。
所以金剛經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不論「住色」或「住空」都是同樣的執著。
末學這樣的回答,是否有回答到你所說的「住空」的意思?
2010-12-07 21:42:00 補充:
趙元大德你好:
你說:信了佛教,卻過起消極遁世的生活。
末學認為,這是學佛的知見不正確的原因,這應該不可以說為「住空」。
當然,「信了佛教,卻過起消極遁世的生活」。這樣的觀念確實不是真正的放下。
一般而說,當一個行者,初悟道的時候,由於往昔的業種習氣還蠻重的。所以會想住山長養聖胎,以便將來弘揚正法,這是不可以稱為消極遁世的。
2010-12-14 05:22:39 補充:
趙元大德你好:
你問說:物質是真的,還是虛幻的?
如果依佛教的觀點來說,我們眼前所接觸到的一切景像,都是虛幻的。
所以經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又佛在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而且,我們所接觸的一切景象都是自己心中的影像,這在現今的醫學界也已經證明了。
也就是說,我們所見的一切影像,都只是在自己的大腦裡顯現而已。
不然的話,我們可以去請問眼科醫生,就可以知道了。
By Frederica
at 2010-12-09T08:35
at 2010-12-09T08:35
而說謁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菩提流支譯,此經在大藏經 續藏 58冊,密教部67第767頁)
2010-12-15 07:20:01 補充:
廣欽考和尚開示錄起心動念就是自己不對 -- 此是因為還有個「我」在。此是細念,一念始起,變相起。 .... 若凡事太充足,則慾望大,貪念則越高。若要下身,當從衣、食、住著手。 ..... 經藏在我們的心中,但這要智慧開才有辦法,智慧不開,看經書是迷迷糊糊;若智慧開,則
諸位同參,大家專心諦聽,善護念之:
我們時常在問什麼是人間生活禪?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依我個人的觀點,什麼是人間生活禪?我覺得黃檗禪師所講的「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這句話講的最貼切。人間生活禪是不離開人世間,也不離開日常生活的,每天不離開一切事,也不被諸境所迷惑,才能稱為自在人。那如何才能不被諸境所迷惑?如何才能做個自在人?這也就是我們學佛參禪的主要目的。
我們常說要學佛修行,什麼叫「學佛」?學佛就是學習開發覺性的法門。佛陀說眾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說:眾生都有覺性。只是我們的覺性到底覺了多少?佛陀又稱為「大圓滿覺」,也就是說:佛陀的覺性已經究竟圓滿。而我們呢?當然就要看自己了!有的人可能是大覺,有的人可能是中覺,有的人可能是小覺,有的人可能還是不知不覺!
「覺」本身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正知;一個是正見。「正知」是一種高度的警覺性,也就是我們對於周遭的一切,乃至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好是壞?是善是惡?自己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知又稱為「止」,或稱為「定」,它是心的一種專注,所以又稱為「專注修」。我們常說修行要依正知而住,修行如果沒有正知,那修道幾乎是沒辦法成就的。
另外,我們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煩惱,大多是來自於對於周遭一切的無知。譬如有些做家長的,因為自己的子女不孝順或不聽話,而非常衝動的叫他去死或叫他永遠都不要回來。結果有時子女真的也一時想不開,而情緒衝動地去自殺或離家出走。事後做父母的才後悔說:我又不是真的要他去死,他怎麼當成真的呢?這種悲劇在人世間可說時常在發生。那為什麼情緒會這麼衝動呢?這就是因為沒有定力,沒有時時保持在高度的警覺性中。因為沒有定力,因此才沒辦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假如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保持在高度的警覺性中,那就能夠以定力來掌控情緒。現在流行EQ(情緒)管理,希望我們能夠透過修禪定,以正知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覺」另外一個含義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觀念。正見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世間正見;另一種是出世間正見。世間正見就是正見有因有果、有業有報、有善有惡、有凡夫有聖人。出世間正見就是般若正見。般若:又稱「空慧」,即如實了知空的智慧,也就是認識世間的真實---緣起性空。緣起是屬於「有」的部份,又稱為「世俗諦」;它的體性是無自性的,就稱為「性空」,屬勝義諦。所謂「緣起性空」在佛教裏有幾種表示方式:
(一)諸行無常:就是緣起性空。諸行就是緣起有;無常就是性空。
(二)諸法無我:也是緣起性空。諸法就是緣起有,無我就是性空。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三)諸相非相:也是緣起性空。諸相就是凡所有相,非相就是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緣起性空。
(四)諸心非心:也是緣起性空。諸心就是一切心,非心就是無住心,一切心都是無住心就是緣起性空。
另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是緣起性空。諸法因緣生就是緣起有,諸法因緣滅就是性空。
我們如果能夠如實了知上面所說的緣起性空,這種觀念就稱為般若,也稱為空性慧,或稱為般若正見。能夠正見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具有般若正見,那還不夠,還要不斷地去作正思維,因為唯有不斷地作緣起性空的正思維,我們才有力量去對治煩惱,才有辦法真正無住。否則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平時講的頭頭是道,但等到境界一來,還是照樣執著放不下,處處住心。
惠能大師:「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禪師們之所以能夠「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就是因為禪師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當下,常覺不住。
提起什麼正念?就是常覺不住這個正念。也就是時時具有高度的警覺性(正知),及空性慧的正見,以正知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空性慧的正見及正思維來斷除無明煩惱。
不住於空,不住於有,不住於一切是非煩惱痛苦中。能夠時時刻刻常覺不住,就能夠終日不離一切事,也不被諸境所迷惑,就能做個自在人。
佛陀在金剛經裏特別教導諸菩薩摩訶薩要如是「生清淨心」,什麼是「生清淨心」?就是「無住生心」。如金剛經所言:「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如何才能無住生心?當然就是要能夠常覺,能夠常覺才能真正無住生心。人間生活禪的修行方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善護清淨心。希望大家都能夠時時善護念,時時刻刻提起正念,提起什麼正念?就是常覺而無住生心這個正念。如此才能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生活才能過的自在灑脫!
By Emma
at 2010-12-05T04:07
at 2010-12-05T04:07
自性內在沒有自證,才會外在不斷攀緣、執著。
外緣太多,就不能啟發菩提覺性。覺是你自己要覺,放下也是你自己要放。
師曰:「萬事不理,唯悟一性;萬緣莫睬,只顧性理。」。
萬事不理:
一、非心性之事不理
二、非能力所及不理
三、非份內之事不理。
唯悟一性:早日開悟見性。
萬緣莫睬:恩、怨、情、仇全部了清,任何凡事均淡然處之。
只顧性理:常觀自在。
金剛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捨」是捨去一切的執著,「得」著內在的佛性自覺。
2010-12-12 12:31:31 補充:
各人的累劫業力不同,如同洞坑深淺不同,你洞有多深就是要填多少,所以有填就有功效。有的人洞淺,一下就填滿了,有的人如大海的海溝又長又深,你說要填多久。
但不要氣餒,一時看不到成效,但是填久了、行深久了,效果就有了,只要把握時機多修持,多做萬法歸一,那怕是一分一秒,都不放棄修行,終有功圓果滿的一天。
By Suhail Hany
at 2010-12-06T05:19
at 2010-12-06T05:19
By Kumar
at 2010-12-06T19:25
at 2010-12-06T19:25
●仔仔●修養心靈の部落格●菩薩發心求精進,希有難得_/\_資料來源:· 為何沒有信願即使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 · 淨空法師談 - 死囚往生極樂世界實例。 · 懺悔與凈土法門 · 西方極樂世界之美景 ·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方法(摘录印祖文钞) ·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凈空法師專輯
http://www.amtb.tw/
華藏凈宗學會
http://www.hwadzan.com/
凈宗學院
http://www.amtb-aus.org/
佛陀教育 網絡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iTV 影視台
http://hitv.amtb.tw/
彌陀教育網
http://www.amtb.sg/default.aspx
2010-12-05 20:52:23 補充:
覺則即佛,迷則魔!
覺則即佛,迷則魔!
By Bennie
at 2010-12-08T16:54
at 2010-12-08T16:54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2010-12-05 18:24:25 補充: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所以法師說連放下的念頭也要放下
By Daniel
at 2010-12-06T01:26
at 2010-12-06T01:26
境界到了自然不、可、思、議。
By Ivy
at 2010-12-08T05:18
at 2010-12-08T05:18
By Hedda
at 2010-12-08T11:02
at 2010-12-08T11:02
那佛陀所說的八正道之中的[正思維]就可以廢除了
正思惟 又作正志、諦念,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漏正思惟、無漏正思惟。正思惟指正確思惟,以引導生如理如實的智慧。特指離開世俗的錯悟分別,離開邪妄迷謬,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索,即指聞、思、修、證的第二階段。出離,是指遠離貪業。無恚,指滅除嗔怒,生起慈心。無害,是指滅除殘忍,生起悲心。
**有些法師不懂的依眾生根器來說法,往往不能利益別人,反而誤導眾生
By Rachel
at 2010-12-07T06:05
at 2010-12-07T06:05
Related Posts
離子夾&離子梳
By Callum
at 2010-12-04T00:00
at 2010-12-04T00:00
懂監獄內部的人進來跟我說~阿扁總統
By Michael
at 2010-12-04T00:00
at 2010-12-04T00:00
如果知道會起酒疹,還跟大家一起出去拼酒
By Ula
at 2010-12-04T00:00
at 2010-12-04T00:00
馬祖當兵手機門號選用
By Callum
at 2010-12-04T00:00
at 2010-12-04T00:00
請問有關精神撫慰金&勞保部分問題
By Emma
at 2010-12-04T00:00
at 2010-12-04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