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頭社盆地,從日潭轉為浮田地景的故事 - 南投
By Eartha
at 2018-09-26T23:37
at 2018-09-26T23:37
Table of Contents
哈囉!我是地方賊,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歡迎大家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EP93HDy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http://t.cn/RmPbrSh
寫了滿多地方的文章,第一次寫南投,這次是為了記錄邵族遷徙的故事來到日月潭
發現頭社這個地方其實觀光資源滿豐富,也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就順道寫了一篇
地方賊的文章比較是從地方文史的角度寫遊記,希望大家可以討論當中的議題
在這篇頭社的文章,最主要是討論觀光休閒農業可能對地方環境生態和文化資產的影響
[地方 #頭社 Tou-Sher] 偷走頭社盆地,從日潭轉為「浮田」的特殊水地景 #魚池鄉
Yuchih / #南投縣 Nantou County
這次到好久沒去的日月潭,其實是要寫邵族的故事。在追尋邵族過去遷移的過程中,發現邵族曾經的聚落,有許多不在日月潭畔,而不怎麼被遊人們知道。但這些地方其實也發展了各自的故事,賊覺得也滿有觀光價值的,尤其是「頭社」,就額外寫了一篇,希望能給對日月潭附近旅遊有興趣的人參考。可惜原本作為邵族四大社之一的「頭社」,目前已經是漢人為主的聚落,在村中也很難找到邵族的意象。賊賊在這篇只會稍微提到頭社邵族的故事,關於邵族的故事應該獨立成一篇會比較好,這篇主要還是講「頭社」這個地方。
頭社盆地位於日月潭南方,由後尖山、頭社山、松柏嶺山等三座山環繞。在南投縣集集鎮,以及日月潭的邵族祖靈聖地Lalu島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邱園」文化的遺址,Lalu島甚至發現了玉器。「大邱園」文化遺址的分布從南投縣名間、水里的濁水溪中游地區,延伸至頭社盆地與日月潭區域。有學者認為此一文化可能是平埔洪雅族的祖先,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邵族的祖先型文化。
先不論到底大邱園文化是否屬於邵族的祖先,頭社地區曾經是邵族聚落是確定的。這地方邵語稱為 Shtafari,會有「頭社」這地名,有學者指出是因這地方是濁水溪流域進入邵族領域的第一社。也因為是第一社,頭社的邵族也是過去水沙連六社中最早和外界接觸的部落。在頭社這裡曾經發現許多與邵族有關的考古證據,這包括2005年所發現的邵族舊社及番仔墓遺址,以及邵族最傳統的坐葬墓塚遺址ㄌ。此外,2012年南投縣政府執行內凹仔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工程時,居民在工地發現也鐵矛、刀器與瓷瓦等疑似邵族先人文物。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考古遺址,一般觀光客比較難親近。不過賊在頭社時有看到「邵族杵音石」指標,地方文史工作者說那是早期邵族居住於此,所留下的杵音石。可惜賊賊沒有找到,希望有人可以跟賊說確切位置在哪。邵族在漢人移墾之後就往南移居至現在的水里鄉大平林區域,而頭社這地方也逐漸成為以漢人為主的聚落。講完了頭社邵族的故事,接下來就讓賊帶你偷走,邵族移居之後的開墾故事吧!
在頭社盆地的東南側,有一間主祀「三山國王」的三聖宮。應該不少人聽到頭社居民祭拜三山國王,就認為頭社聚落是客家聚落吧!其實頭社是以閩南人為主的聚落,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網站上有記載一個說法,頭社一帶原本是邵族四大社之一的領域,至今仍保有「番仔墓」「番仔店」等地名。較早移居此地開墾的漢人,常與頭社部落產生衝突,墾戶便移請三山國王坐鎮。
據說當有邵族出現在附近山頭時,三山國王便會顯靈,率領兵士假裝進行操練,用以嚇退原住民。賊覺得這個說法偏向於漢人,但卻能解釋漢人移墾對頭社部落的影響。
事實上,根據三聖宮廟誌,三山國王為原居於彰化永靖的黃竹官先生,從原鄉福建恭請祖牌在民房奉祀,而後供奉於霖肇宮。隨著黃姓家族遷居於頭社棉仔園地區,三山國王神座也跟著遷移,並建廟奉祀。
賊拜訪三聖宮時,建築正在進行整修,神像們被移至廟對面活動中心臨時暫放。話說,在活動中心內還有座百年碾米機,是由民眾所捐贈。頭社地區在待會將提到的頭社水庫興建完成後,盛產當時頗負盛名的「頭社米」。在稻業極為鼎盛時期,頭社地區更有六座大型碾米機,以加速村中農民們的碾米需求。
頭社地區除了三聖宮之外,還有一座「英文堂」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英文堂其實跟現任總統蔡英文沒什麼關係,它又有另一妙名為「寶蘆宮」。這裡在日治時期曾作為,而有「古厝學仔」或「古學仔」的別稱。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曾有地方耆老擲筊奉請關聖帝君,將日月潭文武廟的前身益化堂」分靈設堂。大正五年(1916年)搬遷到現在的位置,並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建廟,至於為何有英文堂之稱則是謎。
講完了人的部分,接下來要講「水」的故事。有一說認為頭社盆地原是日月潭的日潭(若看地圖,盆地真的是日狀,而日月潭則比較像月)。因為日治時代,日本人築起水社壩和頭社壩,擴大了月潭蓋水庫,也將日潭的水排除規劃為農耕區。從原本的湖泊轉型為農耕地,因水草經年累月的層層堆積,湖泊土壤成為深達六十公尺且含水量極高的「草泥炭土」。
可以看看右邊圖片的土壤下其實是有水的,若在盆地上一跳,可以看到洞內的水會跟著波動,也讓這裡有「曼波田」或「活貧地」之稱。踏在土壤上其實只會覺得這土很鬆軟,不會掉下去,或拉不出腳。也因為這裡與荷蘭羊角村一樣同屬泥炭土,也被人稱做「台版羊角村」。泥炭土含水量豐富,若在土上進行大型建設,反而會有陷落危機,所以這塊地不能蓋房子,賊賊就有看到一棟房子呈半倒狀。
活盆地的地形,讓居民耕種十分困難,像在「內凹」第十鄰一帶,每年大約下陷一公尺左右,再加上地下水源充足,很容易變成蓄水池,村民便會用填土的方式進行耕種。因為特殊的地質,頭社這裡便發展出特殊的「浮田」文化,記得賊上次知道浮田這種耕作方法是在緬甸的萊茵湖,沒想到台灣也有這種耕作方法和地景,真的應該要好好維護。
頭社特殊的自然環境特色,先民用特殊的方式加以耕作,當代則開始發展農村觀光,用自然環境教育和體驗觀光吸引遊人,像元作為灌溉使用的頭社大排水道,近年便發展出「獨木舟」體驗,讓遊人自行在圳道中划船,享受水道兩旁的自然風情。然而,這樣的觀光設施卻造成有破壞水道環境生態的疑慮,也引發當地居民在發展觀光與維護生態間不同意見的爭論。
持破壞水道生態的居民認為,水圳屬區域排水設施,也是保育龜(食蛇龜、柴棺龜等),以及翠鳥和紅冠水雞的重要棲地,遊人在大排中划槳會造成水質混濁,破壞動物們賴以為生的環境。此外,大排兩岸有居民搶救回來,幸運獲得復育的植物「水社柳」。水社柳可是瀕臨絕種的植物,冬天會開金黃色花朵。水社柳具有固岸能力,保護著大排兩岸的土地,是頭社浮田農耕文化中最重要的植物之一。
除了激起對水道生態破壞的討論,賊所進行的獨木舟體驗,也引發了文化資產的危機,爭議焦點就是圖片中的水閘門。這座水閘門是日治時期的遺跡,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為農田灌溉的重要設施。雖然頭社大排的灌溉功能逐漸失去重要性,但這座水閘門當初建設時,有配合頭社盆地的地形,為了避免沉陷,利用特別建築工法,讓水門與地下沼澤能相互連動。
這座水閘門在去年被發現拆除了一半的橋板,以致水門出現傾斜和位移等狀況。地方民眾擔心水門會滑落,或被他人拆除,便將水門、水社柳和浮田文化,聯合提報文資審查。當地民眾認為是獨木舟業者,為讓觀光客能順利航行在大排上,進而拆除一半的橋板以利通行。但業者(也是村長)指出,頭社因盆地地形是易淹水區,他是為了清除大排上的堵塞物,避免汛期來臨再次釀災,才拆除橋板。
雙方各執一詞都頗有理,但賊覺得大排水閘門其實是大排上的地標,具有歷史、建築價值。水道觀光其實與水門保存不衝突,其實滑獨木舟到水門已經滿累了,水門其實可以作為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折返點。可惜縣政府認為水門所有權尚待釐清,仍未審查關於生態的部分,就不是賊的專長,但農村旅遊的生態體驗應該要以「尊重環境」為核心,要規劃一個遊程前應該先對環境先做評估吧!(賊真的很抱歉滑了獨木舟)
在日治時期,有頭社大排的興建,促使頭社盆地可以成為日月潭周遭難得可耕作的土地。然而,雖然有肥沃的土地,卻無可靠的灌溉水源,成為頭社盆地耕作的隱憂。因此,國民黨政府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計劃興建頭社水庫,藉由輸管道的方式將水注入頭社盆地水庫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完工。頭社水庫可是全台灣最小的水庫,集水面積僅55公頃,滿水位的水庫面積也才5.13公頃
興建完工的頭社水庫僅被賦予單一功能,也就是提供頭社盆地稻作用水,更曾造就南投縣著名的頭社米。然而,近年盆地上的農民開始轉作高經濟價值的旱作農業或發展休閒農業,水庫灌溉功能的重要性不若以往,便決定轉型為觀光功能。日月潭風管處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開始興建遊憩設施。而這座一直隱身在日月潭西南隅的神秘小水庫,直到民國九十八年(2009ˊˋ˙ˋ 年)才正式對外開放,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目前水庫由南投農田水利會維護照顧,遊客可以在迷人的環湖生態棧道上,親近與日月潭截然不同的水景。頭社水庫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在4至5月為油桐花季,而賊去的時候是9越,這時則是野薑花恣意盛開的季節,走在木棧道上,兩旁都是簇滿的野薑花葉,中間點綴著香味四溢的白花,好像深入野薑花叢林。環湖生態棧道全長約1600公尺,水利處資料指出環潭一周約需45分鐘,大家可以慢走享受水庫的秘境氣息。
而頭社水庫的水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水源蓄積是來自於日月潭的滲透水,以及流經頭社盆地的大舌滿溪溪水。水庫間還有一座山龍坑吊橋,連結兩旁的環湖步道。走在大橋上,湖光山色極為雅緻,賊覺得是不輸給日月潭的景點。也因為較晚開放,水庫比較少人知道,因而沒有其他觀光水庫吵雜,環境頗為清幽。很適合想要一個安靜環境,走走環湖步道健身的人!
雖然在國民黨政府時期才興建頭社水庫,但之後政府的農業政策鼓勵休耕轉作。根據之前的報導,頭社的農地有80%以上是休耕狀態,剩下未休耕的也轉種植經濟作物,像絲瓜、火龍果等,現在在頭社可以看到到處都是絲瓜園,路面隨處可見在販賣絲瓜等商品,火龍果更是隨處可見,路邊的樹上就可以看到長滿滿的火龍果。
然而,轉作的結果,除了農業型態改變之外,也影響了盆地的地質。原本的水稻田,其實是與水相互助益的,能夠穩定挹注地下水,保持頭社盆地土壤的質量。現在休耕轉為旱作後,頭社因盆地地形易淹水的問題曾整治重點。但過去政府想要快速排水,把日治時代的水門拆除,挖低頭社橋下方流水斷面,並將大排水口拓寬,地下水不斷流走,導致地下水位降低,進而使盆地開始地層下陷。
賊覺得要在一個充滿地下水的農地上想辦法排水,似乎不尊重這裡土壤性質。曾有民眾要求政府解決地層下陷問題,水利專家也認為,站在防洪治水面,應以頭社盆地是「大水庫」的概念規畫,設水閘門控制盆地下的水位在一定的高度,方能保護盆地生態。以此角度,賊更覺得日治時期的大排水閘門更應該保留,因為那代表著那時候對水的尊重和智慧。
除了建水閘門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之外,其實也可以從農作物「再」轉作的方法,從根本面解決用水的問題。在頭社有青年農人返鄉,為了找回頭社在轉作之前的生態環境,決定培育適於頭社盆地豐沛地下水地形的金針花,並成立生態導覽性質的「金針花園區」。賊去的時候,正是金針花盛開的季節,若從尊重在地環境性質,以保育、欣賞生態的角度來發展農村觀光,應該是比較好的方法。
最後,賊其實要感嘆,現在觀光要求效率和打卡人氣,做這種尊重環境生態的旅遊行程其實有點吃力不討好,還是要配一些農村藝術。 在頭社聚落有不少過去的洗衣場,以前婆婆媽媽都會來這裡洗衣兼聊天。日月潭風景管理處便將它們整修得較為雅觀,重現了當時的場景。此外,聚落中也有不少以農村為主題的彩繪,在古樸的民居牆上,大家來頭社時也不忘繞繞看。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軍營管制區濱海風洞 360度美景燕秀潮音
By Noah
at 2018-09-26T14:09
at 2018-09-26T14:09
全台最大醬油甕場 瑞春醬油觀光工廠
By Valerie
at 2018-09-26T13:49
at 2018-09-26T13:49
台客最愛玩台南澎湖 陸客不賞臉
By Wallis
at 2018-09-26T11:37
at 2018-09-26T11:37
請問南投延平國小附近最近的傳統市場在哪兒?
By Cara
at 2018-09-26T10:12
at 2018-09-26T10:12
潮州綠色隧道延長1.2公里 連接林後四林
By Megan
at 2018-09-25T21:18
at 2018-09-25T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