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景美老街與那些老戲院的故事 - 診所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9-07-19T23:01
at 2019-07-19T23:01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Wen-Shan 看板 #1TCTidAZ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Wen-Shan
標題: [遊記] 偷走景美老街與那些老戲院的故事
時間: Fri Jul 19 23:00:49 2019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bit.ly/2JzWIkY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因為最近正在舉辦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選,我也有投文山篇的影片
若有機會希望文山的朋友,可以幫忙投個票:https://bit.ly/30v3SNd
此外,我也順便寫了「景美老街」的長文,滿多人都以為景美只有夜市那邊
其實我覺得景美老街尾端才是精華啊!景文路上其實也不少老屋,大家可以看看
[老街 #景美老街、集應廟、進興宮、佳佳來來戲院] 偷走早就繁榮近兩百年的景美老街故事 #文山區Wenshan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阿阿!終於又有一篇文山區的文章了,闊別好久。其實也是因為報名了「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選,才會生出這篇文章,畢竟要宣傳一下,大家記得投票。我其實滿常去景美的,畢竟賊美編在景美上班,但也是這次為了拍片才走到景美街尾端,靠河濱的地方,覺得那裡很有意思,不過滿少人發現那裡的,所以就寫寫這裡的故事。
走出景美捷運一號出口,就會看到景美意象的彩繪,將景美兩個重要的觀光景點用逗趣的方式畫上。賊覺得這彩繪的顏色調配得滿好,不過景美可不只有夜市和集應廟,要了解景美的歷史,得走到被河堤圍住的景美溪,景美的故事是從那裡開始的。因此,景美老街的旅程,讓我們從景美橋那開始走起,畢竟「景美」這地名與景美橋有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郭錫瑠開通瑠公圳灌溉農田,並在景美溪上架設了一座平底木梘(梘音同簡)。現在的景美街位在木梘的尾端,而稱為「梘尾」;日治時期,梘尾改稱為景尾。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日本人將木梘拆除,蓋了一條鋼筋水泥做的瑠公橋。這座橋為水、車路共構橋,橋面通行人車、下設涵箱做為水路。之前在木柵路一段的文章中,就有稍微提到這個故事,那時是上面那張圖的開道碑。
這塊碑除了記載橋改建成鋼筋水泥的第二代事蹟之外,也紀錄了當時行經景美橋的圳到改走景文街,不過廢圳道影響了當時景尾街區的公共衛生。日本政府下令要改善,景尾官方和民眾就合作捐資,填了舊圳溝、設置排水溝,讓街區環境獲得改善。日治時期的景美橋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拆除改建,不過現在看到的是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第四代斜吊索拱橋。
若從有梘尾這個地名開始,景美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說它是條老街也不為過,可惜老街的歷史被埋沒在觀光夜市的人潮中。雖然木梘橋建造甚早,但第一代還不能讓人行走,景美地區會形成繁盛的市集,是在嘉慶年間,當時最繁忙的港口是溪仔口(萬慶巖清水祖師廟附近)。道光年間,港口因泥沙淤積而沒落,船隻改停梘尾渡船頭,也使景美成為貨物集散地而繁榮。
在景美街尾端會看到一棟嶄新仿古式的大樓「許興泉」,它以前可是景美街上最豪華的洋樓。許興泉洋樓起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採用鋼筋水泥建造,花了四年興建,是景美富商「許能才」的故居。
許能才早年從事釀酒行業,他利用景美溪水生產的「蝦仔酒」聞名一時,該洋樓也成為他賣酒的地方。後來他也投資煤礦及地產,在當時應該是景美首富。
裡面裝潢華麗且相當現代化,在當時普遍使用公共井水的景美街區,洋樓內還設置自家的抽水馬達。除了主建築外,後面還有庭院造景的後院。過去許興泉洋樓作為景美的地標,坐著萬新鐵路從新店前往台北的乘客,看到洋樓就知道景美快到了。可惜,這座洋樓在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木柵路拓寬時被拆了一半而成廢墟。生又堆滿垃圾,里民們覺得環境很惡劣,就與許家後代協商。直到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許家後代才把半倒樓房拆除,蓋成現在的樣貌,也稍微保留原洋樓二樓前陽臺兩側有一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白色立柱的特色,在左下玻璃窗也有洋樓的舊照片。
雖然現在少了立面華麗的許興泉洋樓,但景美老街上還是滿多老屋可以看的,還有小小的紅磚騎樓拱圈。不過比較少觀光客會走到景美街後側,這裡可是過去景美最熱鬧的地方。對了,在木柵路一段尚未開通前,木柵路曾是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開闢的景美經木柵至深坑的輕便鐵道,在木柵路與景興路口間曾有火車山洞。這條鐵路是運送深山礦坑生產的煤礦之重要運輸道路,而這些礦工在景美下車時,會在老街的「南方食堂」用餐,可惜這棟房子也被拆了
景美街在大正八年(1919年)設立了公有市場,從公有市場豬肉攤往南到景美街尾,當時因為靠近渡口,有熱絡的商業活動,而稱為「頂街」。頂街有不少商店,像染布行、糕餅店、五金行等。雖然現在頂街不如前面夜市那興盛,但也留存了不少值得品嚐的老屋,和百年的老店家。那就讓我們從尾端往夜市方向走,稍微認識這些老店家。
首先會遇到「恆德藥房」,是一間超過百年的老藥房,裡面還保存老式藥房的型態。再往前走,有一間綠色招牌的「景發雜糧行」,店前就擺放了不少商品,這家老顧客可是很多,賊就看到不少阿姨們進進出出。旁邊則是「應善壇」,聽說收驚和改運效果很好。在斜對面則有前面有不少鳥籠的「文山包種茶」茶行,再次證明了景美過去作為轉運站的地位,將木柵的茶從此批發出去。
文山包種茶旁是「德明商行」,這間商行在日治時代是雜貨集散處,販賣著從大稻埕買進的生活必需品,也向木柵、景美農民購買農產品,銷往外地。頂街的繁榮依靠著景美溪的水運,但在鐵、公路建設後,頂街開始衰退,德明商行也成為一間小雜貨店。稍微介紹了頂街的老店家,在恆德藥房對面會看到一間名字特別的空間「木見140共享空間」
這空間一開始是文山社大接了區公所「水文化社造」的案子,後來都更處又委由岸汐職人進行「老舊街區活化-景美老街(頂街)」計畫,並租下景美街140號。在計畫結束後,職人們也退租,但有一些仍關心景美老街區的居民認為景美頂街有自己的獨特水歷史,而這空間也仍能繼續經營,而於去年(2018年)尾成立了木見140。 不過賊賊好像很少看到木見140開門,今年五月倒是有參加他們辦的小市集,覺得還不錯,滿希望這空間能夠再做更多的使用,不然賊賊去利用
前面有提到,河港造就景美頂街的繁盛,但萬新鐵路於大正十年(1921年)設置後,「下街」也逐漸取代頂街繁盛的地位。過去的萬新鐵路景美站在羅斯福路與車前路交叉的位置,而車前路這條僅百餘尺的路名也是因鐵路而來。原本萬新鐵路是以運輸煤礦、茶葉、木材為主,後來因沿線居民增多,再加上碧潭是觀光勝地,也有旅遊和通勤上的功能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因無採煤需求,再加上公路發達,萬新鐵路失去效用而被拆除,不過也成為那時其景美地區很重要的記憶。除了鐵路外,在車前路尾(也就是現在年輕人眼鏡行的現址)有公路局車站,因為這些乘客的湧現,也帶動這一帶的繁榮。剛剛有提到頂街的藥行,下街也有一間百年的恆茂藥行,而在它對面有一間文山診所,可惜都沒有再繼續經營了
下街的範圍大致從景美公有市場到進興宮,「進興宮」可是景美老街上最重要的土地公廟,建於昭和九年(1934年)。賊其實滿常去景美的,可是都忽略掉這間廟,可能平常都走橫巷吧!如果從頂街一路往景美街五巷走,其實就是逛市場那一條,正前方就會碰到進興宮。不過進興宮在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改建,早已看不出老廟的樣子。
除了進興宮之外,景美最有名的廟應該是那一出捷運站就會看到廟埕舞台的「景美集應廟」了。文山地區其實有三座集應廟,包括景美、萬隆以及木柵,唯一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就是景美集應廟,三間皆供奉保儀大夫及保儀尊王,俗稱「尪公」。尪公的信仰始於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一帶的三姓(高、張、林)遷往福建安溪開墾,在他們共同的故鄉大坪蓋了集應廟奉祀尪公。
乾隆初期,高、張、林三姓後裔從安西遷台開墾,因為在原鄉多種植茶葉,來台後也選擇地理氣候較適合植茶的地區居住。
後來三姓分立,在各自聚落建了集應廟。高姓於咸豐十年(1860年)在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後來於同治六年(1867年)遷建至現在的位置,後來又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重修。景美集應廟會被列為文化資產,也是因該廟與景美地區的信仰中心,也乘載安溪人開墾的歷史。
文山區現在還有間二輪戲院也是滿值得慶幸的事,這也代表附近有足夠的人口數和人潮能夠撐起一間二輪戲院,閒暇時間可以去那坐一整天,看看電影,比在家裡用DVD看還便宜。在日治時期,文山區便有三間座(當時戲院之稱),分別是當時還稱為景尾的景尾座、以及在木柵地區的一樂座和木柵座。景尾座位置大概在景後街現在燦坤那邊,之後在50年代中期,改為「景美戲院」。
當時景美戲院是一棟有增建閣樓的雙層建築,就像一般鄉鎮戲院一樣,它也有二樓的閣樓座位。觀眾是坐在板凳上看戲,現在聽起來可能不怎麼舒服。最早是上演傳統歌仔戲及布袋戲,麥寮出名的拱樂社還有在此演出,引來極大的迴響。60年代則改播放電影,通常是播閩南片,還有台北城內播完的二輪片。後來,原名仙都戲院的僑興戲院開幕,景美戲院淪為放三級片的電影院,不過兩間好像同一個老闆,最景美戲院最後於1990年初期結束營業。
像賊一樣近年才到台北讀書的朋友,應該不知道「僑興戲院」。位置是現在景文街富邦銀行的巷子內,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時為「仙都戲院」,位置很好,正前方是公路局景美站牌,後方則有萬新鐵路景美站。後來引進外資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改稱「僑聲戲院」,播放首輪店電影,是大文山區最潮的電影院,不少台大、政大、世新的學生會來此觀影。
僑興戲院主要播放國片、港片及外語片,附近景美國小畢業典禮還會在僑興戲院舉行。為了生存僑興戲院早在八零年代就改成播放二輪片,直到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戲院歇業。原戲院土地配合都市更新蓋了「岳泰峰範」大樓,巷子內矗立戲院平房建築的景象早已不復往,33層樓的高樓也改變了景美的天際線。
對了,木柵路上還有賊曾經寫過的「光明戲院」,有興趣可以看賊賊寫過的文章。過去可是光明、僑興、佳佳三間二輪戲院在互拚,光明戲院是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開幕,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才宣告內部整修而關門。只有來來佳佳戲院從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撐到現在,不過也是從首輪電影院,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改為二輪電影院。
當初佳佳戲院會選擇在這棟大樓,其實是因為來欣百貨廣場是當時文山區最高的大樓,現在景美的社區百貨「瀚興」才出現。現在應該很少人會走進去來欣逛街吧!?會進到大樓內的人,感覺都是要搭電梯去看電影的,不過百貨一樓還是有一些小店家。不過佳佳戲院的位置比起光明好太多了,就在捷運站一出來的位置,不過光明配上市場的結構比較吸引我啦!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Wen-Shan
標題: [遊記] 偷走景美老街與那些老戲院的故事
時間: Fri Jul 19 23:00:49 2019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bit.ly/2JzWIkY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因為最近正在舉辦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選,我也有投文山篇的影片
若有機會希望文山的朋友,可以幫忙投個票:https://bit.ly/30v3SNd
此外,我也順便寫了「景美老街」的長文,滿多人都以為景美只有夜市那邊
其實我覺得景美老街尾端才是精華啊!景文路上其實也不少老屋,大家可以看看
[老街 #景美老街、集應廟、進興宮、佳佳來來戲院] 偷走早就繁榮近兩百年的景美老街故事 #文山區Wenshan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阿阿!終於又有一篇文山區的文章了,闊別好久。其實也是因為報名了「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選,才會生出這篇文章,畢竟要宣傳一下,大家記得投票。我其實滿常去景美的,畢竟賊美編在景美上班,但也是這次為了拍片才走到景美街尾端,靠河濱的地方,覺得那裡很有意思,不過滿少人發現那裡的,所以就寫寫這裡的故事。
走出景美捷運一號出口,就會看到景美意象的彩繪,將景美兩個重要的觀光景點用逗趣的方式畫上。賊覺得這彩繪的顏色調配得滿好,不過景美可不只有夜市和集應廟,要了解景美的歷史,得走到被河堤圍住的景美溪,景美的故事是從那裡開始的。因此,景美老街的旅程,讓我們從景美橋那開始走起,畢竟「景美」這地名與景美橋有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郭錫瑠開通瑠公圳灌溉農田,並在景美溪上架設了一座平底木梘(梘音同簡)。現在的景美街位在木梘的尾端,而稱為「梘尾」;日治時期,梘尾改稱為景尾。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日本人將木梘拆除,蓋了一條鋼筋水泥做的瑠公橋。這座橋為水、車路共構橋,橋面通行人車、下設涵箱做為水路。之前在木柵路一段的文章中,就有稍微提到這個故事,那時是上面那張圖的開道碑。
這塊碑除了記載橋改建成鋼筋水泥的第二代事蹟之外,也紀錄了當時行經景美橋的圳到改走景文街,不過廢圳道影響了當時景尾街區的公共衛生。日本政府下令要改善,景尾官方和民眾就合作捐資,填了舊圳溝、設置排水溝,讓街區環境獲得改善。日治時期的景美橋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拆除改建,不過現在看到的是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第四代斜吊索拱橋。
若從有梘尾這個地名開始,景美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說它是條老街也不為過,可惜老街的歷史被埋沒在觀光夜市的人潮中。雖然木梘橋建造甚早,但第一代還不能讓人行走,景美地區會形成繁盛的市集,是在嘉慶年間,當時最繁忙的港口是溪仔口(萬慶巖清水祖師廟附近)。道光年間,港口因泥沙淤積而沒落,船隻改停梘尾渡船頭,也使景美成為貨物集散地而繁榮。
在景美街尾端會看到一棟嶄新仿古式的大樓「許興泉」,它以前可是景美街上最豪華的洋樓。許興泉洋樓起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採用鋼筋水泥建造,花了四年興建,是景美富商「許能才」的故居。
許能才早年從事釀酒行業,他利用景美溪水生產的「蝦仔酒」聞名一時,該洋樓也成為他賣酒的地方。後來他也投資煤礦及地產,在當時應該是景美首富。
裡面裝潢華麗且相當現代化,在當時普遍使用公共井水的景美街區,洋樓內還設置自家的抽水馬達。除了主建築外,後面還有庭院造景的後院。過去許興泉洋樓作為景美的地標,坐著萬新鐵路從新店前往台北的乘客,看到洋樓就知道景美快到了。可惜,這座洋樓在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木柵路拓寬時被拆了一半而成廢墟。生又堆滿垃圾,里民們覺得環境很惡劣,就與許家後代協商。直到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許家後代才把半倒樓房拆除,蓋成現在的樣貌,也稍微保留原洋樓二樓前陽臺兩側有一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白色立柱的特色,在左下玻璃窗也有洋樓的舊照片。
雖然現在少了立面華麗的許興泉洋樓,但景美老街上還是滿多老屋可以看的,還有小小的紅磚騎樓拱圈。不過比較少觀光客會走到景美街後側,這裡可是過去景美最熱鬧的地方。對了,在木柵路一段尚未開通前,木柵路曾是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開闢的景美經木柵至深坑的輕便鐵道,在木柵路與景興路口間曾有火車山洞。這條鐵路是運送深山礦坑生產的煤礦之重要運輸道路,而這些礦工在景美下車時,會在老街的「南方食堂」用餐,可惜這棟房子也被拆了
景美街在大正八年(1919年)設立了公有市場,從公有市場豬肉攤往南到景美街尾,當時因為靠近渡口,有熱絡的商業活動,而稱為「頂街」。頂街有不少商店,像染布行、糕餅店、五金行等。雖然現在頂街不如前面夜市那興盛,但也留存了不少值得品嚐的老屋,和百年的老店家。那就讓我們從尾端往夜市方向走,稍微認識這些老店家。
首先會遇到「恆德藥房」,是一間超過百年的老藥房,裡面還保存老式藥房的型態。再往前走,有一間綠色招牌的「景發雜糧行」,店前就擺放了不少商品,這家老顧客可是很多,賊就看到不少阿姨們進進出出。旁邊則是「應善壇」,聽說收驚和改運效果很好。在斜對面則有前面有不少鳥籠的「文山包種茶」茶行,再次證明了景美過去作為轉運站的地位,將木柵的茶從此批發出去。
文山包種茶旁是「德明商行」,這間商行在日治時代是雜貨集散處,販賣著從大稻埕買進的生活必需品,也向木柵、景美農民購買農產品,銷往外地。頂街的繁榮依靠著景美溪的水運,但在鐵、公路建設後,頂街開始衰退,德明商行也成為一間小雜貨店。稍微介紹了頂街的老店家,在恆德藥房對面會看到一間名字特別的空間「木見140共享空間」
這空間一開始是文山社大接了區公所「水文化社造」的案子,後來都更處又委由岸汐職人進行「老舊街區活化-景美老街(頂街)」計畫,並租下景美街140號。在計畫結束後,職人們也退租,但有一些仍關心景美老街區的居民認為景美頂街有自己的獨特水歷史,而這空間也仍能繼續經營,而於去年(2018年)尾成立了木見140。 不過賊賊好像很少看到木見140開門,今年五月倒是有參加他們辦的小市集,覺得還不錯,滿希望這空間能夠再做更多的使用,不然賊賊去利用
前面有提到,河港造就景美頂街的繁盛,但萬新鐵路於大正十年(1921年)設置後,「下街」也逐漸取代頂街繁盛的地位。過去的萬新鐵路景美站在羅斯福路與車前路交叉的位置,而車前路這條僅百餘尺的路名也是因鐵路而來。原本萬新鐵路是以運輸煤礦、茶葉、木材為主,後來因沿線居民增多,再加上碧潭是觀光勝地,也有旅遊和通勤上的功能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因無採煤需求,再加上公路發達,萬新鐵路失去效用而被拆除,不過也成為那時其景美地區很重要的記憶。除了鐵路外,在車前路尾(也就是現在年輕人眼鏡行的現址)有公路局車站,因為這些乘客的湧現,也帶動這一帶的繁榮。剛剛有提到頂街的藥行,下街也有一間百年的恆茂藥行,而在它對面有一間文山診所,可惜都沒有再繼續經營了
下街的範圍大致從景美公有市場到進興宮,「進興宮」可是景美老街上最重要的土地公廟,建於昭和九年(1934年)。賊其實滿常去景美的,可是都忽略掉這間廟,可能平常都走橫巷吧!如果從頂街一路往景美街五巷走,其實就是逛市場那一條,正前方就會碰到進興宮。不過進興宮在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改建,早已看不出老廟的樣子。
除了進興宮之外,景美最有名的廟應該是那一出捷運站就會看到廟埕舞台的「景美集應廟」了。文山地區其實有三座集應廟,包括景美、萬隆以及木柵,唯一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就是景美集應廟,三間皆供奉保儀大夫及保儀尊王,俗稱「尪公」。尪公的信仰始於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一帶的三姓(高、張、林)遷往福建安溪開墾,在他們共同的故鄉大坪蓋了集應廟奉祀尪公。
乾隆初期,高、張、林三姓後裔從安西遷台開墾,因為在原鄉多種植茶葉,來台後也選擇地理氣候較適合植茶的地區居住。
後來三姓分立,在各自聚落建了集應廟。高姓於咸豐十年(1860年)在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後來於同治六年(1867年)遷建至現在的位置,後來又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重修。景美集應廟會被列為文化資產,也是因該廟與景美地區的信仰中心,也乘載安溪人開墾的歷史。
文山區現在還有間二輪戲院也是滿值得慶幸的事,這也代表附近有足夠的人口數和人潮能夠撐起一間二輪戲院,閒暇時間可以去那坐一整天,看看電影,比在家裡用DVD看還便宜。在日治時期,文山區便有三間座(當時戲院之稱),分別是當時還稱為景尾的景尾座、以及在木柵地區的一樂座和木柵座。景尾座位置大概在景後街現在燦坤那邊,之後在50年代中期,改為「景美戲院」。
當時景美戲院是一棟有增建閣樓的雙層建築,就像一般鄉鎮戲院一樣,它也有二樓的閣樓座位。觀眾是坐在板凳上看戲,現在聽起來可能不怎麼舒服。最早是上演傳統歌仔戲及布袋戲,麥寮出名的拱樂社還有在此演出,引來極大的迴響。60年代則改播放電影,通常是播閩南片,還有台北城內播完的二輪片。後來,原名仙都戲院的僑興戲院開幕,景美戲院淪為放三級片的電影院,不過兩間好像同一個老闆,最景美戲院最後於1990年初期結束營業。
像賊一樣近年才到台北讀書的朋友,應該不知道「僑興戲院」。位置是現在景文街富邦銀行的巷子內,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時為「仙都戲院」,位置很好,正前方是公路局景美站牌,後方則有萬新鐵路景美站。後來引進外資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改稱「僑聲戲院」,播放首輪店電影,是大文山區最潮的電影院,不少台大、政大、世新的學生會來此觀影。
僑興戲院主要播放國片、港片及外語片,附近景美國小畢業典禮還會在僑興戲院舉行。為了生存僑興戲院早在八零年代就改成播放二輪片,直到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戲院歇業。原戲院土地配合都市更新蓋了「岳泰峰範」大樓,巷子內矗立戲院平房建築的景象早已不復往,33層樓的高樓也改變了景美的天際線。
對了,木柵路上還有賊曾經寫過的「光明戲院」,有興趣可以看賊賊寫過的文章。過去可是光明、僑興、佳佳三間二輪戲院在互拚,光明戲院是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開幕,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才宣告內部整修而關門。只有來來佳佳戲院從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撐到現在,不過也是從首輪電影院,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改為二輪電影院。
當初佳佳戲院會選擇在這棟大樓,其實是因為來欣百貨廣場是當時文山區最高的大樓,現在景美的社區百貨「瀚興」才出現。現在應該很少人會走進去來欣逛街吧!?會進到大樓內的人,感覺都是要搭電梯去看電影的,不過百貨一樓還是有一些小店家。不過佳佳戲院的位置比起光明好太多了,就在捷運站一出來的位置,不過光明配上市場的結構比較吸引我啦!
--
All Comments
By Belly
at 2019-07-24T12:18
at 2019-07-24T12:18
By Jacky
at 2019-07-29T01:36
at 2019-07-29T01:36
Related Posts
偷走景美老街與那些老戲院的故事
By Faithe
at 2019-07-19T23:00
at 2019-07-19T23:00
旱溪夜市今天有開嗎?
By Isabella
at 2019-07-19T22:31
at 2019-07-19T22:31
竹北可以拿安眠藥的診所?
By Thomas
at 2019-07-19T22:22
at 2019-07-19T22:22
下大雨啦!
By Linda
at 2019-07-19T22:07
at 2019-07-19T22:07
請問雲林的藥局
By Andy
at 2019-07-19T20:42
at 2019-07-19T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