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日月潭湖畔,陣陣飄來的「紅茶」記憶 - 南投
By Agnes
at 2018-10-14T11:31
at 2018-10-14T11:31
Table of Contents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E7zGgvh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有看賊賊之前文章的應該知道,這次去南投魚池鄉是為了「邵族」而來,不過也順遊了幾個地方。在邵族的文章生成前, 除了之前那一篇介紹「頭社」這地方的文章外,也完成了這篇講日月潭紅茶的故事,也順便帶了魚池市區,讓完整性能更高一點。
既然要講日月潭紅茶,就不得不稍微講一下台灣茶產業的歷史。早在康熙時期,就有兩本書
《諸羅縣志》與《東征集》 提到水沙連地區的台灣原生種茶樹。台灣真正開始產茶,根據連雅堂《臺灣通史》的記載,是嘉慶年間,有福建商人將中國的茶樹引入種植,最早是在瑞芳地區,後來擴展至附近的文山、南港、坪林、深坑等地區。一開始台灣的茶只能銷往中國,畢竟當時製茶技術還不精進。咸豐年間,臺灣開港通商,外商來台設立商行,茶葉逐漸成為重要外銷品,這時期是以烏龍茶為多,再來是包種茶。
至於台灣的紅茶史,最早的書面記載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透過廈門的英國商人介紹,從印度阿薩姆招聘專門技師來台灣,希望引入印度的製茶技術,以改良當時的茶葉,並提倡紅茶的製造。不過這名技師卻無功而返,畢竟那時台灣外銷是以烏龍茶為大宗,紅茶較無商品價值且產量甚少,因而不受茶商重視。
真正開始大量產製紅茶要到日治時期。事實上,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在孟買的領事,便曾去大吉嶺考察,並指出臺灣可以建設成為「另一個大吉嶺」。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本政府在擺接堡成立「製茶試驗所」,也有進行臺灣茶葉是否適合製造紅茶的實驗。三井合名會社率先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 年)在大豹、大寮(今三峽)、水流東(今大溪)及磺窟(今新店)等地3引進紅茶製造技術,創建新式紅茶工廠,ˇ但主要還是提供日本國內需求。
雖然臺灣茶產業是從北部開始,但有些茶種無法適應於北部的氣候,像是阿薩姆紅茶。大正十四年(1925年),平鎮茶葉試驗支所從印度引進「大葉種」的阿薩姆茶種,並選擇在地勢、氣候與印度東北較相近的魚池紅茶試驗支所試種。試種的結果非常成功,昭和元年(1926年)進駐臺灣的「三井合名會社」製茶工場決定開始大量生產紅茶,這也開啟了魚池鄉有名的「日月潭紅茶」的故事。
在日月潭熱鬧的水社地區,有一條小山路(中山路270巷)會通往貓山步道,在那裡可以遠眺日月潭景色,也能夠近觀茶園地景。賊沒有走這條來回需要兩個小時的步道,畢竟賊比較有興趣的是位在步道旁邊的「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貓這個地名其實出自於邵族語「malan」,而這地方也是水沙連六社中,邵族貓社所在之處。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的前身為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總督府公告設立的「中央研究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是當時「大葉種紅茶」的研究中心。改良場內的製茶工廠興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與山腳下的改良場員工宿舍同於民國一百年(2011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除了前面被列為文資那幾棟外,在右圖照片高掛國旗的行政大樓旁,也有一間木造建築,在當年是作為「化學實驗室」。
中山路270巷在快要到茶業改良場前,兩側的坡地都種滿了茶(不過可能季節不對,沒有像上次去坪林看到的滿滿茶樹)。其實,日本政府在魚池引種「大葉種」的阿薩姆茶種前,有發現與印度東北有名的阿薩姆同品種的台灣山茶,並以魚池舊名將茶取名為「五城茶」。當時,日本政府猶豫要用本土的五城茶,還是播種印度引進的阿薩姆,最後由阿薩姆勝出。
昭和三年(1928 年),三井合名會社購入新式製茶機械設備,引入印度製茶技術,改善了紅茶的品質,並以「Formosa Black Tea」熱銷至國外,也促使日本許多茶葉公司來台投資開拓阿薩姆茶園與新式紅茶製造廠。紅茶出口量雖有上升,卻仍不敵包種茶與烏龍茶。在昭和八年(1933年),印度、錫蘭、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有限制彼此茶出口量的協定,再加上日本幣匯兌便宜,臺灣紅茶開始大量輸出,並曾躍升台灣茶葉外銷的首位。
魚池鄉的紅茶一開始是由會社生產,包括鹿蒿茶廠、三庄製茶及中野商店三家製茶工廠率先產茶。在日治後期,官方的力量才正式介入魚池地區。總督府為拓展中南部紅茶事業 ,原計劃在目前茶改場、蓮花池農業試驗所、暨南大學、九族文化村擇定一處興建茶業改良場。但因茶改場要進行培育種植、栽培實驗等工作,也建置具 5 萬公斤生產能力之紅茶製作工場,受限於面積和地勢條件而選定貓山設置魚池茶改所。
再來就先介紹茶改所的設置吧。先跟大家說聲抱歉,因為賊去的時候是國定假日,改良場沒有對外開放,只能從對面山上遠拍被列為文資的製茶工廠。推薦大家去搜尋照片,它的建築滿精彩的,畢竟它全台唯一的「錫蘭式紅茶廠」。製茶工廠為三樓長型建築,一樓為加強磚造,二、三樓為木構造,外牆設有雨淋板。這是臺灣唯一按照紅茶製作流程及所需空間與環境興建的製茶工廠。
因為茶葉製作過程受到環境影響劇烈,特別是溫度控制及通風採光。因此製茶工廠採矩形東西向,東西兩邊窗戶比較少,以避免東西向的陽光直射。因此,窗戶多開在南北側建物之長邊,以導入溫和的光線。 除了立面的開窗設計外,產茶工廠的建築主體中央挑空部分的迴廊,也設有門窗,藉由門窗的開關而能調整室內所需的溫度高低。此外,隔間牆使用活動式可推拉的隔板,可用來微調窗扇,以控管溫度的高低。
除了製茶工廠之外,為了考量員工居住的問題,紅茶試驗支所也設有眷屬宿舍,並分成高階的場長及總務宿舍;中階的技師宿舍,以及低階的雇員及技工宿舍。很可惜的是,技工宿舍早已摧毀, 其他包含場 長宿舍及眷屬宿舍皆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 年)修復完成,並配與員工居住使用, 而製茶工廠目前迄今已達七十三年餘歲月,仍在持續生產及試驗製茶之運作,目 前也已在進行修復之工作。
對了,在往茶改所路上的左邊會看到一座碑,是紀念日月潭紅茶之父「新井耕吉郎」,就是它開啟了日月潭紅茶的故事。新井先生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來到臺灣,原服務於平鎮茶葉試驗支所。昭和十三年(1936年)他帶著全家人到日月潭協助成立
魚池紅茶試驗支所。除了引進阿薩姆品種外,新井也採集臺灣野生山茶進行品種選育。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為表彰他對魚池地區紅茶的貢獻而建碑紀念。
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在戰後,歸國民黨政府所有,經過幾次改名,現在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過去掌握在日資會社的生產資本,包括廠房、土地與技術,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就直接移轉至國營的「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治時期不同,戰後開始有外地的製茶師傅到魚池成立茶廠,但私有茶園還是不多,茶農幾乎還是選擇與農林公司契作。
農林公司也將戰時毀損的茶廠整修開工,在在台21線上,靠近魚池市區有一間「日月老茶廠」,則是農林公司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所修建。紅茶雖然在五、六零年代又再次重返榮景。但在1970年代,台灣產業結構開始轉型,農業勞動力成本也上漲,台灣茶葉也開始受國外茶葉競爭,在外銷上面臨重大打擊。而在內銷市場,則面對消費市場走向高品質、精緻化的高山茶。
魚池紅茶沒落近二十年後,在921大地震後有了轉機。魚池鄉災後的重建計畫也將紅茶產業復甦含納進去,除了恢復手工茶之外,也開始以高品質的紅茶行銷國內市場。此外,魚池的紅茶產業也被納入了日月潭觀光的論述中,讓觀光客能在遊覽日月潭美景之餘,還可以認識日月潭的紅茶文化,進而推銷日月潭的紅茶,所以在日月潭街上,可以看到許多販賣日月潭紅茶的店家。
除了紅茶的販賣外,老茶廠也開始走向觀光,特別是農林公司,目前已有大溪、銅鑼以及魚池的日月老茶廠。老廠房重新活化,不只能繼續進行生產過程,同時也成為茶葉生產過程的博物館。日月老茶廠沒有像大溪老茶廠有定時導覽,而是需要預約,有興趣的可以問看看,畢竟有專人導覽,還是比我們這些不懂產茶過程的人,對著機器瞎子摸象還要好一點。
看完了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及日月老茶廠兩座文化襲產後,讓我們回到魚池市區走走。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魚池鄉公所開始舉辦「日月潭紅茶文化季」,透過節慶行銷的方式,以達到宣傳日月潭紅茶的效果。除了農林公司、茶改所之外,魚池鄉農會也是推廣日月潭紅茶的重要角色。魚池三寶有阿薩姆紅茶、香菇、蘭花草,在農會旁可以看到描繪三寶的壁畫。
魚池鄉農會在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年)開始興建日月潭紅茶館,整個館舍量體極大,是有六層樓的建築,內部空間運用有觀光工廠、茶餐廳和農產品展售等,可惜目前還沒有營運。對了,要推薦大家去農會買日月潭紅茶冰淇淋,賊覺得滿好吃的!有分兩種口味,一種是阿薩姆紅茶,另一種是台十八義式。
探訪完魚池鄉兩個與茶產業有關的景點後,讓我們回到魚池鄉市區,偷完魚池的故事。在頭社那篇文章有提到,清光緒年間,因為漢人大量湧入水沙連地區,原在日月潭周圍居住的邵族人開始移往他處居住。當時的漢人將貓、新城、司馬鞍、銃櫃、水社等五庄用竹圍圍起,建立一個聚落被稱為「五城堡」,而這也是魚池最一開始的地名。
根據魚池鄉誌,直到日治時期,魚池市區才真正有了雛形,為了連結東邊的木屐社與司馬鞍社,以及北邊的新城社,日本政府刻意將魚池街設置成丁型,在街上也有魚池公學校和魚池庄役場。在魚池鄉公所後方有一階梯,目前是通往魚池鄉網球場,以及供奉文昌帝君的瓊文書院。但敏感的人應該猜的到,這條階梯其實曾是表參道,是通往魚池神社的道路。
對台灣神社有研究的人應該比較知道,日月潭拉魯島上曾經的「玉島神社」,不過在魚池市區其實也曾設有魚池神社。在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政府在全台各地興建神社,當時的魚池庄也是。神社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11月11日完成鎮座,是無格的神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會選在這個位置興建神社的原因,是因為後方有「魚池尖山」(見下圖廟後方那座山)。雖然對觀光客而言,魚池尖山沒有能夠拍到日月潭日出的金龍山有名,但魚池居民對這座山可能比較有情感。畢竟在市區就能夠看到它完美對稱的山峰,日治時期也被稱為「魚池富士山」,而這也可能是日本人選擇在這個地方興建神社的原因。
事實上,這地方在神社之前是地方私塾所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將魚池神社拆除,原有的木造神社建築只能存在於耆老記憶中,其實滿可惜的。現在這裡除了是鄉立網球場外,也有一間「瓊文書院」。瓊文書院也是台灣罕見由鄉公所公費供養寺廟的例子,因為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魚池鄉公所變賣瓊文書院持有的田地,換來補助款挹注興建轄內國中小校舍。為了對廟內供奉的文昌帝君致歉,鄉公所每年都會編列經費。
神社建築被拆除後,還留有石燈籠和狛犬。前者在網球場一角還能找到,而狛犬則於民國六十幾年(1970年代)左右移到市區的麒麟宮代化堂(下圖可見)。其實台灣各地滿多神社結局都是這樣,可能石燈籠,可能狛犬被移到附近的寺廟做裝飾。魚池麒麟宮代化堂早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就興建,由魚池庄當地人士號召地方善士,前往日月潭附近的益化堂」呈疏請旨開設分火並設堂。
大正十四年(1925年)搬遷到現在的位置,後來也經歷過幾次修建,才有現在的樣貌。魚池麒麟宮也已成為魚池鄉民的宗教信仰中心,主祀神明為文衡聖帝、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在宮外,有一座像龍的樹根,據說是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有人發現這外型像龍的樹根,迎回麒麟宮。但那樹根卻有身無頭,後來有信徒夢見龍頭在合歡山,信眾就跑去挖掘,結果還真的發現,就將龍頭迎回廟內與龍身結合。(滿神奇的故事!)
--
All Comments
By Steve
at 2018-10-16T16:09
at 2018-10-16T16:09
Related Posts
萬隆 福利素食徵工讀生
By Joe
at 2018-10-14T11:12
at 2018-10-14T11:12
陽明山二子坪步道舒坦 發哥2度來跑山
By Margaret
at 2018-10-14T10:45
at 2018-10-14T10:45
Choco Choco手工巧克力
By Bethany
at 2018-10-14T10:04
at 2018-10-14T10:04
時尚街拍甜點Zakuzaku棒棒泡芙開幕囉
By James
at 2018-10-14T01:08
at 2018-10-14T01:08
關子嶺 木屋庭院餐廳的消息
By Ida
at 2018-10-14T00:37
at 2018-10-14T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