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快速道路 下月14日通車 - 台北信義區
By Mason
at 2005-04-19T20:59
at 2005-04-19T20:59
Table of Contents
記者周維新/台北報導
台北市信義快速道路(原稱北二高信義支線)預定5月14日通車;全線禁行機車,且單向3車道中,配置一線作大眾運輸專用車道。
由於信義快速道路穿越四獸山系,共有2段隧道,全長約3.2公里,其中隧道段占2.4公里,隧道的行車和消防安全備受駕駛人關切。
市府交通局指出,駕駛人從木柵路5段左轉或右轉上萬芳交流道後,很快就會碰到信義快速道路的隧道入口,且位在最內側,因同方向最外側車道通往高速公路、中間車道直行可接辛亥路台北聯絡道,因此須提前設置預告牌面,讓駕駛人及早駛入正確車道。
北端部分,車輛在通過松仁路口後,信義路往東的車輛都要注意動線規畫,因為在信義快速道路前方有闢設一座車行地下道,專供往松山方向車輛使用,若要接駛信義快速道路的車輛不能進入車行地下道,應依指示牌上匝道。
信義快速道路因隧道段占75%,駕駛人擔心長隧道萬一發生連環車禍,或有油罐車發生爆炸,正在隧道內的車輛安全令人擔憂。
負責施工的市府新工處表示,台灣沒有隧道消防設備國家標準,該處引用高速公路現行標準設計信義快速道路,此外,信義快速道路隧道分別長約1.4公里、1公里,單孔各有3線車道,道路救援沒有問題,必要時人員可從兩端疏散。
隧道內每隔500公尺設有橫向聯通道,橫向聯通道可行駛車輛,若發生重大災害,車輛仍可借由逆向孔道疏散離開。
新工處說,信義快速道路隧道已強化安全設計,除一般照明、通風設備外,還加裝無線電漏波電纜、消防栓、逃生指示燈、火警偵測器、風速風向偵測器、緊急電話、閉錄電視、一氧化碳及煙塵偵測器。
新工處強調,信義快速道路禁行油罐車,市府會在通車前舉行隧道內消防及救災演練。
興建工程自87年11月開工,目前土建工程已近尾聲,機電工程施作中。市府預定下月1日先在信義快速道路舉行路跑,3日及10日舉辦隧道消防與車禍處理演練及交通履勘,若一切沒有問題,預定下月14日周六通車;總施工費約32億元。
--
台北市信義快速道路(原稱北二高信義支線)預定5月14日通車;全線禁行機車,且單向3車道中,配置一線作大眾運輸專用車道。
由於信義快速道路穿越四獸山系,共有2段隧道,全長約3.2公里,其中隧道段占2.4公里,隧道的行車和消防安全備受駕駛人關切。
市府交通局指出,駕駛人從木柵路5段左轉或右轉上萬芳交流道後,很快就會碰到信義快速道路的隧道入口,且位在最內側,因同方向最外側車道通往高速公路、中間車道直行可接辛亥路台北聯絡道,因此須提前設置預告牌面,讓駕駛人及早駛入正確車道。
北端部分,車輛在通過松仁路口後,信義路往東的車輛都要注意動線規畫,因為在信義快速道路前方有闢設一座車行地下道,專供往松山方向車輛使用,若要接駛信義快速道路的車輛不能進入車行地下道,應依指示牌上匝道。
信義快速道路因隧道段占75%,駕駛人擔心長隧道萬一發生連環車禍,或有油罐車發生爆炸,正在隧道內的車輛安全令人擔憂。
負責施工的市府新工處表示,台灣沒有隧道消防設備國家標準,該處引用高速公路現行標準設計信義快速道路,此外,信義快速道路隧道分別長約1.4公里、1公里,單孔各有3線車道,道路救援沒有問題,必要時人員可從兩端疏散。
隧道內每隔500公尺設有橫向聯通道,橫向聯通道可行駛車輛,若發生重大災害,車輛仍可借由逆向孔道疏散離開。
新工處說,信義快速道路隧道已強化安全設計,除一般照明、通風設備外,還加裝無線電漏波電纜、消防栓、逃生指示燈、火警偵測器、風速風向偵測器、緊急電話、閉錄電視、一氧化碳及煙塵偵測器。
新工處強調,信義快速道路禁行油罐車,市府會在通車前舉行隧道內消防及救災演練。
興建工程自87年11月開工,目前土建工程已近尾聲,機電工程施作中。市府預定下月1日先在信義快速道路舉行路跑,3日及10日舉辦隧道消防與車禍處理演練及交通履勘,若一切沒有問題,預定下月14日周六通車;總施工費約32億元。
--
Tags:
台北信義
All Comments
By Quanna
at 2005-04-20T19:01
at 2005-04-20T19:01
Related Posts
住信義區真好
By Olga
at 2005-04-16T15:36
at 2005-04-16T15:36
厲害的推拿中醫...
By Sarah
at 2005-04-12T17:59
at 2005-04-12T17:59
請問東區哪裡有撞球店阿...
By Daph Bay
at 2005-04-12T15:34
at 2005-04-12T15:34
請問台北all捷運站附近~
By David
at 2005-04-11T22:20
at 2005-04-11T22:20
請問台北all捷運站附近~
By Adele
at 2005-04-11T14:16
at 2005-04-11T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