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樓的歷史建築之美 - 北投
By Isla
at 2006-06-26T18:46
at 2006-06-26T18:46
Table of Contents
山中傳奇
中山樓的歷史建築之美
文︱宋祖慈 攝影︱王能佑
印在百元鈔票背面,天天跟我們見面的中山樓,一直是
個神祕的地方,雖然它目前仍未開放,您已經可以透過團
體預約的方式,參觀這座以發揚中華文化傳統為目標而興
建的優美建築。這座陽明山上的傳奇建築,在 40 年前建
造之初,堅硬的磐石基地沒辦法用挖的,得用炸藥炸,但
是硫磺坑口的高溫,卻沒等埋炸藥的人跑到安全距離就引
燃了炸藥;天空曾經飛舞著破碎的榻榻米,因為連炸藥都
包上乾冰和榻榻米的降溫設計……。一個建築傑作,從一
開始就是硫磺坑口的嚴峻挑戰!
眼望現在幽靜地依偎在群山環抱中的中山樓,很難想像
它硫磺坑口的原始地貌,您不妨到陽明山小油坑看看──
就是那樣黑黑硬硬的大岩石和呼呼冒著高溫磺氣的一窟窟
坑口;而民國 54 年那個年代蓋房子,是連怪手都沒有的
。
這個建築案的案主是國家,由前總統蔣中正和夫人親自
構想與核定,接案的建築師修澤蘭女士是臺灣建築史上的
重要人物,她當時才 40 歲。建造中山樓有幾項動機和要
求,一是時值國父百歲,要以一座建築來紀念,二是要有
一座能代表中國傳統建築之美、並且適宜接待國賓及舉行
重要集會的場所,當時政府要接待美軍顧問團這種動輒
800 人的陣仗,一直侷限於沒有適合的場地。從建築結構
到室內設計,甚至是家具擺設,修澤蘭必須費心擘畫細裁
,結合傳統與現代、並且把古典語彙和祝壽的種種吉喻鋪
排其中。
這樣的任務要求還在情理之中,但是為何偏偏選在硫磺
坑上呢?「官方說法」是,陽明山此址為臺灣山脈之始,
山勢雄偉峻拔,益增對國父中山先生的崇仰,但我寧可相
信比較八卦的版本──當時不只一家的風水高人指著這裡
叫好。
中山樓背倚七星山,兩邊環抱的山勢形成左青龍右白虎
之勢,縱軸線前指紗帽山正是山口,再加上兩側磺溪宛如
玉帶圍腰、又有龍吐珠的說法。這極佳的風水當年在風水
師口中能扶保國勢幾年如今不得而知,但是可想而知再不
利於建樓的先天劣勢也得勉力克服,畢竟沒有人敢跟案主
提議換個地方蓋。
13個月的奇蹟
話說炸藥開挖法炸了 2 個月只炸掉 1 公尺左右,而且
基地不完全是岩石地層,前半部是軟泥土質,於是修澤蘭
變更設計提高基礎,將前面三層樓跨度小而高度正常的部
分放在前段基地,並將柱子依實際需要加長加大,使每根
柱子都深入到硫磺土層以下而長短不一,最長的柱子在地
面下深達 12 公尺。後棟則依山而起、依勢而建,並在前
後棟地基載重力不同的分界間加一道伸縮縫,從地樑開始
就將鋼筋切斷、使前後獨立分開,確保日後若位移下陷也
不會產生裂口。當年克服萬難的施工考慮了最壞的狀況,
務求使中山樓能通過時間考驗,在 40 年之後,證明了艱
辛與勇氣的代價,導覽人員詳細解說這道伸縮縫的由來,
在這完全看不出異樣的地方,更能感受建築師的思考曾是
多麼複雜而堅毅。連怪手都沒有的人工,創造出許多獨特
之處。一般的鋼筋混凝土柱,在中山樓為了防止硫磺腐蝕
,都澆上熱柏油再包上特製的柏油鋁箔油毛氈,層層防護
。佔地面積 13,583 平方公尺、高 34 公尺的雄偉建築,
就這樣由 1,200 位榮工處的榮民弟兄合力完成, 包含內
部彩畫雕飾和家具製作,只花了 13 個月零 4 天!
榮民們分 3 班日夜施工,24 小時連雨天也不停工地無
休趕工,為的是讓中山樓能在國父百秩晉一誕辰前完工,
這其實又是個政治考量了。
中國大陸於 1966 年展開文化大革命,老總統當然不願
默默坐視,一邊展開破壞,一邊就更要展現發揚和復興。
指定中山樓必須能表現中華文化,也有這個意思。中山樓
在民國 55 年 11 月 12 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慶祝國父誕辰
, 同時明定該日為第 1 屆中華文化復興節,次日就開放
給民眾參觀。那個時代的中山樓標舉著文化復興運動的開
始。把時間感拉遠一點,這座紅檐白牆綠琉璃的宮殿式建
築,彷若兩岸較勁棋盤上一粒華麗的棋子。
內部設計福壽滿廳
通過百壽橋,來到中山樓大門,絳紅色木門與綠釉八角
壁飾與白牆形成鮮明對比,銅雀紋飾古典而豪放,從正廳
的國父坐像開始,導覽人員便一一細數中山樓內部設計的
巧思。首先是精緻的會客廳,以紅為主色的大廳同時可坐
80 到 100 位貴賓,家具中西合璧地組合了西式沙發和中
式紅木太師椅。鑲嵌著貝殼的螺鈿家具每一組都有不同的
樣式設計,在整體感中又有不重覆的細節。壽字文、蝙蝠
、梅蘭竹菊等圖案非常細緻,出自榮民家具廠。木頭、貝
殼、大理石等不受硫磺影響的建材在中山樓中被大量使用
,但金屬材質並不多見,連家具也使用榫頭不用釘子,唯
獨真金不怕硫磺,所以您在廳堂中看到的金色裝飾都是由
純金金箔貼成的。
會客廳的窗紗也有故事。 因為中山樓有挑高 3 層樓的
設計,卻沒有這麼大的布幅足夠來作窗紗,參與設計又有
獨特美感的蔣夫人想出用魚網來做的點子,因為顏色太白
,還用紅茶煮過來染色。如今這魚網窗紗還掛在原處。
會客廳中央是總統和夫人接見各國貴賓坐過的椅子,旁
邊翻譯官的小椅子,則有前外交部長錢復和馬市長曾經坐
過。
也別錯過照明和空調這種技術細節。中山樓有各式古色
古香的大小宮燈四百多盞,變化出 48 種式樣,最大的長
寬各 240 公分。 中央系統空調在當時則是先進設備,但
請您抬頭細瞧,每個冷氣出風口都搭配著該廳的天花彩繪
設計、精心鏤空,照顧到這樣的細節,當今的室內設計都
不見得有這樣的仔細。
3 樓的圓廳則是雅緻而悠閒,仿照北京天壇形式的縮小
版綠色圓頂琉璃瓦顯得古趣盎然。廳內設置著棋桌,供賓
客在會議休息時消閒之用,桌椅都呈圓形排列,有另種意
趣。出圓廳的陽台則是欣賞室外景色的絕佳位置,所謂風
水形勢也馬上能看懂了。
從 1 樓到 3 樓的大理石樓梯共是 100 階, 樓梯欄杆
上裝飾的壽桃也是 100 顆, 這是為國父百歲祝壽的意思
。中山樓是含著許多祝福的地方,觸目可見添福添壽的中
國傳統語彙,牆上、桌椅上、宮燈上都看得見。導覽小姐
補充說,有福有壽唯獨略去「祿」,也有點來者都是官,
祿就自備的意思。
國民大會的山中傳奇
中山樓的歷史曾經和國民大會連在一起。但其實國民大
會只是從民國 61 年起向中山樓租借場地開會,並不是中
山樓的主人。開大會的場地,就在中華文化堂。
中華文化堂的特別之處,是廣達 600 坪(相當於 2 個
籃球場)、挑高 9.5 公尺,卻沒有一根柱子, 最早容納
了 1,800 個座位,目前則減少為 1,100 席。
文化堂是整座中山樓硫磺味最濃的地方,因為原來的硫
磺坑口就在約主席台的位置。 目前硫磺的濃度在利用 20
根導管導出及降溫下,是原來的 5% 而已,但也很難讓人
忽略,曾經有長時間站在主席台後方的隨扈們被燻到眼睛
紅腫。
透過電視轉播,穿著制服的文化大學工讀生點數舉手人
數的畫面,我們不僅聞不到硫磺味,也只能讓國民大會在
陽明山中維持著神祕感。曾經是中華民國的正統象徵,負
責選舉正、副總統的國大代表們就在中山樓內背書臺灣的
政治發展,其中曲折,今日仍是記憶猶新的歷史。「山中
傳奇」於 94 年最後一屆國民大會宣布散會後落幕,在中
山樓只留下一個簡單的憲政歷史展示走廊,或許這一段故
事,在不遠的將來會有個聽故事的好地方。
走進中山樓聽屬於這座建築的故事,不僅僅是欣賞建築
, 還有著走進歷史場景之中、揭開神祕之後的興奮。 40
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故事卻已經說不完,風水、福壽或
復興等等概念,眼見著在時間考驗裡有了錯落和轉彎。這
是處可以讓參觀者觸摸、實際坐下來感受或拍照留念的歷
史建築,至於見證了什麼,觀者想必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
。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503015.TXT
--
中山樓的歷史建築之美
文︱宋祖慈 攝影︱王能佑
印在百元鈔票背面,天天跟我們見面的中山樓,一直是
個神祕的地方,雖然它目前仍未開放,您已經可以透過團
體預約的方式,參觀這座以發揚中華文化傳統為目標而興
建的優美建築。這座陽明山上的傳奇建築,在 40 年前建
造之初,堅硬的磐石基地沒辦法用挖的,得用炸藥炸,但
是硫磺坑口的高溫,卻沒等埋炸藥的人跑到安全距離就引
燃了炸藥;天空曾經飛舞著破碎的榻榻米,因為連炸藥都
包上乾冰和榻榻米的降溫設計……。一個建築傑作,從一
開始就是硫磺坑口的嚴峻挑戰!
眼望現在幽靜地依偎在群山環抱中的中山樓,很難想像
它硫磺坑口的原始地貌,您不妨到陽明山小油坑看看──
就是那樣黑黑硬硬的大岩石和呼呼冒著高溫磺氣的一窟窟
坑口;而民國 54 年那個年代蓋房子,是連怪手都沒有的
。
這個建築案的案主是國家,由前總統蔣中正和夫人親自
構想與核定,接案的建築師修澤蘭女士是臺灣建築史上的
重要人物,她當時才 40 歲。建造中山樓有幾項動機和要
求,一是時值國父百歲,要以一座建築來紀念,二是要有
一座能代表中國傳統建築之美、並且適宜接待國賓及舉行
重要集會的場所,當時政府要接待美軍顧問團這種動輒
800 人的陣仗,一直侷限於沒有適合的場地。從建築結構
到室內設計,甚至是家具擺設,修澤蘭必須費心擘畫細裁
,結合傳統與現代、並且把古典語彙和祝壽的種種吉喻鋪
排其中。
這樣的任務要求還在情理之中,但是為何偏偏選在硫磺
坑上呢?「官方說法」是,陽明山此址為臺灣山脈之始,
山勢雄偉峻拔,益增對國父中山先生的崇仰,但我寧可相
信比較八卦的版本──當時不只一家的風水高人指著這裡
叫好。
中山樓背倚七星山,兩邊環抱的山勢形成左青龍右白虎
之勢,縱軸線前指紗帽山正是山口,再加上兩側磺溪宛如
玉帶圍腰、又有龍吐珠的說法。這極佳的風水當年在風水
師口中能扶保國勢幾年如今不得而知,但是可想而知再不
利於建樓的先天劣勢也得勉力克服,畢竟沒有人敢跟案主
提議換個地方蓋。
13個月的奇蹟
話說炸藥開挖法炸了 2 個月只炸掉 1 公尺左右,而且
基地不完全是岩石地層,前半部是軟泥土質,於是修澤蘭
變更設計提高基礎,將前面三層樓跨度小而高度正常的部
分放在前段基地,並將柱子依實際需要加長加大,使每根
柱子都深入到硫磺土層以下而長短不一,最長的柱子在地
面下深達 12 公尺。後棟則依山而起、依勢而建,並在前
後棟地基載重力不同的分界間加一道伸縮縫,從地樑開始
就將鋼筋切斷、使前後獨立分開,確保日後若位移下陷也
不會產生裂口。當年克服萬難的施工考慮了最壞的狀況,
務求使中山樓能通過時間考驗,在 40 年之後,證明了艱
辛與勇氣的代價,導覽人員詳細解說這道伸縮縫的由來,
在這完全看不出異樣的地方,更能感受建築師的思考曾是
多麼複雜而堅毅。連怪手都沒有的人工,創造出許多獨特
之處。一般的鋼筋混凝土柱,在中山樓為了防止硫磺腐蝕
,都澆上熱柏油再包上特製的柏油鋁箔油毛氈,層層防護
。佔地面積 13,583 平方公尺、高 34 公尺的雄偉建築,
就這樣由 1,200 位榮工處的榮民弟兄合力完成, 包含內
部彩畫雕飾和家具製作,只花了 13 個月零 4 天!
榮民們分 3 班日夜施工,24 小時連雨天也不停工地無
休趕工,為的是讓中山樓能在國父百秩晉一誕辰前完工,
這其實又是個政治考量了。
中國大陸於 1966 年展開文化大革命,老總統當然不願
默默坐視,一邊展開破壞,一邊就更要展現發揚和復興。
指定中山樓必須能表現中華文化,也有這個意思。中山樓
在民國 55 年 11 月 12 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慶祝國父誕辰
, 同時明定該日為第 1 屆中華文化復興節,次日就開放
給民眾參觀。那個時代的中山樓標舉著文化復興運動的開
始。把時間感拉遠一點,這座紅檐白牆綠琉璃的宮殿式建
築,彷若兩岸較勁棋盤上一粒華麗的棋子。
內部設計福壽滿廳
通過百壽橋,來到中山樓大門,絳紅色木門與綠釉八角
壁飾與白牆形成鮮明對比,銅雀紋飾古典而豪放,從正廳
的國父坐像開始,導覽人員便一一細數中山樓內部設計的
巧思。首先是精緻的會客廳,以紅為主色的大廳同時可坐
80 到 100 位貴賓,家具中西合璧地組合了西式沙發和中
式紅木太師椅。鑲嵌著貝殼的螺鈿家具每一組都有不同的
樣式設計,在整體感中又有不重覆的細節。壽字文、蝙蝠
、梅蘭竹菊等圖案非常細緻,出自榮民家具廠。木頭、貝
殼、大理石等不受硫磺影響的建材在中山樓中被大量使用
,但金屬材質並不多見,連家具也使用榫頭不用釘子,唯
獨真金不怕硫磺,所以您在廳堂中看到的金色裝飾都是由
純金金箔貼成的。
會客廳的窗紗也有故事。 因為中山樓有挑高 3 層樓的
設計,卻沒有這麼大的布幅足夠來作窗紗,參與設計又有
獨特美感的蔣夫人想出用魚網來做的點子,因為顏色太白
,還用紅茶煮過來染色。如今這魚網窗紗還掛在原處。
會客廳中央是總統和夫人接見各國貴賓坐過的椅子,旁
邊翻譯官的小椅子,則有前外交部長錢復和馬市長曾經坐
過。
也別錯過照明和空調這種技術細節。中山樓有各式古色
古香的大小宮燈四百多盞,變化出 48 種式樣,最大的長
寬各 240 公分。 中央系統空調在當時則是先進設備,但
請您抬頭細瞧,每個冷氣出風口都搭配著該廳的天花彩繪
設計、精心鏤空,照顧到這樣的細節,當今的室內設計都
不見得有這樣的仔細。
3 樓的圓廳則是雅緻而悠閒,仿照北京天壇形式的縮小
版綠色圓頂琉璃瓦顯得古趣盎然。廳內設置著棋桌,供賓
客在會議休息時消閒之用,桌椅都呈圓形排列,有另種意
趣。出圓廳的陽台則是欣賞室外景色的絕佳位置,所謂風
水形勢也馬上能看懂了。
從 1 樓到 3 樓的大理石樓梯共是 100 階, 樓梯欄杆
上裝飾的壽桃也是 100 顆, 這是為國父百歲祝壽的意思
。中山樓是含著許多祝福的地方,觸目可見添福添壽的中
國傳統語彙,牆上、桌椅上、宮燈上都看得見。導覽小姐
補充說,有福有壽唯獨略去「祿」,也有點來者都是官,
祿就自備的意思。
國民大會的山中傳奇
中山樓的歷史曾經和國民大會連在一起。但其實國民大
會只是從民國 61 年起向中山樓租借場地開會,並不是中
山樓的主人。開大會的場地,就在中華文化堂。
中華文化堂的特別之處,是廣達 600 坪(相當於 2 個
籃球場)、挑高 9.5 公尺,卻沒有一根柱子, 最早容納
了 1,800 個座位,目前則減少為 1,100 席。
文化堂是整座中山樓硫磺味最濃的地方,因為原來的硫
磺坑口就在約主席台的位置。 目前硫磺的濃度在利用 20
根導管導出及降溫下,是原來的 5% 而已,但也很難讓人
忽略,曾經有長時間站在主席台後方的隨扈們被燻到眼睛
紅腫。
透過電視轉播,穿著制服的文化大學工讀生點數舉手人
數的畫面,我們不僅聞不到硫磺味,也只能讓國民大會在
陽明山中維持著神祕感。曾經是中華民國的正統象徵,負
責選舉正、副總統的國大代表們就在中山樓內背書臺灣的
政治發展,其中曲折,今日仍是記憶猶新的歷史。「山中
傳奇」於 94 年最後一屆國民大會宣布散會後落幕,在中
山樓只留下一個簡單的憲政歷史展示走廊,或許這一段故
事,在不遠的將來會有個聽故事的好地方。
走進中山樓聽屬於這座建築的故事,不僅僅是欣賞建築
, 還有著走進歷史場景之中、揭開神祕之後的興奮。 40
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故事卻已經說不完,風水、福壽或
復興等等概念,眼見著在時間考驗裡有了錯落和轉彎。這
是處可以讓參觀者觸摸、實際坐下來感受或拍照留念的歷
史建築,至於見證了什麼,觀者想必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
。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503015.TXT
--
Tags:
北投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孕育靈感的山坡 臺北藝術大學
By Annie
at 2006-06-26T18:40
at 2006-06-26T18:40
水龜伯古早味
By Carol
at 2006-06-26T11:31
at 2006-06-26T11:31
北投早場米粉湯
By Harry
at 2006-06-26T06:20
at 2006-06-26T06:20
水龜伯古早味
By William
at 2006-06-25T22:21
at 2006-06-25T22:21
請問怎麼從文化三路騎車到文化大學?
By Rae
at 2006-06-21T00:56
at 2006-06-21T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