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蓋章的368之旅(3) 06/25 花蓮縱谷北中段+膚淺的東線車站 - 公園
By David
at 2006-07-03T23:15
at 2006-07-03T23:15
Table of Contents
2006/06/25 花蓮縱谷北中段+膚淺的東線車站之旅
家中->楓林步道->家中->壽豐->鳳林->萬榮車站->光復車站->
馬太鞍溼地->自強外役監獄(193縣道)->大富->富源->瑞北->瑞穗
->舞鶴->光復糖廠->鳳林車站->回家
拖稿多天,終於可以開始動手寫遊記啦
話說六月二十四日晚間和老爸在鬥牛士牛排討論舊鐵道的故事後,
我那莫名其妙的「車站魂」又熊熊的燃燒起來。
正好二十五日是星期日,照慣例的下鄉遊玩時間,
我便抓起我妹那陽春的爛數位相機,秉著能拍多少算多少的心理,
開始探訪花東線的車站與縱谷風光。
鳥去山空的楓林步道
由於出遊的時間是訂在十點,因此五點半鐘我和老爸就先直殺吉安鄉楓林步道,
進行晨間賞鳥之旅。
早在楓林步道被建設前,這條前產業道路就是老爸喜好的秘密賞鳥點之一。
平常難得一見的花蓮縣鳥--朱鸝,在此是與小卷尾等山鳥成群出現。
大量開花的草本植物更吸引四處飛舞的蝶,
蝶況之佳,相比之下蝴蝶谷都要為之汗顏。
除了欣賞自然生態,還可以眺望整個吉安與花蓮市的風光。
夏日晨間來此可說過癮至極。
許久未來此地賞鳥的我,對這趟旅程可是充滿期待。
但楓林步道背叛了我的期待。
沒有朱鸝、沒有小卷尾,只有紅嘴黑鵯與麻雀數隻,
連花崗國中內出沒的鳥隻都比這裡多。
不知何時,不明原因,這些曾經在此自由翱翔的住客們,將離開當成唯一的選擇。
僅存的住客們也大多躲在山間,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
半打朱鸝大大方方站在電線上讓人拍照的景致呢?
數種畫眉混在一起讓小卷尾模仿鳴聲的逗趣場面呢?
我很努力的讓自己相信這只是運氣不好,隔天再來一定會見到不一樣的光景。
老爸的一句話再次將我打回現實:
「這現象已經持續一年多了。」
每個星期都會來此地進行觀察的他,沉重的說了。
步道沿路處處可見,上次拜訪時並不見其蹤的綠癌--小花蔓澤蘭,
更讓我心為之一沉。
除了用手拔除,沒有任何對付這種植物的方法。
所有台灣原生種植物都將被其扼殺。
或許,鳥兒們是預知了楓林步道悲慘的未來,才離開此處的吧?
但台灣就這麼一點大,牠們能逃到哪去呢?
在我心中的花蓮回憶拼圖,就此又少了一片。
等待我的,是曾接觸過,與未曾接觸過的縱谷鄉土。
草草略過的壽豐
由於在這啥都沒做,也幾乎沒停留,暫時略過,
並將其記錄到「已經過的368鄉鎮市區中」。
不過還是有機會將壽豐境內兩座一模一樣的風車稍微拍一下。
照片中是接近怡園的那座。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2.jpg
壽豐鄉,已記錄
遙遠的鳳林
鳳林鎮是花蓮的客家城,免不了的就會出現一些圍繞客家文化的商店,
如以梅子雞聞名的月廬餐廳,還有客家文物館等等。
但這次拐進狹小的鳳林市區,我和老爸是各懷目的。
老爸是為了找朋友,我是為了「粿」。
結果鳳林的粿名店早在我們抵達的數十分鐘前就將粿給賣完了,
只好跑到市場去買另一家沒那麼好吃的草仔粿。
人在國外太久,只要是台式的食物,都令人回味不已。
老爸和朋友們已經聊了開來,從孩子的課業到花蓮各國中新的人事異動,
想當然爾,最後一定會談到基測結果。
本屆鳳林國中學生們似乎仍維持一定水準。
以花蓮市為中心,花蓮學生的成績可說是往南遞減的,
到了富里一帶,基測能破200分的甚至只有個位數字。
原本就缺乏教育資源的花蓮,
不可能將所有資源平均分配到這麼廣大的一片土地上,
再看看Graduate版,仍有學生認為東華大學太遠而打消前來讀書的念頭。
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日,花蓮對許多人而言仍是個遙不可及的所在吧?
不,其實花蓮對我而言,也是個遙遠的地方。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似乎連我為了求學而待過四年的芝加哥,都比花蓮距離近些呢。
或許當我能再看到鳳林鳳凰谷水源地那一對黃鸝啼叫那天,
我才能再次拉近自己與家鄉的距離。
接著在長橋里記錄了萬榮車站。身在鳳林卻名為萬榮的車站,也是林田山的入口。
這回與林田山失之交臂,下次再來吧。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0.jpg
鳳林鎮,已記錄
現今的光復
光復也是花蓮一個因觀光產業受惠的鄉鎮,街道感覺比鳳林還熱鬧上那麼一些些。
從在東線鐵路上造型較為特異的光復車站為起頭,我拍下第一張東線車站照片。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2.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3.jpg
午餐是在馬太鞍濕地享受的原住民風味餐。
說一句老實話,有的野菜實在不怎麼好吃啊…
如果沙拉不加醬油而是千島醬,或許我會吃得比較高興吧?
曾幾何時,我竟然也習慣了所謂的北美口味?看來我真的離家太久了。
馬太鞍濕地雖有名,但真正的馬太鞍村落,躺在遠離台九線的中央山脈懷中。
遊客不會探訪此地,連我也將它忽略了。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4.jpg
光復鄉間的原野迷宮似乎因季節不對而沒有開放。
它和我在溫哥華菲沙河谷玩過的玉米田迷宮是一樣道理。
遊客在超過一個人身高的植物或農作牆中,尋找出路。
差別就是玉米田迷宮在玩過後就會被砍除,送進市場去,
原野迷宮一直維護著原狀,但它今年真的能再度開放嗎?
同樣的路線玩久了也會膩的…
正午時分的光復,真的很熱。滿天飛舞的蜻蜓也應該會同意。
就在這片酷熱中,我們循著詭異路徑前往193縣道上的美麗建築物--自強外役監獄。
座落在海岸山脈陰影下的自強外役監獄,
監禁著一群輕刑或即將出獄且表現良好的犯人。
他們在此從事各種勞動工作,有時也可看到他們外放出來在烈日下揮汗如雨。
紅白相間的美麗建物,帶著輕鬆悠閒的氣息,或許正和罪犯們的處罰性質呼應。
我不敢在大門前逗留(怕被警衛趕),只好從遠處拍了幾張照片了事。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5.jpg
光復鄉,已記錄
時光滯留的社區--大富+富源+瑞北
在光復鄉境內的鐵路線曾經有兩個「大」站--大富與大興。
大興社區亦曾因一夜之間奪走三十幾條性命的桃芝颱風而成為全國焦點。
處在花蓮地區,除了地震外,還要常常迎接比西部劇烈許多的颱風。
人與自然間或能維持著數百年的平衡,但平衡總有崩潰的一天。
一場龍王颱風,讓屹立多年的忠烈祠山門倒塌了。
隨氣候變暖而越發劇烈的颱風,正漸漸的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
大富車站已成無人看管的招呼站,相信會在此上下車的旅客也不多吧?
將焦距對準棄置在站前的皮沙發,我拍下了這個招呼站的照片。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2.jpg
富源蝴蝶谷相信是個無人不知的旅遊點,但富源村卻鮮少有外人駐足。
富源站入口就藏在狹窄的村落巷道間,一不注意就會超過。
站前廣場全部以磚鋪設頗令人驚喜。
每年的鬥陣擂鼓都在此舉行,石磚廣場倒是相應的好地景。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3.jpg
與我們同行的老爸的朋友,指向富源村中的一間無名小店,
直說老闆煮的菜有多好吃。
帶著吃遍全花蓮的人出門,還真是驚喜不斷,連小村落中也能發現寶玉。
就像我從來不知道在小小的大富村中也能喝到客家擂茶。
至於這些店的食物是否真如推薦者推薦的那般值得,
就不是沒嚐過的我所能置喙的。
接下來的旅途,全車的人都很High。
一會兒痛罵林務局將富源森林遊樂區賣給財團,一會兒又慫恿老爸朋友轉業都嚮導。
就在情緒如雲宵飛車般起起落落時,我們抵達了一個心目中仍視為空白頁之地。
瑞北社區,悄悄的隱藏在花東線鐵路高架與台九線之後。
相信很多人打死也沒聽過這個地方吧?
若不是為了拍攝因鐵路部份區段高架化而廢站的瑞北車站,
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踏入這個,連住在花蓮五十年之久的父親都沒進入過的村落。
下午兩點鐘的瑞北靜到可怕,社區中看不到一個人,
陳舊的房屋讓我有種村子也跟車站一般廢棄了的錯覺。
但提到瑞北車站,這應該是瑞北人可以挺起胸膛感到驕傲之處。
由於社區居民的主動維護,瑞北站得以逃過和許多其它招呼站/廢站般的荒廢命運。
站體沒有受到什麼損傷,地面和月台也尚稱乾淨,連公廁都仍能使用。
雖然佇立在月台兩側的巨大恐龍、長頸鹿模型帶來一些違和感(哪弄來的?)
這瑞北車站仍相當令我滿意。
貪婪的拍攝車站照片的我,竟忘記要替社區留下幾張照片作為記錄了。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4.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1.jpg
光復鄉,再記錄
瑞穗鄉,已記錄
北迴、英魂、茶
瑞穗因觀光事業而繁榮,舞鶴就因茶而繁榮。
在穿越瑞穗市區(順便拍下瑞穗車站照片)後,老爸將車開上舞鶴台地,
去探訪一位他在我出生前就結識的一群朋友--清風茶行負責人一家。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2.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5.jpg
在喝茶前也別忘了要拍拍風景照,正好舞鶴台地上有兩座高聳的地標。
一是科學面的地標,北迴歸線標。一是心靈面的地標,掃叭石柱。
掃叭石柱在考古學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當然石頭生成的年份遠早於此)
屬於卑南文化層,更是一個阿美族人盛傳的靈異與傳說之地。
一高一矮的石柱可能象徵著一男一女,
和以凸凹象徵男女的卑南單石文化有著同等的意義吧?
雖然烈陽當頭,但我靠近石柱之時,竟感到一陣陰冷。
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都代表著特異的磁場地點,
這感覺究竟是錯覺還是真,我無法回答。
北迴歸線標前有幾名遊客已捷足先登。
比起掃叭石柱的冷清,果然位在台九線上的地利仍是決定人氣的最重要因素。
但想當年,花東公路也曾經過石柱旁,無言的石柱也有過一段風光歲月呢。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6.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0.jpg
清風茶行的老闆不用問話也知道我們要喝什麼茶。
夏季非產茶季,便以春茶招待我們。
聊著聊著,一位開著藍色貨卡的中年男子出現,一進門就遞上自家栽種的香蕉。
一問之下才知,這位阿伯住在屏東里港,有幫慈濟做收取捐贈品的工作,
為此常常屏東花蓮兩地跑,和清風一家人也結識了一段時間。
由於我已過世的祖父和需照料的祖母仍在屏東,老爸也是常常屏花兩頭跑,
和這位阿伯算是一見如故。
阿伯為了趕路很快就離開,我則借了台腳踏車遊訪舞鶴台地。
這塊台地上曾先後居住過阿美族人與由台灣各地來此的移民,
種植的作物也由一開始的甘薯雜糧,到日據時期的咖啡鳳梨花生,
再到國府時期的茶。
茶帶來舞鶴的發展,也支撐著舞鶴的命脈。
在已踏入熱帶地區的茶園中,我替這個茶村做了記錄。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2.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3.jpg
瑞穗鄉,再記錄
過去的光復
光復鄉是我父親出生的地方,他在此渡過了人生前十七個年頭。
祖父當時當上了糖廠的公務人員,便舉家遷來光復。
在小小的六塌塌米大日式平房中,擠了十個人。
日子過得清苦(當時公務員薪水頗低),老爸自然有一堆故事能講。
小學時就必須幫忙在田裡收甘蔗,
從小四班上倒數第二名,到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國中,
進入花中後必須光復花蓮兩頭跑,
為了替家裡省錢只好跑去唸高師大(當時應該是高師專)…
光復最受人矚目的,也是最有名的觀光地,應該就是糖廠。
吃了糖廠的冰十多年,它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存在。
特別是花糖的清冰,像是在我身上下了詛咒一般,不吃它個幾支不過癮。
要是問我花糖最棒最道地的冰品,我也會毫不考慮的回答:
「就是這個清冰啦。」
雖說我沒有收甘蔗的經驗,出身地也在花蓮市,
光復仍是我幼年時期最鮮明的記憶。
取冰品單再到櫃檯以單據換冰的模式依然不變,
只不過收銀處由正對面改到櫃檯的旁邊(以前買冰可是要兩頭跑),
清冰從一支三元漲到五元再十元,
花糖冰棒從五元變八元再十多元,
月明冰從十五到二十再到三十再到四十…
物價漲了,冰變小了,池裡的魚因冰吃多而變肥了,
只有清冰的味道能讓我追憶。(在打這段文章時,我嘴裡也正叼著清冰)
走出糖廠冰品部,曾擔負運糖重任的小火車因製糖作業的中止,
寂寞的躺在已拆除的軌道旁。
我以相機替它們做了見證,並在腦中想像父親告訴過我的,
製糖業仍興盛時的糖廠光景:
「由於糖是日據與光復初期的主要出口品,帶來很多外匯,
糖廠區的警衛十分森嚴。
居民們晚上熟睡時,甚至不必關上家中門窗…」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7.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0.jpg
在這一刻,我覺得我已記錄了足夠的光復鄉,
於是我在此宣佈:光復鄉,已踏破
隨想,鳳林的過去?
光復糖廠賣的烤玉米實在貴到一種極限。
這不禁讓我想起鳳林公路公園那邊賣的便宜烤玉米。
但在鳳林路段的陸橋建立後,原本十分熱門的鳳林公路公園也跟著一蹶不振。
這裡曾是客家文物館的座落地(管理人也是我爸的老友),
鳥籠中養著不知哪弄來的帝雉與藍腹嫻,
園區廣大且打掃得十分乾淨,商店更是滿滿一排。
陸橋來了,園區變得難進出,漸漸失了人氣。
客家文物館搬了,珍禽因衰老過世了,商店因沒生意而關門了,
園區也變得破敗…
不過,當日路經鳳林公園時,似乎仍有一家烤玉米攤在茍延殘喘著。
我並沒有時間入內確認。
烤玉米,也算是我回憶中不可割捨的鳳林片段吧。
當然,還有鳳凰谷清澈的溪流也是。
金斑去,燕鴴來,落日西沉鳳林站
(看不到燕後面那個字的版友,那個字為「行+鳥」)
六月,是第一批燕鴴來訪的季節。六月,是最後一批金斑鴴離去的季節。
鳳林長橋里的田中,燕鴴與金斑鴴混雜在一起。
雖然只有寥寥數隻,但這是這兩種平日毫無交集的鳥種,唯一可共處的時刻。
燕鴴的可愛度(或說「萌度」)確實沒話說。
我承認,每多看到這種鳥一次,我就更愛牠一分。
相信實際看過的人,也有不少會愛上牠吧?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ref.asp?bird_id=B0238
七月以後,燕鴴將滿佈全花蓮的旱田。
在拍攝逆光的鳳林車站後,老爸送走了朋友,本次探訪到此結束。
鳳林以北和瑞穗以南的車站,我們有緣再相見吧。
鳳林鎮,再記錄
2006/06/20 ~ 2006/06/25
已路過的鄉鎮市區(沒圖沒真相):19/368
已記錄的鄉鎮市區(有圖有真相): 7/368
已踏破的鄉鎮市區(我主觀認定): 2/368
--
家中->楓林步道->家中->壽豐->鳳林->萬榮車站->光復車站->
馬太鞍溼地->自強外役監獄(193縣道)->大富->富源->瑞北->瑞穗
->舞鶴->光復糖廠->鳳林車站->回家
拖稿多天,終於可以開始動手寫遊記啦
話說六月二十四日晚間和老爸在鬥牛士牛排討論舊鐵道的故事後,
我那莫名其妙的「車站魂」又熊熊的燃燒起來。
正好二十五日是星期日,照慣例的下鄉遊玩時間,
我便抓起我妹那陽春的爛數位相機,秉著能拍多少算多少的心理,
開始探訪花東線的車站與縱谷風光。
鳥去山空的楓林步道
由於出遊的時間是訂在十點,因此五點半鐘我和老爸就先直殺吉安鄉楓林步道,
進行晨間賞鳥之旅。
早在楓林步道被建設前,這條前產業道路就是老爸喜好的秘密賞鳥點之一。
平常難得一見的花蓮縣鳥--朱鸝,在此是與小卷尾等山鳥成群出現。
大量開花的草本植物更吸引四處飛舞的蝶,
蝶況之佳,相比之下蝴蝶谷都要為之汗顏。
除了欣賞自然生態,還可以眺望整個吉安與花蓮市的風光。
夏日晨間來此可說過癮至極。
許久未來此地賞鳥的我,對這趟旅程可是充滿期待。
但楓林步道背叛了我的期待。
沒有朱鸝、沒有小卷尾,只有紅嘴黑鵯與麻雀數隻,
連花崗國中內出沒的鳥隻都比這裡多。
不知何時,不明原因,這些曾經在此自由翱翔的住客們,將離開當成唯一的選擇。
僅存的住客們也大多躲在山間,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
半打朱鸝大大方方站在電線上讓人拍照的景致呢?
數種畫眉混在一起讓小卷尾模仿鳴聲的逗趣場面呢?
我很努力的讓自己相信這只是運氣不好,隔天再來一定會見到不一樣的光景。
老爸的一句話再次將我打回現實:
「這現象已經持續一年多了。」
每個星期都會來此地進行觀察的他,沉重的說了。
步道沿路處處可見,上次拜訪時並不見其蹤的綠癌--小花蔓澤蘭,
更讓我心為之一沉。
除了用手拔除,沒有任何對付這種植物的方法。
所有台灣原生種植物都將被其扼殺。
或許,鳥兒們是預知了楓林步道悲慘的未來,才離開此處的吧?
但台灣就這麼一點大,牠們能逃到哪去呢?
在我心中的花蓮回憶拼圖,就此又少了一片。
等待我的,是曾接觸過,與未曾接觸過的縱谷鄉土。
草草略過的壽豐
由於在這啥都沒做,也幾乎沒停留,暫時略過,
並將其記錄到「已經過的368鄉鎮市區中」。
不過還是有機會將壽豐境內兩座一模一樣的風車稍微拍一下。
照片中是接近怡園的那座。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2.jpg
壽豐鄉,已記錄
遙遠的鳳林
鳳林鎮是花蓮的客家城,免不了的就會出現一些圍繞客家文化的商店,
如以梅子雞聞名的月廬餐廳,還有客家文物館等等。
但這次拐進狹小的鳳林市區,我和老爸是各懷目的。
老爸是為了找朋友,我是為了「粿」。
結果鳳林的粿名店早在我們抵達的數十分鐘前就將粿給賣完了,
只好跑到市場去買另一家沒那麼好吃的草仔粿。
人在國外太久,只要是台式的食物,都令人回味不已。
老爸和朋友們已經聊了開來,從孩子的課業到花蓮各國中新的人事異動,
想當然爾,最後一定會談到基測結果。
本屆鳳林國中學生們似乎仍維持一定水準。
以花蓮市為中心,花蓮學生的成績可說是往南遞減的,
到了富里一帶,基測能破200分的甚至只有個位數字。
原本就缺乏教育資源的花蓮,
不可能將所有資源平均分配到這麼廣大的一片土地上,
再看看Graduate版,仍有學生認為東華大學太遠而打消前來讀書的念頭。
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日,花蓮對許多人而言仍是個遙不可及的所在吧?
不,其實花蓮對我而言,也是個遙遠的地方。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似乎連我為了求學而待過四年的芝加哥,都比花蓮距離近些呢。
或許當我能再看到鳳林鳳凰谷水源地那一對黃鸝啼叫那天,
我才能再次拉近自己與家鄉的距離。
接著在長橋里記錄了萬榮車站。身在鳳林卻名為萬榮的車站,也是林田山的入口。
這回與林田山失之交臂,下次再來吧。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0.jpg
鳳林鎮,已記錄
現今的光復
光復也是花蓮一個因觀光產業受惠的鄉鎮,街道感覺比鳳林還熱鬧上那麼一些些。
從在東線鐵路上造型較為特異的光復車站為起頭,我拍下第一張東線車站照片。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2.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3.jpg
午餐是在馬太鞍濕地享受的原住民風味餐。
說一句老實話,有的野菜實在不怎麼好吃啊…
如果沙拉不加醬油而是千島醬,或許我會吃得比較高興吧?
曾幾何時,我竟然也習慣了所謂的北美口味?看來我真的離家太久了。
馬太鞍濕地雖有名,但真正的馬太鞍村落,躺在遠離台九線的中央山脈懷中。
遊客不會探訪此地,連我也將它忽略了。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4.jpg
光復鄉間的原野迷宮似乎因季節不對而沒有開放。
它和我在溫哥華菲沙河谷玩過的玉米田迷宮是一樣道理。
遊客在超過一個人身高的植物或農作牆中,尋找出路。
差別就是玉米田迷宮在玩過後就會被砍除,送進市場去,
原野迷宮一直維護著原狀,但它今年真的能再度開放嗎?
同樣的路線玩久了也會膩的…
正午時分的光復,真的很熱。滿天飛舞的蜻蜓也應該會同意。
就在這片酷熱中,我們循著詭異路徑前往193縣道上的美麗建築物--自強外役監獄。
座落在海岸山脈陰影下的自強外役監獄,
監禁著一群輕刑或即將出獄且表現良好的犯人。
他們在此從事各種勞動工作,有時也可看到他們外放出來在烈日下揮汗如雨。
紅白相間的美麗建物,帶著輕鬆悠閒的氣息,或許正和罪犯們的處罰性質呼應。
我不敢在大門前逗留(怕被警衛趕),只好從遠處拍了幾張照片了事。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5.jpg
光復鄉,已記錄
時光滯留的社區--大富+富源+瑞北
在光復鄉境內的鐵路線曾經有兩個「大」站--大富與大興。
大興社區亦曾因一夜之間奪走三十幾條性命的桃芝颱風而成為全國焦點。
處在花蓮地區,除了地震外,還要常常迎接比西部劇烈許多的颱風。
人與自然間或能維持著數百年的平衡,但平衡總有崩潰的一天。
一場龍王颱風,讓屹立多年的忠烈祠山門倒塌了。
隨氣候變暖而越發劇烈的颱風,正漸漸的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
大富車站已成無人看管的招呼站,相信會在此上下車的旅客也不多吧?
將焦距對準棄置在站前的皮沙發,我拍下了這個招呼站的照片。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2.jpg
富源蝴蝶谷相信是個無人不知的旅遊點,但富源村卻鮮少有外人駐足。
富源站入口就藏在狹窄的村落巷道間,一不注意就會超過。
站前廣場全部以磚鋪設頗令人驚喜。
每年的鬥陣擂鼓都在此舉行,石磚廣場倒是相應的好地景。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3.jpg
與我們同行的老爸的朋友,指向富源村中的一間無名小店,
直說老闆煮的菜有多好吃。
帶著吃遍全花蓮的人出門,還真是驚喜不斷,連小村落中也能發現寶玉。
就像我從來不知道在小小的大富村中也能喝到客家擂茶。
至於這些店的食物是否真如推薦者推薦的那般值得,
就不是沒嚐過的我所能置喙的。
接下來的旅途,全車的人都很High。
一會兒痛罵林務局將富源森林遊樂區賣給財團,一會兒又慫恿老爸朋友轉業都嚮導。
就在情緒如雲宵飛車般起起落落時,我們抵達了一個心目中仍視為空白頁之地。
瑞北社區,悄悄的隱藏在花東線鐵路高架與台九線之後。
相信很多人打死也沒聽過這個地方吧?
若不是為了拍攝因鐵路部份區段高架化而廢站的瑞北車站,
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踏入這個,連住在花蓮五十年之久的父親都沒進入過的村落。
下午兩點鐘的瑞北靜到可怕,社區中看不到一個人,
陳舊的房屋讓我有種村子也跟車站一般廢棄了的錯覺。
但提到瑞北車站,這應該是瑞北人可以挺起胸膛感到驕傲之處。
由於社區居民的主動維護,瑞北站得以逃過和許多其它招呼站/廢站般的荒廢命運。
站體沒有受到什麼損傷,地面和月台也尚稱乾淨,連公廁都仍能使用。
雖然佇立在月台兩側的巨大恐龍、長頸鹿模型帶來一些違和感(哪弄來的?)
這瑞北車站仍相當令我滿意。
貪婪的拍攝車站照片的我,竟忘記要替社區留下幾張照片作為記錄了。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4.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1.jpg
光復鄉,再記錄
瑞穗鄉,已記錄
北迴、英魂、茶
瑞穗因觀光事業而繁榮,舞鶴就因茶而繁榮。
在穿越瑞穗市區(順便拍下瑞穗車站照片)後,老爸將車開上舞鶴台地,
去探訪一位他在我出生前就結識的一群朋友--清風茶行負責人一家。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2.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5.jpg
在喝茶前也別忘了要拍拍風景照,正好舞鶴台地上有兩座高聳的地標。
一是科學面的地標,北迴歸線標。一是心靈面的地標,掃叭石柱。
掃叭石柱在考古學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當然石頭生成的年份遠早於此)
屬於卑南文化層,更是一個阿美族人盛傳的靈異與傳說之地。
一高一矮的石柱可能象徵著一男一女,
和以凸凹象徵男女的卑南單石文化有著同等的意義吧?
雖然烈陽當頭,但我靠近石柱之時,竟感到一陣陰冷。
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都代表著特異的磁場地點,
這感覺究竟是錯覺還是真,我無法回答。
北迴歸線標前有幾名遊客已捷足先登。
比起掃叭石柱的冷清,果然位在台九線上的地利仍是決定人氣的最重要因素。
但想當年,花東公路也曾經過石柱旁,無言的石柱也有過一段風光歲月呢。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46.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0.jpg
清風茶行的老闆不用問話也知道我們要喝什麼茶。
夏季非產茶季,便以春茶招待我們。
聊著聊著,一位開著藍色貨卡的中年男子出現,一進門就遞上自家栽種的香蕉。
一問之下才知,這位阿伯住在屏東里港,有幫慈濟做收取捐贈品的工作,
為此常常屏東花蓮兩地跑,和清風一家人也結識了一段時間。
由於我已過世的祖父和需照料的祖母仍在屏東,老爸也是常常屏花兩頭跑,
和這位阿伯算是一見如故。
阿伯為了趕路很快就離開,我則借了台腳踏車遊訪舞鶴台地。
這塊台地上曾先後居住過阿美族人與由台灣各地來此的移民,
種植的作物也由一開始的甘薯雜糧,到日據時期的咖啡鳳梨花生,
再到國府時期的茶。
茶帶來舞鶴的發展,也支撐著舞鶴的命脈。
在已踏入熱帶地區的茶園中,我替這個茶村做了記錄。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1.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2.jpg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53.jpg
瑞穗鄉,再記錄
過去的光復
光復鄉是我父親出生的地方,他在此渡過了人生前十七個年頭。
祖父當時當上了糖廠的公務人員,便舉家遷來光復。
在小小的六塌塌米大日式平房中,擠了十個人。
日子過得清苦(當時公務員薪水頗低),老爸自然有一堆故事能講。
小學時就必須幫忙在田裡收甘蔗,
從小四班上倒數第二名,到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國中,
進入花中後必須光復花蓮兩頭跑,
為了替家裡省錢只好跑去唸高師大(當時應該是高師專)…
光復最受人矚目的,也是最有名的觀光地,應該就是糖廠。
吃了糖廠的冰十多年,它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存在。
特別是花糖的清冰,像是在我身上下了詛咒一般,不吃它個幾支不過癮。
要是問我花糖最棒最道地的冰品,我也會毫不考慮的回答:
「就是這個清冰啦。」
雖說我沒有收甘蔗的經驗,出身地也在花蓮市,
光復仍是我幼年時期最鮮明的記憶。
取冰品單再到櫃檯以單據換冰的模式依然不變,
只不過收銀處由正對面改到櫃檯的旁邊(以前買冰可是要兩頭跑),
清冰從一支三元漲到五元再十元,
花糖冰棒從五元變八元再十多元,
月明冰從十五到二十再到三十再到四十…
物價漲了,冰變小了,池裡的魚因冰吃多而變肥了,
只有清冰的味道能讓我追憶。(在打這段文章時,我嘴裡也正叼著清冰)
走出糖廠冰品部,曾擔負運糖重任的小火車因製糖作業的中止,
寂寞的躺在已拆除的軌道旁。
我以相機替它們做了見證,並在腦中想像父親告訴過我的,
製糖業仍興盛時的糖廠光景:
「由於糖是日據與光復初期的主要出口品,帶來很多外匯,
糖廠區的警衛十分森嚴。
居民們晚上熟睡時,甚至不必關上家中門窗…」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17.jpg
到
http://photo.xuite.net/eeveelugia/882745/30.jpg
在這一刻,我覺得我已記錄了足夠的光復鄉,
於是我在此宣佈:光復鄉,已踏破
隨想,鳳林的過去?
光復糖廠賣的烤玉米實在貴到一種極限。
這不禁讓我想起鳳林公路公園那邊賣的便宜烤玉米。
但在鳳林路段的陸橋建立後,原本十分熱門的鳳林公路公園也跟著一蹶不振。
這裡曾是客家文物館的座落地(管理人也是我爸的老友),
鳥籠中養著不知哪弄來的帝雉與藍腹嫻,
園區廣大且打掃得十分乾淨,商店更是滿滿一排。
陸橋來了,園區變得難進出,漸漸失了人氣。
客家文物館搬了,珍禽因衰老過世了,商店因沒生意而關門了,
園區也變得破敗…
不過,當日路經鳳林公園時,似乎仍有一家烤玉米攤在茍延殘喘著。
我並沒有時間入內確認。
烤玉米,也算是我回憶中不可割捨的鳳林片段吧。
當然,還有鳳凰谷清澈的溪流也是。
金斑去,燕鴴來,落日西沉鳳林站
(看不到燕後面那個字的版友,那個字為「行+鳥」)
六月,是第一批燕鴴來訪的季節。六月,是最後一批金斑鴴離去的季節。
鳳林長橋里的田中,燕鴴與金斑鴴混雜在一起。
雖然只有寥寥數隻,但這是這兩種平日毫無交集的鳥種,唯一可共處的時刻。
燕鴴的可愛度(或說「萌度」)確實沒話說。
我承認,每多看到這種鳥一次,我就更愛牠一分。
相信實際看過的人,也有不少會愛上牠吧?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ref.asp?bird_id=B0238
七月以後,燕鴴將滿佈全花蓮的旱田。
在拍攝逆光的鳳林車站後,老爸送走了朋友,本次探訪到此結束。
鳳林以北和瑞穗以南的車站,我們有緣再相見吧。
鳳林鎮,再記錄
2006/06/20 ~ 2006/06/25
已路過的鄉鎮市區(沒圖沒真相):19/368
已記錄的鄉鎮市區(有圖有真相): 7/368
已踏破的鄉鎮市區(我主觀認定): 2/368
--
All Comments
By Jacob
at 2006-07-07T16:33
at 2006-07-07T16:33
By Barb Cronin
at 2006-07-11T09:52
at 2006-07-11T09:52
Related Posts
信義區附近有沒有游泳池阿?
By Skylar Davis
at 2006-07-03T22:17
at 2006-07-03T22:17
陸軍保養廠用地 將蛻變為公園
By Elvira
at 2006-07-03T19:32
at 2006-07-03T19:32
信義計劃區 B5 日前動工
By Faithe
at 2006-07-03T18:23
at 2006-07-03T18:23
小白
By Jake
at 2006-07-02T22:30
at 2006-07-02T22:30
七望將 兩天一夜--七美篇
By Frederic
at 2006-07-02T17:54
at 2006-07-02T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