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nderer - 2010年澳洲英國行 (申請RNCM) - 留學
By Belly
at 2011-06-02T21:51
at 2011-06-02T21:51
Table of Contents
看了徵文辦法,以下的文章略略離題,但主軸是我申請英國學校與那之前在澳洲的課程
的內容,因此決定把這篇已經寫好的文章投上來分享。不合規定的話就當作是一般心得
分享吧。如果想要略過澳洲段,請直接 page down 到 60% 處。
另參考圖文版:http://www.znoxwl.net/Wanderer.pdf
The Wanderer - 2010澳洲英國行
考試學校: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Manchester)
學位學程:Master of Music in Conducting
一個人的旅行
十一月二十五日凌晨三點多起床。這兩年來這已經第三次凌晨起床趕飛機,但這一次時
間最長(一個月)、壓力最大(要考研究所)、路程最遠(澳洲與英國跨過半個地球)、
燒最多錢(我就不說多少好了!)。我覺得一個人出國,雖然必定比較孤單,但也更給自
己時間──不管是formally面對我的考試、或是個人性地面對自己。一群人出國為的是彼
此、一個人出國為的是自己;一群人出國為的是留下回憶、一個人出國是為了認識一個文
化;一群人出國會照很多相、一個人出國連拍自己都有困難。
我其實還頗喜歡凌晨的機場,安靜而寬闊。或有少數睡眼惺忪的旅客安靜地佇足一旁等
待check-in、和著機場特有的冰冷空氣與清潔劑或地毯味,以及因為人少而有回音的廣播
聲。飛機也好像還在睡,只有一兩架和我們一樣早起。
我只要有需要,通常都是找國泰航空,一方面航線多服務品質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習
慣了。國泰航空就必須先飛香港,但是反正它票價往往低於直飛、香港機場又是個令人愉
悅的轉機空間,因此多花個一兩小時我其實也不以為意。長途飛行我一定挑走道的位子,
我寧願別人上廁所要吵醒我,也不要吵醒別人;但往香港之類的短程,坐在窗邊還是一個
愉悅的經驗。我其實沒有刻意選擇左邊的座位,但在飛機上才想到,左邊的座位可以看到
雲上的日出,對於這一個月的旅程的第一段旅程來說,一個日出是個令人欣喜的開始。(
想想覺得人有時候很不滿足,再多的名聲與金錢與權力都不夠,但有時候又真的很容易滿
足:明明太陽天天都在那,一個日出卻可以讓人開心一整天。)
我的第一個行程是要去澳洲的荷巴特(Hobart),是澳洲Tasmania省的首府。我考上澳
洲國際交響樂團學院的指揮班,要在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音樂院上兩週的課。往
Hobart的路途是從臺灣轉香港到墨爾本,住一天之後再飛到Hobart。Tasmania是澳洲東南
部的渡假小島,這裡的學校據說也愈來愈多人前來讀書;但說是小島,其實是臺灣的兩倍
大,而人數只有半個新竹左右。
香港往澳洲的路途因為太晚訂機票而買不到國泰的機位,選了國泰的聯營公司澳航的飛
機。爸爸一聽到我要坐澳航就跟我說,「你要去騎袋鼠了?」(澳航的標誌是一隻袋鼠在
跳躍) 這班澳洲國家航空公司的飛機人不多,我很幸運地有整整三個座位在我的右邊可
以供我隨意放東西。由於接到錄取通知是短短兩週前的事,因此大師班的曲目大多只能快
速念過,要演音樂會兩首曲子的譜甚至在我出發前一天才收到;我在飛機上花了不少時間
在讀譜。大半趟飛機在畫畫寫寫,導致有空服員問我說,他們在「討論」(可見我的怪異
行為使不少空服員發現)我是不是在作曲,只好笑著說,我只是在讀別人偉大的作品罷了
!澳洲人的服務態度與亞洲的自然不能比較,但是機上竟然有哈根達斯冰淇淋與時時供應
的熱巧克力實在讓人對這家航空公司有好感。
在機場的旅店住了一天後,我搭上廉價航空公司JetStar(捷星)的飛機從墨爾本飛一
個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航程到荷巴特。這裡果然晴天碧海地一副渡假勝地模樣。這裡是南半
球的夏季,可惜我沒有太多時間遊樂,也沒有金錢可以這樣花。
早上不到十點就到了荷巴特國際機場,搭了預定好的機場客運到University of
Tasmania。機場直達大學應該只要半個小時左右,但是客運也要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看
起來大多來自歐美,少數來自日韓等地)的避寒遊客前往他們在市區的飯店。正好,這樣
可以看看這個市區的樣子。荷巴特市區是一個十九世紀建立的城市,有著不少維多利亞風
格的建築物,飄著濃濃的殖民時代風格。這樣美觀的城市與這個天氣,也難怪成為許多英
國人退休後選擇居住的地方之一。
挑戰
學校宿舍在學校Sandy Bay Campus所在的山丘上,是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地方。連來自
澳洲本土的學生都覺得住在這裡遠比他們自己的學校好很多。懷著剛住進來的愉悅心情預
備著準備開始的課程,殊不知將會面對的挑戰與困難。
音樂院是一座獨立於學校三個校區之外的建築,是在荷巴特市中心裡面的一座五層樓建
築。這棟樓是澳洲廣播公司ABC捐給學校的舊錄音室,因此有些規劃不甚合用的地方。當
地的學生覺得他們的學院設備不好,但其實我默默在想,這已經比師大不知道好上多少了
。每天去學校需要走路四十分鐘,或是搭大約二十分鐘一班的公車。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
時間選用公車,大多是比較來不及的時候,其他的時間就用走路的。
除了前兩天走路很累之外,我還蠻享受走這段路的。想到以前國中天天騎單車上下學,
每天都有固定這樣的時間可以思考,少了路途,就少了思考。剛好在飛來澳洲的路上,在
飛機上看了一篇文章,是一個大廚去西班牙實地走了一趟中世紀朝聖者步徒的記錄,之前
又看到著名指揮Sir John Elliot Gardiner帶著他創立的Monteverdi Choir也在2006年完
成一趟朝聖者旅途系列音樂會,在聖地牙哥(Santiago)路上的教堂一路唱到目的地,他
們都懂得走路的重要性。或許,有一些交通工具的發明,是人類為了快速而忘記走路的功
用,而出現的吧!
大師班開始之後,除了我第一天的狀況很好,自己很滿意自己的排練,大師們也給予不
少鼓勵以外,接下來的幾天卻不怎麼順利。從小到大,各樣學習的狀況也是碰過許多,對
於所謂「狀況好」或「狀況不好」也有一些自知之明。最近一次,是在大一的時候;當時
的主修老師為了要改我的技巧,花了不少功夫在我的一些基本練習上,而改技巧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是非常痛苦的,不但要像初學者一樣去嘗試去練習,面對技巧上的不確定,更
不能如往常隨心所欲地練琴。在自己主修樂器上的狀況不好,是面對自己,或少數時候面
對老師的範圍中而已,但是在指揮上狀況不好,不只面對自己,更面對了在你面前拉琴的
團員。
先說一下這個課程的背景。這是由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音樂學院舉辦的第五屆澳
洲國際交響樂團學院,過去四年都是以管絃樂訓練為主的暑期課程(是南半球的夏天),
今年新增了指揮班以及應用電子音樂班。在宿舍,我就有兩個室友是作曲主修的學生,參
與電子音樂課程。在指揮班,兩週有不同的室內樂團參與,由參與管絃樂課程的學生組成
,在主要樂團之外參與這邊的上課。兩週各有一場音樂會,第一週是E. Stein版本的馬勒
第四號交響曲室內樂版,第二週則是行星組曲的室內樂版選段;其他的時間則是在雙鋼琴
下上另外六首的曲目。
第一週與樂團的排練時間中,是我比較無法進入狀況的,現在回想,問題或許在於我在
修改我的baton techniques的同時,比較沒有辦法專心在音樂當中,以至於不管在讀譜或
排練時,比較沒有有效率的運用,也比較沒有辦法抓到音樂的重點,使排練較不順暢。
所謂的不順利,是一個當下非常難以面對的尷尬場面。樂團的成員對你的不信任、在指
揮台上無法立即反映大師的指導、在許多人面前而有的壓力等等,很容易就掉進一個惡性
循環,以至於從第二天開始的狀況不好,一直發展到音樂會演出前一天,自己的情緒接近
崩潰。第一週的客席老師Jeffrey Schindler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只能說,「你必
須把你的熱情放進音樂中,否則這樣什麼都沒意思」。問題是,這是一個抽象而難以實際
執行的要求。我覺得只有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一個人才會真正去思考他存在在這個狀況下
的目的與意義。在這個情況中,才能真正有意義地下定決心,我決定要繼續,或是不要。
任何一邊的決定都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在挫折的狀況下,才能比較中肯地面對自己的選
擇。演出前一天排練的break,我私下去找了這堂課的大師Myer Fredman,一位非常和藹
的英國老先生,活躍於1950-60年代的英國樂團,已經在澳洲養老許多年了;我把我的狀
況跟他說,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我現在完全忘了大師說了什麼,只記得他讓我覺得很
放心;或許也是上帝幫助我能夠更放心地面對眼前對我不甚滿意的樂團,以至於演出前一
天,我是鎮定許多的,並且也不會過於擔心這個狀況。或許也是因為經過了挫折中的思考
,慢慢可以接受現實了。
說實在的,不知是演出的壓力──在舞台上,音樂會比平時細膩與豐富許多──還是什
麼改變,使我在演出前的dressed rehearsal時,彷彿回到了以前的排練場景一般,有自
信地與樂團合作,而當天的演出雖然仍有不少錯誤,包括我的與樂團的,但卻是一個頗為
享受的演出時間。我負責的是馬勒第四號的第一樂章;這個將近二十分鐘的豐富樂章,讓
人有充分的時間在舞台上享受創造音樂的過程,並與樂團及聽眾都有深刻的音樂性互動。
通常,在台上能如此盡興地表達音樂,懂音樂的人是會分別出不同的。我很意外當天的表
現是可以與一整週有著明顯的不同,演出完,由於非常清楚剛才演出的效果,所以得到老
師的稱讚是預期的事了。不過仍然令人意外的是,台下有幾位音樂節的教授包括指揮家,
也直接或間接跟我們說,一位同學Joel Bass與我的指揮是他認為「最清楚譜上在寫什麼
的」。
第二個星期,客席老師是Alexander Bridger,應該是這個課程中最有名的老師,頂著
年輕天才指揮家的光環,長期客席英國的愛樂樂團、柏林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等世界
級樂團。他並不是一位如Jeffrey Schindler一般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因此他的「
教學」不多,但是他在音樂上面的熱情與認真是最讓人能在當中進步的。有一段課程,是
與雙鋼琴練習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因為一些詮釋的問題使我與老師有一點爭執,他
在當天下午就帶了一份譜來,一方面向我解釋他的意思,一方面給我參考他的詮釋。這份
譜,是他的叔叔Sir Charles Mackerras的筆記,是一位剛過世的真正的指揮大師。這個
爭執反而使我如獲至寶般地抱回總譜回宿舍研究,而獲益良多!
在澳洲這兩週總體來說,是個頗有新發現的一段課程。過去習慣的美國式指揮技巧,碰
到比較歐陸式的英國與澳洲指揮,對我來說是頗多的啟發。而當然,認識更多來自不同文
化的朋友總是令人開心的事情。而這兩週對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英國考試,也是很好的
prelude。最有趣的,我想就是先去習慣英制的音值名稱吧!breve、minim、crochet、
quaver、semi-quaver…。
英國
從澳洲要飛到英國,我的行程是從荷巴特機場開始,飛到雪梨轉機,再到香港,轉飛倫
敦,最後抵達我的目的地,英格蘭西北部的Manchester。中間在雪梨有五個小時的空檔,
我如觀光客般(其實本來就是,但多少希望自己是以一個traveler而非tourist的心態旅
行)匆匆看了一眼雪梨歌劇院,這些就不加贅述了。
我在坐了約二十五小時的飛機後,飛機終於降落在英國的土地上。每當飛機準備降落在
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時,飛機穿出雲層而大地湧現眼簾的那一刻,總是多少令人心有感觸。
我記得我第一次深刻有這樣的感覺,是高二那年隨母親訪上海探親。雖然出生在美國、大
半輩子活在臺灣,第一次看到「故鄉」的土地,有點黃有點綠,你的腦筋與文化告訴你,
這是你的血的家;縱使身體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不知道幾千年以來,你祖先的血,與
你身上的血,都是來自這塊土地。話說回來,我就帶著一個複雜的心情,懷疑我真的身處
於這北方國家,又兼望著窗外不斷變大的房屋和從未見過的社區。飛機在下午陽光仍然讓
人看清四周時降落在著名的倫敦Heathrow機場。我曾經看過一本散文集,是Heathrow機場
為了promote他們的全新第五航廈而特別聘請客座作家Alain de Botton進駐機場一個月所
完成的作品;而現在我身在這個書中的場景,就在最新的第五航廈等我的飛機。
有時候,你初到一個地方,你會知道你將會喜歡這裡。我覺得這個直覺通常頗準確,特
別是已經經歷過將近三週一個人旅行的單獨時光,對自己的感覺會特別敏銳。Manchester
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我從我住的城郊小青年旅館,走到對面的公園。
英國式的霧氣與雲層壟罩著冷冽的空氣,在公園上流連,雲後的陽光微微地斜射在公園中
老教堂上,沒有一點溫暖的作用,但恰到好處地繪出公園的英式景色,如同你腦中最直接
的印象。
其實就是這幅景色,讓我覺得我會喜歡它,而多少也讓我在更輕鬆的心情中面對即將來
臨的甄選。當天下午,徒步走二十分鐘到市中心邊緣的音樂院,先聽三個小時音樂院樂團
與客席指揮Jac van Steen的彩排,再去與已經約好的音樂院指揮教授Mark Heron上一堂
consultant lesson。
臺灣人常常將這樣的行為看作「拜馬頭」,我覺得是非常不恰當的想法。音樂院鼓勵這
樣的課程,是為了讓教授可以先對學生有些基本的了解,學生也對學校與教授有些基本的
了解(而不用去猜學校想要考什麼),並且也讓學生先多少免去不必要的緊張。
Mark是這個音樂院的畢業生,很明顯他是一位很優秀的畢業生,因此他可以如此年輕就
回到音樂院來教書。他說,「我們這裡的指揮課程很不錯,至少我們畢業的學生都能夠在
指揮界有工作,這樣應該很夠了」;他認為「我們不是要訓練在指揮中很棒的指揮,像我
們在很多音樂院看到指揮們細心討論不同指揮的技巧等等,其實你出去工作之後你合作的
對象不是指揮,我們要訓練的是在演奏者中很棒的指揮」。
這個音樂院的名稱是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直譯是皇家北方音樂學院。
我在音樂院的牆壁上看到1973年由約克郡公爵夫人舉行音樂院的揭幕儀式;這個國家果然
仍處處有這些傳統中看似浪漫的騎士與爵位制度留在生活中。事實上,1973年皇家北方音
樂院的創立,是來自兩所更早的學校的合併:1893成立的皇家曼徹斯特音樂學院Royal
Manchester College of Music以及1920成立的北方音樂學院Northern School of Music
。這個學校是曼徹斯特城市除了主要音樂廳Bridgewater Hall(橋水廳,翻成中文倒頗有
雅意)以外的主要音樂中心,有一個五百人的中型音樂廳、兩個劇場、一個小型演奏廳、
一個爵士樂咖啡吧。
Manchester是一個富有歷史與文化的城市。Manchester創立至今已經將近兩千年,西元
十四世紀成為「城市」、十八世紀成為工業革命重鎮而發展為英格蘭北方大城。今天,城
市有四十六萬人,對臺灣來說只是個中小型城市,但是它有三個主要職業樂團,包括英國
最老的The Halle、著名的BBC Philharmonic、以及小編制的Manchester Camerata。它也
有英國非常重要的藝文中心,包括Manchester Museum、Manchester Art Gallery等。而
這個學校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下,也充分運用資源,與這幾個職業團體都有簽約,指揮組的
學生會有機會直接在這幾個樂團中擔任助理指揮。
上完我的consultant lesson,Mark送我出音樂院的路上除了跟我簡介隔天考試的流程
以外,與在澳洲時Alex說的話一樣,「You’ll be fine!」。有時真不知道這些外國人說
這些話,是為了禮貌、是習慣、還是真的認為你可以的。但,至少上課頗為順暢,我都有
立刻達到老師的要求,對於老師的想法與這個音樂院所要考的方向也頗為贊同。我當初為
了準備考試,其實也是聽了Bridger老師的建議,在背譜之虞,盡量讓自己手上的技巧清
晰可見,每一個樂器每一個cue每一個譜上的記號都在動作中展示。Mark可見頗為欣賞我
對樂譜的了解,但是也提醒我,我不需要如此中規中矩,這個音樂院不需要中規中矩的指
揮,他們要有潛力的指揮。這個方向讓我大為認同!
隔天的考試就是一個對我來說頗特別的經歷。一早九點多來到音樂院報到,陸陸續續看
到幾個西裝筆挺的人進來,一看就是其他考生。考試並不像臺灣的考試一樣排排坐,而是
自由到他們的咖啡廳裡休息預備,考場人員會直接一個一個來帶考生進去。在這當中,也
有一些機會與其他考生交談。他們有許多已經認識了,我只有看到另一位是東方面孔,應
該是中國大陸人。許多考生都不是應屆,大多都已經將近或超過三十歲了;當中認識了兩
位劍橋畢業的學生。以前一直覺得劍橋大學遙不可及,存在於小說與歷史中,真正碰到劍
橋的學生才意識到,對,那也不過就是另外一所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大學呢!
早上第一階段的考試是R. Strauss的Wind Serenade以及音樂院作曲系主任Adam Gorb的
一個管樂交響曲作品。主要是給我時間來排練R. Strauss,最後再一點點時間走一遍
Gorb Symphony,大概只是要看我有沒有能力handle當代音樂。排練Strauss的過程非常順
利,樂團很樂意也很忠實地反映指揮的內容,團員的水準很高(聽說都是學校大一大二的
學生)。說實在,排練的過程我已經忘了一大半,只記得當時的氣氛是自然的,且考官也
盡量讓考生不要緊張。事實上,Mark在前一天跟我說,要我開始前講幾句話,先「讓樂團
不要緊張」,因為他們可能會怕吹壞了影響考生等等。這個考場氣氛令我非常自由地在其
中表現與嘗試。最緊張的時候,是考完第一階段,考官把十三位考生叫進考場,宣布七位
進入第二階段的名單。
這裡的考試不像臺灣,考完了就不管你。宣布七位第二階段的考試時間之後,不是馬上
開始考試,乃是先安排六位沒有考上的學生的面談。所有沒有進入下一階段的考試仍然有
這個面談,考官會說明為什麼沒有被選擇,也會給予考生接下來別的考試的建議;這邊的
教育真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學校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第二階段的考試是指揮一部鋼琴伴奏,來配合大提琴獨奏的Schumann Cello Concerto
。拉琴的是這裡的一位碩士生,拉到我這一輪已經是第五個考生,我想說她應該很累,拉
起來應該也很煩,因為每一次就是走一遍沒有休息也沒有停下來討論的時間。沒想到,她
非常敬業地閉上眼睛準備、調整呼吸,全心地準備投入她今天至少第五次的完整演奏,彷
彿像她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奏這首一般地認真。這樣的精神完全令我出乎意料之外。在臺灣
非常難見到這樣的演奏精神,正如金希文老師數次跟我們提到,他在國外彩排時樂團如何
敬業云云,就在我眼前看到。而她真的拉得非常好,我在考完後之後email問學校她的名
字,Sveltana Mochalova,以後有一天她一定是一位優秀的演奏家(現在就是了)。或許
因著獨奏者的音樂性與精神,我非常容易地、也非常享受地參與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我完
全不知道我表現如何,因為有一些地方沒有跟好,但是我很滿意這樣的一次合作。
而在第二階段考試之後接著的就是面談。基本上在面談完,考官會作出決定,然後最後
錄取七個當中的三個人。我懷著終於考完的放鬆心情,在音樂院的咖啡廳中休息,不斷以
手機在Facebook上更新最新的狀況,而令我欣慰的是竟然有不少朋友在臺灣時間凌晨一兩
點等候我公布新的消息。
終於輪到我進去面談時,主考官問我對今天考試的感覺。沒等我說多久,他們就跟我說
,他們學校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找到最好的學生,而我是他們要找的學生。之後,就直
接問我對未來的計劃以及經濟上的需求以便他們參考提供獎學金。
這麼直接的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只能在震驚中懷著感恩冒著大雪走將近半小
時回旅館。當天開始的大雪是2010年冬冰封歐陸的第一場雪;接下來一週的英國都在交通
完全癱瘓的情形下,經歷辛苦卻美麗的白色聖誕節。
附註:開心地考上學校之後,緊接著的不是去英國,是去當兵唉。
--
的內容,因此決定把這篇已經寫好的文章投上來分享。不合規定的話就當作是一般心得
分享吧。如果想要略過澳洲段,請直接 page down 到 60% 處。
另參考圖文版:http://www.znoxwl.net/Wanderer.pdf
The Wanderer - 2010澳洲英國行
考試學校: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Manchester)
學位學程:Master of Music in Conducting
一個人的旅行
十一月二十五日凌晨三點多起床。這兩年來這已經第三次凌晨起床趕飛機,但這一次時
間最長(一個月)、壓力最大(要考研究所)、路程最遠(澳洲與英國跨過半個地球)、
燒最多錢(我就不說多少好了!)。我覺得一個人出國,雖然必定比較孤單,但也更給自
己時間──不管是formally面對我的考試、或是個人性地面對自己。一群人出國為的是彼
此、一個人出國為的是自己;一群人出國為的是留下回憶、一個人出國是為了認識一個文
化;一群人出國會照很多相、一個人出國連拍自己都有困難。
我其實還頗喜歡凌晨的機場,安靜而寬闊。或有少數睡眼惺忪的旅客安靜地佇足一旁等
待check-in、和著機場特有的冰冷空氣與清潔劑或地毯味,以及因為人少而有回音的廣播
聲。飛機也好像還在睡,只有一兩架和我們一樣早起。
我只要有需要,通常都是找國泰航空,一方面航線多服務品質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習
慣了。國泰航空就必須先飛香港,但是反正它票價往往低於直飛、香港機場又是個令人愉
悅的轉機空間,因此多花個一兩小時我其實也不以為意。長途飛行我一定挑走道的位子,
我寧願別人上廁所要吵醒我,也不要吵醒別人;但往香港之類的短程,坐在窗邊還是一個
愉悅的經驗。我其實沒有刻意選擇左邊的座位,但在飛機上才想到,左邊的座位可以看到
雲上的日出,對於這一個月的旅程的第一段旅程來說,一個日出是個令人欣喜的開始。(
想想覺得人有時候很不滿足,再多的名聲與金錢與權力都不夠,但有時候又真的很容易滿
足:明明太陽天天都在那,一個日出卻可以讓人開心一整天。)
我的第一個行程是要去澳洲的荷巴特(Hobart),是澳洲Tasmania省的首府。我考上澳
洲國際交響樂團學院的指揮班,要在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音樂院上兩週的課。往
Hobart的路途是從臺灣轉香港到墨爾本,住一天之後再飛到Hobart。Tasmania是澳洲東南
部的渡假小島,這裡的學校據說也愈來愈多人前來讀書;但說是小島,其實是臺灣的兩倍
大,而人數只有半個新竹左右。
香港往澳洲的路途因為太晚訂機票而買不到國泰的機位,選了國泰的聯營公司澳航的飛
機。爸爸一聽到我要坐澳航就跟我說,「你要去騎袋鼠了?」(澳航的標誌是一隻袋鼠在
跳躍) 這班澳洲國家航空公司的飛機人不多,我很幸運地有整整三個座位在我的右邊可
以供我隨意放東西。由於接到錄取通知是短短兩週前的事,因此大師班的曲目大多只能快
速念過,要演音樂會兩首曲子的譜甚至在我出發前一天才收到;我在飛機上花了不少時間
在讀譜。大半趟飛機在畫畫寫寫,導致有空服員問我說,他們在「討論」(可見我的怪異
行為使不少空服員發現)我是不是在作曲,只好笑著說,我只是在讀別人偉大的作品罷了
!澳洲人的服務態度與亞洲的自然不能比較,但是機上竟然有哈根達斯冰淇淋與時時供應
的熱巧克力實在讓人對這家航空公司有好感。
在機場的旅店住了一天後,我搭上廉價航空公司JetStar(捷星)的飛機從墨爾本飛一
個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航程到荷巴特。這裡果然晴天碧海地一副渡假勝地模樣。這裡是南半
球的夏季,可惜我沒有太多時間遊樂,也沒有金錢可以這樣花。
早上不到十點就到了荷巴特國際機場,搭了預定好的機場客運到University of
Tasmania。機場直達大學應該只要半個小時左右,但是客運也要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看
起來大多來自歐美,少數來自日韓等地)的避寒遊客前往他們在市區的飯店。正好,這樣
可以看看這個市區的樣子。荷巴特市區是一個十九世紀建立的城市,有著不少維多利亞風
格的建築物,飄著濃濃的殖民時代風格。這樣美觀的城市與這個天氣,也難怪成為許多英
國人退休後選擇居住的地方之一。
挑戰
學校宿舍在學校Sandy Bay Campus所在的山丘上,是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地方。連來自
澳洲本土的學生都覺得住在這裡遠比他們自己的學校好很多。懷著剛住進來的愉悅心情預
備著準備開始的課程,殊不知將會面對的挑戰與困難。
音樂院是一座獨立於學校三個校區之外的建築,是在荷巴特市中心裡面的一座五層樓建
築。這棟樓是澳洲廣播公司ABC捐給學校的舊錄音室,因此有些規劃不甚合用的地方。當
地的學生覺得他們的學院設備不好,但其實我默默在想,這已經比師大不知道好上多少了
。每天去學校需要走路四十分鐘,或是搭大約二十分鐘一班的公車。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
時間選用公車,大多是比較來不及的時候,其他的時間就用走路的。
除了前兩天走路很累之外,我還蠻享受走這段路的。想到以前國中天天騎單車上下學,
每天都有固定這樣的時間可以思考,少了路途,就少了思考。剛好在飛來澳洲的路上,在
飛機上看了一篇文章,是一個大廚去西班牙實地走了一趟中世紀朝聖者步徒的記錄,之前
又看到著名指揮Sir John Elliot Gardiner帶著他創立的Monteverdi Choir也在2006年完
成一趟朝聖者旅途系列音樂會,在聖地牙哥(Santiago)路上的教堂一路唱到目的地,他
們都懂得走路的重要性。或許,有一些交通工具的發明,是人類為了快速而忘記走路的功
用,而出現的吧!
大師班開始之後,除了我第一天的狀況很好,自己很滿意自己的排練,大師們也給予不
少鼓勵以外,接下來的幾天卻不怎麼順利。從小到大,各樣學習的狀況也是碰過許多,對
於所謂「狀況好」或「狀況不好」也有一些自知之明。最近一次,是在大一的時候;當時
的主修老師為了要改我的技巧,花了不少功夫在我的一些基本練習上,而改技巧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是非常痛苦的,不但要像初學者一樣去嘗試去練習,面對技巧上的不確定,更
不能如往常隨心所欲地練琴。在自己主修樂器上的狀況不好,是面對自己,或少數時候面
對老師的範圍中而已,但是在指揮上狀況不好,不只面對自己,更面對了在你面前拉琴的
團員。
先說一下這個課程的背景。這是由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音樂學院舉辦的第五屆澳
洲國際交響樂團學院,過去四年都是以管絃樂訓練為主的暑期課程(是南半球的夏天),
今年新增了指揮班以及應用電子音樂班。在宿舍,我就有兩個室友是作曲主修的學生,參
與電子音樂課程。在指揮班,兩週有不同的室內樂團參與,由參與管絃樂課程的學生組成
,在主要樂團之外參與這邊的上課。兩週各有一場音樂會,第一週是E. Stein版本的馬勒
第四號交響曲室內樂版,第二週則是行星組曲的室內樂版選段;其他的時間則是在雙鋼琴
下上另外六首的曲目。
第一週與樂團的排練時間中,是我比較無法進入狀況的,現在回想,問題或許在於我在
修改我的baton techniques的同時,比較沒有辦法專心在音樂當中,以至於不管在讀譜或
排練時,比較沒有有效率的運用,也比較沒有辦法抓到音樂的重點,使排練較不順暢。
所謂的不順利,是一個當下非常難以面對的尷尬場面。樂團的成員對你的不信任、在指
揮台上無法立即反映大師的指導、在許多人面前而有的壓力等等,很容易就掉進一個惡性
循環,以至於從第二天開始的狀況不好,一直發展到音樂會演出前一天,自己的情緒接近
崩潰。第一週的客席老師Jeffrey Schindler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只能說,「你必
須把你的熱情放進音樂中,否則這樣什麼都沒意思」。問題是,這是一個抽象而難以實際
執行的要求。我覺得只有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一個人才會真正去思考他存在在這個狀況下
的目的與意義。在這個情況中,才能真正有意義地下定決心,我決定要繼續,或是不要。
任何一邊的決定都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在挫折的狀況下,才能比較中肯地面對自己的選
擇。演出前一天排練的break,我私下去找了這堂課的大師Myer Fredman,一位非常和藹
的英國老先生,活躍於1950-60年代的英國樂團,已經在澳洲養老許多年了;我把我的狀
況跟他說,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我現在完全忘了大師說了什麼,只記得他讓我覺得很
放心;或許也是上帝幫助我能夠更放心地面對眼前對我不甚滿意的樂團,以至於演出前一
天,我是鎮定許多的,並且也不會過於擔心這個狀況。或許也是因為經過了挫折中的思考
,慢慢可以接受現實了。
說實在的,不知是演出的壓力──在舞台上,音樂會比平時細膩與豐富許多──還是什
麼改變,使我在演出前的dressed rehearsal時,彷彿回到了以前的排練場景一般,有自
信地與樂團合作,而當天的演出雖然仍有不少錯誤,包括我的與樂團的,但卻是一個頗為
享受的演出時間。我負責的是馬勒第四號的第一樂章;這個將近二十分鐘的豐富樂章,讓
人有充分的時間在舞台上享受創造音樂的過程,並與樂團及聽眾都有深刻的音樂性互動。
通常,在台上能如此盡興地表達音樂,懂音樂的人是會分別出不同的。我很意外當天的表
現是可以與一整週有著明顯的不同,演出完,由於非常清楚剛才演出的效果,所以得到老
師的稱讚是預期的事了。不過仍然令人意外的是,台下有幾位音樂節的教授包括指揮家,
也直接或間接跟我們說,一位同學Joel Bass與我的指揮是他認為「最清楚譜上在寫什麼
的」。
第二個星期,客席老師是Alexander Bridger,應該是這個課程中最有名的老師,頂著
年輕天才指揮家的光環,長期客席英國的愛樂樂團、柏林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等世界
級樂團。他並不是一位如Jeffrey Schindler一般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因此他的「
教學」不多,但是他在音樂上面的熱情與認真是最讓人能在當中進步的。有一段課程,是
與雙鋼琴練習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因為一些詮釋的問題使我與老師有一點爭執,他
在當天下午就帶了一份譜來,一方面向我解釋他的意思,一方面給我參考他的詮釋。這份
譜,是他的叔叔Sir Charles Mackerras的筆記,是一位剛過世的真正的指揮大師。這個
爭執反而使我如獲至寶般地抱回總譜回宿舍研究,而獲益良多!
在澳洲這兩週總體來說,是個頗有新發現的一段課程。過去習慣的美國式指揮技巧,碰
到比較歐陸式的英國與澳洲指揮,對我來說是頗多的啟發。而當然,認識更多來自不同文
化的朋友總是令人開心的事情。而這兩週對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英國考試,也是很好的
prelude。最有趣的,我想就是先去習慣英制的音值名稱吧!breve、minim、crochet、
quaver、semi-quaver…。
英國
從澳洲要飛到英國,我的行程是從荷巴特機場開始,飛到雪梨轉機,再到香港,轉飛倫
敦,最後抵達我的目的地,英格蘭西北部的Manchester。中間在雪梨有五個小時的空檔,
我如觀光客般(其實本來就是,但多少希望自己是以一個traveler而非tourist的心態旅
行)匆匆看了一眼雪梨歌劇院,這些就不加贅述了。
我在坐了約二十五小時的飛機後,飛機終於降落在英國的土地上。每當飛機準備降落在
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時,飛機穿出雲層而大地湧現眼簾的那一刻,總是多少令人心有感觸。
我記得我第一次深刻有這樣的感覺,是高二那年隨母親訪上海探親。雖然出生在美國、大
半輩子活在臺灣,第一次看到「故鄉」的土地,有點黃有點綠,你的腦筋與文化告訴你,
這是你的血的家;縱使身體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不知道幾千年以來,你祖先的血,與
你身上的血,都是來自這塊土地。話說回來,我就帶著一個複雜的心情,懷疑我真的身處
於這北方國家,又兼望著窗外不斷變大的房屋和從未見過的社區。飛機在下午陽光仍然讓
人看清四周時降落在著名的倫敦Heathrow機場。我曾經看過一本散文集,是Heathrow機場
為了promote他們的全新第五航廈而特別聘請客座作家Alain de Botton進駐機場一個月所
完成的作品;而現在我身在這個書中的場景,就在最新的第五航廈等我的飛機。
有時候,你初到一個地方,你會知道你將會喜歡這裡。我覺得這個直覺通常頗準確,特
別是已經經歷過將近三週一個人旅行的單獨時光,對自己的感覺會特別敏銳。Manchester
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我從我住的城郊小青年旅館,走到對面的公園。
英國式的霧氣與雲層壟罩著冷冽的空氣,在公園上流連,雲後的陽光微微地斜射在公園中
老教堂上,沒有一點溫暖的作用,但恰到好處地繪出公園的英式景色,如同你腦中最直接
的印象。
其實就是這幅景色,讓我覺得我會喜歡它,而多少也讓我在更輕鬆的心情中面對即將來
臨的甄選。當天下午,徒步走二十分鐘到市中心邊緣的音樂院,先聽三個小時音樂院樂團
與客席指揮Jac van Steen的彩排,再去與已經約好的音樂院指揮教授Mark Heron上一堂
consultant lesson。
臺灣人常常將這樣的行為看作「拜馬頭」,我覺得是非常不恰當的想法。音樂院鼓勵這
樣的課程,是為了讓教授可以先對學生有些基本的了解,學生也對學校與教授有些基本的
了解(而不用去猜學校想要考什麼),並且也讓學生先多少免去不必要的緊張。
Mark是這個音樂院的畢業生,很明顯他是一位很優秀的畢業生,因此他可以如此年輕就
回到音樂院來教書。他說,「我們這裡的指揮課程很不錯,至少我們畢業的學生都能夠在
指揮界有工作,這樣應該很夠了」;他認為「我們不是要訓練在指揮中很棒的指揮,像我
們在很多音樂院看到指揮們細心討論不同指揮的技巧等等,其實你出去工作之後你合作的
對象不是指揮,我們要訓練的是在演奏者中很棒的指揮」。
這個音樂院的名稱是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直譯是皇家北方音樂學院。
我在音樂院的牆壁上看到1973年由約克郡公爵夫人舉行音樂院的揭幕儀式;這個國家果然
仍處處有這些傳統中看似浪漫的騎士與爵位制度留在生活中。事實上,1973年皇家北方音
樂院的創立,是來自兩所更早的學校的合併:1893成立的皇家曼徹斯特音樂學院Royal
Manchester College of Music以及1920成立的北方音樂學院Northern School of Music
。這個學校是曼徹斯特城市除了主要音樂廳Bridgewater Hall(橋水廳,翻成中文倒頗有
雅意)以外的主要音樂中心,有一個五百人的中型音樂廳、兩個劇場、一個小型演奏廳、
一個爵士樂咖啡吧。
Manchester是一個富有歷史與文化的城市。Manchester創立至今已經將近兩千年,西元
十四世紀成為「城市」、十八世紀成為工業革命重鎮而發展為英格蘭北方大城。今天,城
市有四十六萬人,對臺灣來說只是個中小型城市,但是它有三個主要職業樂團,包括英國
最老的The Halle、著名的BBC Philharmonic、以及小編制的Manchester Camerata。它也
有英國非常重要的藝文中心,包括Manchester Museum、Manchester Art Gallery等。而
這個學校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下,也充分運用資源,與這幾個職業團體都有簽約,指揮組的
學生會有機會直接在這幾個樂團中擔任助理指揮。
上完我的consultant lesson,Mark送我出音樂院的路上除了跟我簡介隔天考試的流程
以外,與在澳洲時Alex說的話一樣,「You’ll be fine!」。有時真不知道這些外國人說
這些話,是為了禮貌、是習慣、還是真的認為你可以的。但,至少上課頗為順暢,我都有
立刻達到老師的要求,對於老師的想法與這個音樂院所要考的方向也頗為贊同。我當初為
了準備考試,其實也是聽了Bridger老師的建議,在背譜之虞,盡量讓自己手上的技巧清
晰可見,每一個樂器每一個cue每一個譜上的記號都在動作中展示。Mark可見頗為欣賞我
對樂譜的了解,但是也提醒我,我不需要如此中規中矩,這個音樂院不需要中規中矩的指
揮,他們要有潛力的指揮。這個方向讓我大為認同!
隔天的考試就是一個對我來說頗特別的經歷。一早九點多來到音樂院報到,陸陸續續看
到幾個西裝筆挺的人進來,一看就是其他考生。考試並不像臺灣的考試一樣排排坐,而是
自由到他們的咖啡廳裡休息預備,考場人員會直接一個一個來帶考生進去。在這當中,也
有一些機會與其他考生交談。他們有許多已經認識了,我只有看到另一位是東方面孔,應
該是中國大陸人。許多考生都不是應屆,大多都已經將近或超過三十歲了;當中認識了兩
位劍橋畢業的學生。以前一直覺得劍橋大學遙不可及,存在於小說與歷史中,真正碰到劍
橋的學生才意識到,對,那也不過就是另外一所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大學呢!
早上第一階段的考試是R. Strauss的Wind Serenade以及音樂院作曲系主任Adam Gorb的
一個管樂交響曲作品。主要是給我時間來排練R. Strauss,最後再一點點時間走一遍
Gorb Symphony,大概只是要看我有沒有能力handle當代音樂。排練Strauss的過程非常順
利,樂團很樂意也很忠實地反映指揮的內容,團員的水準很高(聽說都是學校大一大二的
學生)。說實在,排練的過程我已經忘了一大半,只記得當時的氣氛是自然的,且考官也
盡量讓考生不要緊張。事實上,Mark在前一天跟我說,要我開始前講幾句話,先「讓樂團
不要緊張」,因為他們可能會怕吹壞了影響考生等等。這個考場氣氛令我非常自由地在其
中表現與嘗試。最緊張的時候,是考完第一階段,考官把十三位考生叫進考場,宣布七位
進入第二階段的名單。
這裡的考試不像臺灣,考完了就不管你。宣布七位第二階段的考試時間之後,不是馬上
開始考試,乃是先安排六位沒有考上的學生的面談。所有沒有進入下一階段的考試仍然有
這個面談,考官會說明為什麼沒有被選擇,也會給予考生接下來別的考試的建議;這邊的
教育真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學校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第二階段的考試是指揮一部鋼琴伴奏,來配合大提琴獨奏的Schumann Cello Concerto
。拉琴的是這裡的一位碩士生,拉到我這一輪已經是第五個考生,我想說她應該很累,拉
起來應該也很煩,因為每一次就是走一遍沒有休息也沒有停下來討論的時間。沒想到,她
非常敬業地閉上眼睛準備、調整呼吸,全心地準備投入她今天至少第五次的完整演奏,彷
彿像她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奏這首一般地認真。這樣的精神完全令我出乎意料之外。在臺灣
非常難見到這樣的演奏精神,正如金希文老師數次跟我們提到,他在國外彩排時樂團如何
敬業云云,就在我眼前看到。而她真的拉得非常好,我在考完後之後email問學校她的名
字,Sveltana Mochalova,以後有一天她一定是一位優秀的演奏家(現在就是了)。或許
因著獨奏者的音樂性與精神,我非常容易地、也非常享受地參與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我完
全不知道我表現如何,因為有一些地方沒有跟好,但是我很滿意這樣的一次合作。
而在第二階段考試之後接著的就是面談。基本上在面談完,考官會作出決定,然後最後
錄取七個當中的三個人。我懷著終於考完的放鬆心情,在音樂院的咖啡廳中休息,不斷以
手機在Facebook上更新最新的狀況,而令我欣慰的是竟然有不少朋友在臺灣時間凌晨一兩
點等候我公布新的消息。
終於輪到我進去面談時,主考官問我對今天考試的感覺。沒等我說多久,他們就跟我說
,他們學校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找到最好的學生,而我是他們要找的學生。之後,就直
接問我對未來的計劃以及經濟上的需求以便他們參考提供獎學金。
這麼直接的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只能在震驚中懷著感恩冒著大雪走將近半小
時回旅館。當天開始的大雪是2010年冬冰封歐陸的第一場雪;接下來一週的英國都在交通
完全癱瘓的情形下,經歷辛苦卻美麗的白色聖誕節。
附註:開心地考上學校之後,緊接著的不是去英國,是去當兵唉。
--
Tags:
留學
All Comments
By Tracy
at 2011-06-04T14:10
at 2011-06-04T14:10
Related Posts
急問 請問英國簽證辦事處電話
By Irma
at 2011-06-02T19:35
at 2011-06-02T19:35
Exeter博士班入學許可
By Olga
at 2011-06-02T18:10
at 2011-06-02T18:10
倫敦短租6/14~6/23
By Cara
at 2011-06-02T13:41
at 2011-06-02T13:41
請問一下簽證跟結果的時程
By Belly
at 2011-06-02T11:37
at 2011-06-02T11:37
Sheddield新生-7/22一起搭飛機的同學
By Callum
at 2011-06-02T01:28
at 2011-06-02T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