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olumbia Chemistry PhD - 留學
By Agnes
at 2020-09-21T06:14
at 2020-09-21T06:14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化學系的文在板上似乎偏少,其實去年就有這個想法要提供一下自己的經驗,
但去年因為同學裡神人有點太多而不太敢在這裡獻醜,就拖到了現在。
與同屆的同學經過了討論決定把這兩年的Chem PhD錄取文前後發一發,
希望能把一些比較新的資訊提供給接下來要申請的各位。
同時也因為已經在這邊生活了一年,在本文最後也提供一些紐約的資訊做為不專業參考。
<申請結果>
(All Chemistry PhD program, admission with funding)
[Admitted] Columbia (2019/01/04), UChicago (2019/01/05)
[Rejected] UCLA, Princeton, MIT, Stanford, Northwestern, Caltech,
UIUC, UC Berkeley (In time order, ranging from late Jan. to mid Apr.)
[Decision] Columbia
<Background>
BSc NTU Chemistry 2015/09 - 2019-01 (11th/92)
Overall GPA (First 3 yrs) 4.06/4.30
TOEFL L26/R28/S23/W26, Total 103
GRE V151/Q170/AWA 3.5
Chemistry sGRE 890 (97%)
LoR: 專題教授*1 本系修課教授*3 外系修課教授*1
<Publications>
--None--
<Awards>
書卷獎*1
科技部大專生計畫 (2018/07 - 2019/02)
<Timeline>
2017/11 GRE
2018/09 TOEFL
2018/09 開始準備申請資料
2018/12 Deadline前送出所有申請
2019/01 畢業
2019/02~05 兵役
2019/08 入學
<心得>
大學畢業申請博班的優勢在於不一定吃Publication,而大學的GPA就是...那個樣子,
相信對於想要繼續往上讀的同學來說多少都會注意,總之就努力一下囉。
[研究經歷]
大學部專題我是在112某電分析實驗室,由於上述原因,我是以興趣為主去選擇這個lab,
最後也理所當然地如各位所見沒有Conference或Publication。在這段時間我發現,
這並不是我會想要在接下來五年繼續做的事情,所以才有底下的轉領域之說。
(我認為在大學專題了解自己到底想要甚麼也是挺重要的事情)
[選校]
從list可以知道,以我的CV與成績,這個選校方式相當的冒險。
基本上是依照US News的Physical Chemistry排下來,有至少一兩個PI我有興趣才會填,
但以這個profiled可以肯定的是,多加兩三間保底會比較保險。
[考試]
我考的也就堪用,如果要給建議的話,GRE先考會是我推薦的做法,
概念上是可以只爬一座山就不要找死去爬兩座,這樣TOEFL就大概只要練口說。
sGRE的部份就是把大學的東西複習過一遍,如果大學上課時聽的內容不太妙,
就多向學長姊/學弟妹找資源,相信應該會有幫助的。
多利用網路資源也是很好的選項,相信不會有人想平白無故送一堆錢給ETS的吧...?
這邊的題外話是,現在各學校對GRE的注重程度似乎有在下降,需要注意一下。
[申請資料]
CV與SOP板上已經太多文章了,這邊就只簡短帶過一下。CV要簡短清楚,
在其他Application materials有的(如考試分數...etc.)就不用再講了。
SOP的部分,由於上述原因我想在物理化學底下轉領域,所以對research interest的部份
寫的比較滑頭一點,這個概念可能可以給想要apply不太一樣路線的人一些參考。
推薦信的話,總之要確保你的老闆知道並approve你要出國的這件事情,
在那之上就是不要跟老闆鬧僵,應該就能穩穩地拿到正常品質的推薦信。
其他就是找比較認識你(課程有presentation或meeting的)的老師會比較有內容,
如果老師請你自己擬稿也可以順便推銷一下自己。
<Ending>
以上大概就是對於去年申請過程的一些回憶,感謝大家觀看,
也希望對想申請Chem PhD的人有所幫助。
總體而言,在紐約讀PhD應該能說是利大於弊,做為PhD學生有Guaranteed housing,
要去周邊景點/城市的大眾運輸也算方便,因此基本上不會有買車的需求(現省~25k)。
從台灣來會需要習慣的可能就是很吵又偏髒亂的百年地鐵了吧。
(Though somehow improved after COVID) 不過MS的各位就比較辛苦一點了...
對於Columbia,應該不少人擔心所處的區域危險,畢竟北邊東邊都是黑人區,
而且幾個月前才發生過有學生在學校旁邊的公園被殺的事件。
但現在其實已經不比二三十年前,學校的Public safety coverage還滿廣的,
所以不要去特定區域逗留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學校周邊的生活機能也相當便利,
基本上走路距離就可以處理生活絕大多數需求(在大蘋果的好處之一)。
(有小道消息指出敝系放offer的比例似乎不算太低,如果有興趣的不妨試試看)
--
化學系的文在板上似乎偏少,其實去年就有這個想法要提供一下自己的經驗,
但去年因為同學裡神人有點太多而不太敢在這裡獻醜,就拖到了現在。
與同屆的同學經過了討論決定把這兩年的Chem PhD錄取文前後發一發,
希望能把一些比較新的資訊提供給接下來要申請的各位。
同時也因為已經在這邊生活了一年,在本文最後也提供一些紐約的資訊做為不專業參考。
<申請結果>
(All Chemistry PhD program, admission with funding)
[Admitted] Columbia (2019/01/04), UChicago (2019/01/05)
[Rejected] UCLA, Princeton, MIT, Stanford, Northwestern, Caltech,
UIUC, UC Berkeley (In time order, ranging from late Jan. to mid Apr.)
[Decision] Columbia
<Background>
BSc NTU Chemistry 2015/09 - 2019-01 (11th/92)
Overall GPA (First 3 yrs) 4.06/4.30
TOEFL L26/R28/S23/W26, Total 103
GRE V151/Q170/AWA 3.5
Chemistry sGRE 890 (97%)
LoR: 專題教授*1 本系修課教授*3 外系修課教授*1
<Publications>
--None--
<Awards>
書卷獎*1
科技部大專生計畫 (2018/07 - 2019/02)
<Timeline>
2017/11 GRE
2018/09 TOEFL
2018/09 開始準備申請資料
2018/12 Deadline前送出所有申請
2019/01 畢業
2019/02~05 兵役
2019/08 入學
<心得>
大學畢業申請博班的優勢在於不一定吃Publication,而大學的GPA就是...那個樣子,
相信對於想要繼續往上讀的同學來說多少都會注意,總之就努力一下囉。
[研究經歷]
大學部專題我是在112某電分析實驗室,由於上述原因,我是以興趣為主去選擇這個lab,
最後也理所當然地如各位所見沒有Conference或Publication。在這段時間我發現,
這並不是我會想要在接下來五年繼續做的事情,所以才有底下的轉領域之說。
(我認為在大學專題了解自己到底想要甚麼也是挺重要的事情)
[選校]
從list可以知道,以我的CV與成績,這個選校方式相當的冒險。
基本上是依照US News的Physical Chemistry排下來,有至少一兩個PI我有興趣才會填,
但以這個profiled可以肯定的是,多加兩三間保底會比較保險。
[考試]
我考的也就堪用,如果要給建議的話,GRE先考會是我推薦的做法,
概念上是可以只爬一座山就不要找死去爬兩座,這樣TOEFL就大概只要練口說。
sGRE的部份就是把大學的東西複習過一遍,如果大學上課時聽的內容不太妙,
就多向學長姊/學弟妹找資源,相信應該會有幫助的。
多利用網路資源也是很好的選項,相信不會有人想平白無故送一堆錢給ETS的吧...?
這邊的題外話是,現在各學校對GRE的注重程度似乎有在下降,需要注意一下。
[申請資料]
CV與SOP板上已經太多文章了,這邊就只簡短帶過一下。CV要簡短清楚,
在其他Application materials有的(如考試分數...etc.)就不用再講了。
SOP的部分,由於上述原因我想在物理化學底下轉領域,所以對research interest的部份
寫的比較滑頭一點,這個概念可能可以給想要apply不太一樣路線的人一些參考。
推薦信的話,總之要確保你的老闆知道並approve你要出國的這件事情,
在那之上就是不要跟老闆鬧僵,應該就能穩穩地拿到正常品質的推薦信。
其他就是找比較認識你(課程有presentation或meeting的)的老師會比較有內容,
如果老師請你自己擬稿也可以順便推銷一下自己。
<Ending>
以上大概就是對於去年申請過程的一些回憶,感謝大家觀看,
也希望對想申請Chem PhD的人有所幫助。
總體而言,在紐約讀PhD應該能說是利大於弊,做為PhD學生有Guaranteed housing,
要去周邊景點/城市的大眾運輸也算方便,因此基本上不會有買車的需求(現省~25k)。
從台灣來會需要習慣的可能就是很吵又偏髒亂的百年地鐵了吧。
(Though somehow improved after COVID) 不過MS的各位就比較辛苦一點了...
對於Columbia,應該不少人擔心所處的區域危險,畢竟北邊東邊都是黑人區,
而且幾個月前才發生過有學生在學校旁邊的公園被殺的事件。
但現在其實已經不比二三十年前,學校的Public safety coverage還滿廣的,
所以不要去特定區域逗留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學校周邊的生活機能也相當便利,
基本上走路距離就可以處理生活絕大多數需求(在大蘋果的好處之一)。
(有小道消息指出敝系放offer的比例似乎不算太低,如果有興趣的不妨試試看)
--
Tags:
留學
All Comments
By Delia
at 2020-09-25T16:53
at 2020-09-25T16:53
By Una
at 2020-09-30T06:36
at 2020-09-30T06:36
By Rosalind
at 2020-10-03T03:13
at 2020-10-03T03:13
By Zenobia
at 2020-10-07T16:59
at 2020-10-07T16:59
By Yedda
at 2020-10-08T12:42
at 2020-10-08T12:42
By Barb Cronin
at 2020-10-12T18:32
at 2020-10-12T18:32
By Rosalind
at 2020-10-16T18:12
at 2020-10-16T18:12
By Audriana
at 2020-10-21T03:30
at 2020-10-21T03:30
By Madame
at 2020-10-23T16:41
at 2020-10-23T16:41
By Liam
at 2020-10-25T01:33
at 2020-10-25T01:33
By Charlie
at 2020-10-27T08:25
at 2020-10-27T08:25
By Selena
at 2020-10-31T06:41
at 2020-10-31T06:41
By Regina
at 2020-11-04T21:40
at 2020-11-04T21:40
By Edwina
at 2020-11-05T16:18
at 2020-11-05T16:18
By Poppy
at 2020-11-07T14:44
at 2020-11-07T14:44
By Linda
at 2020-11-07T23:05
at 2020-11-07T23:05
By Edith
at 2020-11-09T15:12
at 2020-11-09T15:12
By Franklin
at 2020-11-13T23:36
at 2020-11-13T23:36
By Erin
at 2020-11-14T09:02
at 2020-11-14T09:02
By Regina
at 2020-11-18T14:04
at 2020-11-18T14:04
By Charlie
at 2020-11-19T06:25
at 2020-11-19T06:25
By Thomas
at 2020-11-20T14:02
at 2020-11-20T14:02
By Ida
at 2020-11-24T19:07
at 2020-11-24T19:07
By Dinah
at 2020-11-28T00:37
at 2020-11-28T00:37
By Kumar
at 2020-11-29T12:38
at 2020-11-29T12:38
By Todd Johnson
at 2020-12-03T18:54
at 2020-12-03T18:54
Related Posts
學術英文密集訓練班
By Frederic
at 2020-09-20T21:20
at 2020-09-20T21:20
贈送 名古屋腳踏車
By Yedda
at 2020-09-20T20:34
at 2020-09-20T20:34
一橋大学 国際・公共政策大学院合格心得
By Michael
at 2020-09-20T17:56
at 2020-09-20T17:56
2021 Fall chemistry PhD
By Harry
at 2020-09-20T14:15
at 2020-09-20T14:15
108年公費留學考試 建築設計
By Puput
at 2020-09-20T13:22
at 2020-09-20T13:22